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岭头携的事,岂从鸡足付将来。自古圣贤皆若此,非晋今日为君裁。”此偈是遇安大师坐化时,为吾辈学人留下的传法偈。“不是岭头携的事,岂从鸡足付将来。”“洲岭头携的事”,指禅宗达摩祖师将禅法开宗立业传法东土之事。

伏虎寺

中土南北朝梁年号普通七年(),达摩祖师来东土弘法,据此九年后,将衣钵法器传予慧可二祖,不久后初祖坐化,安葬在熊耳山上林寺。史料记载三年后,东魏使臣宋云因事出使西域,盘桓很久,因此对达摩祖师圆寂之事无从知晓。

伏虎寺

达摩祖师圆寂两年后,宋云从西域返回京城。在途经葱岭的时候,看见达摩祖师一手拄着锡杖,一手掂着一只鞋子,身穿僧衣,双脚赤膊,由东向西而来。二人相遇之时,宋云急忙停步问道:“大师,你往哪里去”?”达摩祖师回答说:“我往西天去”。

伏虎寺

这段偈中的第一句中的“岭头”,这里指葱岭。下一句:“岂从鸡足付将来。”“鸡足”,这里指鸡足山,但鸡足山有两座。其一位于中印度的揭摩陀国。另一座鸡足山,位于中国云南大理东北的宾川县境内,别名九曲山。传说佛陀的大弟子摩诃迦叶,曾经携带金缕袈裟在鸡足山入定,等待弥勒佛。

伏虎寺

第二句的含义是,禅法也不是迦叶尊者从鸡足山上传承下来。禅法既不是达摩传入,也不是迦叶传承,可禅法的延续是靠什么呢?“自古圣贤皆若此,非吾今日为君裁。”要参悟这两句话的意思,还要与遇安禅师破读《首楞严经》的事作参考。那句话一般断句为:“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槃。”

伏虎寺

知见,指依照自己的思虑分别而确立的见解。这句话的含义是:把所知所见执为实有,即是无明;了悟所知所见皆是虚幻,即是涅槃。其核心思想是教人离分别、断知见。后来遇安禅师把这句话破读为:“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槃。”

圣寿寺

如果心存知见,那么所知就会成为造成无明的根本;如果心无知见,所见即涅槃,触目皆菩提。遇安禅师通过这一改动,对知见的断除更加彻底。语言、文字、抽象的概念、理性的思辨等等,都是知见在起作用,都不能描绘超言绝象的自性世界。

圣寿寺

“禅之慧命”获得延续的根本原因,首先要破除知见,其次要超越二元对立。自古圣贤无不依此不二法门修持,一苇可航,抵达智慧的彼岸。并不是寻章摘句,在思虑、概念中做活计。最后一句,“卜吾今日为君裁”,是指裁开原来句读之事,遇安禅师说:这不是我有意为之,禅本应如此。

圣寿寺

遇安大师(-),北宋时期法眼宗的禅僧。福州人,后参天台德韶国师而开法得悟,是其法嗣,住在温州瑞鹿寺。有一次,遇安禅师读《首楞严经》的时候,读到“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槃”这句经文之时断错了句,读成“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槃”,不经意的错却令他当下豁然大悟。

圣寿寺

当有人告诉他断错了句之时,他回答:“此是我悟处,毕生不易!”于是,时人都戏称他为“安楞严”。道元年()春天,遇安禅师示寂,作偈嘱咐其嗣法弟子蕴仁说:“不是岭头携的事,岂从鸡足付将来。自古圣贤皆若此,非吾今日为君裁。”吩咐完毕,洗澡换衣,安坐一会儿,自己爬进棺材。

圣寿寺

过了三天,弟子们打开棺材盖,发现遇安禅师右胁而卧,吉祥而逝。一时,四周围的人悲哀不以,哭声震天。忽然,遇安禅师又坐起来,重新升堂说法,呵斥责备弟子们说:“此度更启吾棺者,非吾之子。”说完以后,又爬进棺材,溢然长往(《五灯会元》)。

圣寿寺

这则传法偈的主旨是启发学人刊落声色,断除知见,明心见性。在这则偈颂中,既有前代祖师的掌故,又有自己参读经典的亲身经历,内容相当丰富,对后世有深深的启示。

圣寿寺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725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