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白癜风爱心公益 https://baike.baidu.com/item/%E9%9D%92%E5%B0%91%E5%B9%B4%E7%99%BD%E7%99%9C%E9%A3%8E%E9%98%B2%E6%B2%BB%E6%8F%B4%E5%8A%A9%E9%A1%B9%E7%9B%AE/22039760?fr=aladdin

鸡足山在哪里?在云南大理宾川县,很多人对这个山都比较陌生,但对佛教灵山一会迦叶拈花一笑的故事应该不陌生吧,传言当年的迦叶尊者还在这座山里。

鸡足山为佛教名山,林深树茂,终年苍翠,流泉遍布,环境清幽,适宜清修,蜀汉时即有僧人建小庵在此清修,唐代扩建,兴盛于明清。鼎盛时期发展到36寺72庵,有大小寺宇百余座,常驻僧尼达数千人,几乎是无山不寺。鸡足山佛教在清朝后期曾一度衰落,寺庙仅余十余座,且已破败。

一位禅师与军阀首领的交锋

年,年虚云禅师两次上鸡足山,朝礼华首门,及守衣入定的摩诃迦舍尊者。当时的鸡足山各大寺庙,子孙和尚世代继承产业,不穿僧服,不上殿,不接众,与俗人无异。僧规堕落,道场败坏,甚而非鸡足山本山子孙,不得在山中居住。虚云禅师慨叹禅宗初祖道场,宗风沦堕,律教无闻,遂发愿复兴迦叶尊者道场,振兴十方丛林。

虚云禅师要在鸡足山修建一茅庵,开单接待朝山僧众,连这一简单的立足之地,在当时也并未获得。年,大理提督李福兴请虚云到大理的崇圣寺讲《法华经》,并请求其在此住持。虚云坦言,自己只住山林,不住城市,希求得鸡足山一片地,恢复摩诃迦叶祖师道场。在李福兴的支持下,虚云禅师进驻鸡足山的祝圣寺。祝圣寺原名迎祥寺,又名盂庵,创建于明代,位于钵盂峰下,清嘉庆后,庵无人住,渐衰败废颓。这个殿宇倾塌,无人居住的破庙,就成为虚云禅师在鸡足山的首个落脚处。虽住无房屋,餐无宿粮,虚云禅师开始在此传戒,讲经,坐禅,开山接众。从此,鸡足山重又拂子竖起,梵音高唱。

虚云禅师发愿扩建鸡足山寺院,创立十方丛林,他两次到腾冲及东南亚的印度缅甸讲经募化,其间行程万里,海上陆路,备历艰辛。一次于泰国讲经,趺坐入定,一定九日,轰动朝野,官臣庶民,肃诚皈依,皈依者众。此次募化所得甚巨,雇佣驮马到鸡足山,物件太多,分三百余驮至鸡足山,分配各寺院,用于恢复道场。光绪三十二年(年),虚云晋京请颁《龙藏》,蒙赐紫衣,敕题额,光绪皇帝赐名“护国祝圣寺”,该寺遂成为鸡足山十方丛林首创。这个在历史上并不显赫的寺院,因了虚云禅师数年的复建和长达十四年的住锡,逐渐成为鸡足山的中心,以此为发端兴建修复的寺庙群渐成烘云托月之势,在此深山,佛殿重辉,梵乐禅风再度兴发于巉岩林下。

虚云禅师之于鸡足山的贡献,远不止于建寺安僧,重整戒律僧规。其以般若大智,数次力挽狂澜,令鸡足山乃至整个中国佛教免受荼毒。

据记载,辛亥革命后,各省逐僧毁寺,风动一时。云南省滇新军协统李根源,恶诸方僧不守戒律,即赴鸡足山逐僧拆寺,其他寺僧皆逃,唯祝圣寺虚云禅师宴坐不避。待李根源带兵至鸡足山金顶寺毁坏佛像,推到佛殿,虚云禅师非但不逃,反而独自下山请谒,面见李根源,遂有下面的对话场景,李根源怒形于色,厉声质问:“佛教何用?有何益?”

“圣人设教,总以济世利民。语其初基,则为善去恶。从古政教并行,政以齐民,教以化民,佛教教人治心,心为万物之本。本得其正,万物得以宁,而天下太平。”

李面色稍霁,又问:“要这泥塑木雕作甚?空费钱财。”

“佛言法相。相以表法,不以相表,于法不彰。令人起敬畏心而已。人心若无敬畏,将无恶不作,无作不恶,祸乱已成。即以世俗言,尼山塑圣,丁兰刻木,中国各宗祠堂,以及东西各国之铜像等,亦不过人心有所归,及起敬信之忱,功效不可思议。语其极则,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李现悦容,呼左右上茶。

后李根源移住祝圣寺,随虚云禅师杂于众僧中,蔬食数日,执弟子礼,请虚云禅师为鸡足山总住持,引兵而退。

这是一位禅师与军阀首领的交锋,若不是虚云禅师的至道苦行和般若大智,岂能转其念于刹那间?

来鸡足山必定要打卡的地方

两千多年前的灵山会上,佛陀拈起一朵金婆罗花,众皆不语,唯有迦叶尊者,破颜微笑。佛陀即说“吾有正法眼藏,涅盘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柯迦叶。”迦叶的微笑似一朵落花,轻轻飘坠,漂浮于如恒河般久远的时光之上。千百年来不知何人曾拾取那朵落花,嗅到其中的芳馨。也许只有开启了自心般若智慧的人,才能嗅到它的香气。

鸡足山首门是迦叶守衣入定(即打坐参禅)的地方,所以它在整全个鸡足山享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被佛教称为“中华第一门”。

来朝鸡足山,也许最不应错过的就是祝圣寺了。其为虚云禅师所建第一禅林。在鸡足山逗留旬余,我宿在碧云寺,却每每沿山路蜿蜒而下,逆着朝山人流,一次次去到祝圣寺。

自鸡足山“灵山一会”的牌坊,沿山路迤逦行数公里,渐入山腹,至一开阔地,见一照壁书“祝圣禅寺”,即到寺院。这是自山下的路,盘旋而上。我因住在山上,故需穿溪过桥,转过古树老藤的幽径,婉转而下才能抵达。祝圣寺墙外万千丘壑,千章青松;墙内,梵宇巍峨,接云连山。我想这片古意盎然的清代建筑群,大概就是虚云老和尚当年所营建了。后来经询问当地的一位居士,才知并不是。在文革期间,这里遭受过前所未有的破坏,很多建筑是后来修复的。

进入山门即见一放生池,上有玲珑八角楼阁,过桥穿阁,拾级而上,入天王殿。祝圣寺天王殿前有一种花,是我从来没有见过的一种花,叶鞘层层重叠呈金色,螺旋向上排列如茎,叶茎似莲,一层层开上去,犹如永不枯萎的金色莲花。其间有细如丝发的花蕊,清香异常。其叶子碧绿,形如芭蕉。我并不知道这是什么花,却感动于下层焦枯的叶鞘托着新生的“莲瓣”节节向上,层层花开,枯者任其枯,荣者任其荣。后来才知这就被佛教寺院定为“五树六花”之一地涌金莲,又名千瓣莲花。

再进是一庭院,正中为大雄宝殿,大雄宝殿檐口高悬的匾额饮光俨然、灵岳重辉分别是孙中山、梁启超所题。左右为钟鼓楼,两侧厢房殿堂普备,内外庭院长廊、曲径具全,灰墙黛瓦的清代式样的建筑群,依山势连绵起伏,于青山白云之下,绘出无法言说的庄严和清净。再向后是藏经楼,楼下是方丈室,禅堂,还有雨花台,是当年虚公接众、坐禅、讲经的地方。楼梯久经风雨剥蚀的扶手透出岁月的沧桑,禅堂紧闭的雕花描金的木门,如古禅林的洞扉,掩住了法王的面影。窄狭幽暗的走廊,泛着几许神秘和孤寂,于此深沉的寂静中,我分明听到了禅者的脚步,在青砖上清晰地响起。

灵山深处,猿鸣鸟叫,天蓝如许,白云如大法船般洁白浩荡。拈花禅意,千年之下,绵绵无绝,得菩提者几许?也许如天王殿前的地涌金莲,待春风来时,瓣瓣金黄,一簇簇自岩下涌出。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12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