摩诃迦叶为什么要称为“大迦叶”呢?
在正法时期,佛菩萨们纷纷在古印度出现,按当地取名的习俗缘故,重名者甚多。包括,过去七佛之第六佛称“迦叶佛”。释迦牟尼佛弟子中,优楼频罗迦叶、伽耶迦叶等皆有迦叶之称。佛陀入灭后三百年有个小乘佛教的饮光部之祖也叫迦叶。所以,“大迦叶”是为区分,故名。
摩诃迦叶尊者是禅宗初祖坚持苦行直到老年
摩诃迦叶尊者人格清廉,不仅深受佛陀信赖,也为大众尊敬。他证果了,成为圣者,无需处处随僧团活动。
有一阶段,他与舍利弗尊者同在耆阇崛山修道。舍利弗常在林间应对外道(其他宗教)的诘问,大迦叶就在石窟里打坐入定。那时候,即便“智慧第一”的舍利弗,也常常遇难题要找大迦叶请教。他们常常互诉互督,互问互审,推演答问,切磋琢磨,共同提高。
后来,师兄们各自找到自己相应的修行方式,有的专事外出布道弘法,有的协助师父管理僧团,有的山居禅定,有的四处宣讲与外道辩论,而大迦叶安心修习头陀苦行。
苦行是早期婆罗门教、印度教、裸形外道等的修行方式,与佛教没有关系。但是佛教创立之初,在修行方式上,与其他宗教边界不是很清晰。佛教的苦行指的是放弃世俗之乐,受戒的僧人要断除五欲六尘,而非自虐似的折磨自己的肉体。流传到现代社会后,佛教几乎没有苦行的必要。从元代开始的在头上烧戒疤的行为,也已经被佛教协会革除了。
但是,为了磨练自己的心志,大迦叶尊者坚持苦行。他象外道那样,到坟茔地露天静坐思维,多坐少卧;穿着补丁累累的粪扫衣,且只有三套供洗换;日中只食一餐,过午不食,乞食不择贫富;干脏活累活。
舍利弗和目犍连是两位有地位的尊者,曾劝大迦叶发菩提心从事弘法利生的修行,大迦叶说:教导没有信心或恶智的人,我实在没有那种勇气和毅力。我还是树立一个艰苦的修行榜样,教导后人少欲知足吧。
他认为尸臭或骸骨,对于修无常、苦、空、无我、不净观等,才更合适。他不怕狂风暴雨,不怕日晒夜露,只身住在深山丛林里,或是白骨遍野的墓间。直到老年,从不中断苦行。
对于他的头陀苦行,甚至佛陀劝说,他都不曾停止。
怜贫惜老救度苍生
大迦叶下山乞食,专去穷人家,为的是给穷人以供僧培福的机会。以至于有个赤贫的孤老婆婆还误会了他。
老婆婆无家可归,白天流浪,夜睡街角。衣不蔽体,食不果腹。那时她病了,躺在街上等死,用破瓦片舀人家倒在排水沟里的米汁充饥。大迦叶居然向她乞食,令老婆婆不解:你们佛家慈悲为怀,应先救济我,怎么反跟我要饭,我自己从没吃饱过。
大迦叶道:正是为了助你脱贫,才来向你乞食。用物质帮助你,只能免你一时之苦,但日后会更贫穷。不如你随便给点东西布施我,以此功德,来世定可生在富贵人家,甚至有望生到天上,享受更久的快乐。
老婆婆听懂了,但实在拿不出一样东西,伤心地掩面痛哭。
大迦叶说:有布施意识的,不会成为穷人;知道惭愧的人,将来会是得道之人。放心吧,你已拥了这两种稀世之宝。悭吝不施舍,自省不惭愧,才是愚痴贫贱之人啊。
老婆婆一听,希望燃起,信心大增,竟然有力气爬起来,忘记自己的污秽,把身旁瓦片里剩下的米汁,双手捧给大迦叶尊者。尊者恭恭敬敬地接过来,丝毫不嫌腌臜,真的把浑浊的掺杂泥沙的米汁喝干。
老婆婆安详地离世了。她以至诚供养之功德,成功地往生到忉利天,成为衣食无忧的美丽天女。为感恩大迦叶尊者,还曾下凡向尊者播撒花雨。
托钵乞食人见人躲
归信佛陀的地区,被僻为教区,派驻比丘在那里为教民服务。但各教区的情况如何?佛陀令大迦叶去旷野城视察。
清晨,他持钵入城,威仪严肃地行乞。走过几条街道,所到之处,但见人家关门闭户不肯露面。他很疑惑,此地从前佛法兴隆,香火旺盛,为何如今避而不见,躲藏僧人。
经调查,原来,自从佛陀走后,留驻此地的比丘大兴土木,自建房舍,以佛的名义向民间化缘。令百姓穷于应付,逐渐失去喜舍之心。佛的形象就被这些贪心未泯的基层比丘们损害了。
大迦叶非常难过,立刻回王舍城向佛陀汇报。佛陀马上来到旷野城,召集所有比丘开现场工作会,训诫道:
正法流传依靠僧团清净高尚,不能向众生提要求,而应该奉献众生。当前重要任务是弘法度生,不是为自己的私心打算。人到无求品自高啊,贪欲如此之重,妄为出家人,这如何让众生看得起!
讲完,佛陀拂袖就走了,只把大迦叶留下重建人民的信心。经过很大的努力,大迦叶整肃了僧团,严格了戒律,最终以大公无私的权威和德行,赢得了信众的支持,扭转了失掉的民心,佛法在此地重又昌隆起来。
坚持苦行终获证果
大迦叶尊者沉默寡言,离群独居,在僧团内貌似没有存在感,但是他为法的真诚,深得佛陀信任和重视。
有一次佛陀在鹿母讲堂说法,看见大迦叶穿着粪扫衣,白花花很长的须发,蹒跚地从外边进来。年轻的比丘不认识他,见他仪容不整,眼里流露出轻慢的目光,还有人阻止他走近佛陀。
佛陀知道大家的心思,隔着很远就朗声招呼:大迦叶,你来啦!我留了半座,你来这儿坐吧!
众比丘听佛陀这么一说,吓了一跳,纷纷换了眼神重新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51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