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末,丽江坝西南的文笔山笼罩了一层轻雾。
一位丽江族大姐在整理她的地。她把一些干枯的杂草拢到一起,然后开始烧荒。来年,这块休耕一年的土地将会变得更加肥沃。
文笔山海拔米,与玉龙雪山遥相对应,也是丽江的一个地标。沿着盘山公路,我们可以一直去到山上的金刚亥母灵洞。
寺庙藏在郁郁葱葱的文笔山上,显得清静和神秘。
这座藏传佛教寺庙被称作南瞻部洲第一灵洞,吸引了不少信众。
寺庙外面,可以俯视丽江的全貌。山腰上还有一座寺庙叫文峰寺,所以文笔山也被成为文峰山。因为是第二次到丽江,所以就在地图上选出了一个没这么热门的线路,没想到却在这里清清楚楚地看到了丽江。
在寺庙里面还发现了一个“秘籍”。
原来要到大理的佛教名山鸡足山,首先要到这里“借钥匙”。传说迦叶尊者抵达鸡足山之前到了丽江,并把通向修行的“钥匙”留在了丽江,所以要去鸡足山的香客,首先要到丽江这里借用钥匙才能打开鸡足山的大门。
传说中,迦叶尊者到达丽江是为它的灵气所吸引。这种说法也有一些别的旁证。丽江的黑龙潭传说中是云南龙王黑龙的栖息地。水不在深,有龙则龙,可见丽江确实是有灵气的。拍了好多张黑龙潭的照片,这张是用正片拍摄,似乎能拍出一些灵气。
丽江的发展,主要还是商旅的推动,茶马古道上的丽江占尽了商机,使得它成为一个享誉驿道的商业中心。
在今天的大研古城以及束河古城,我们仍然很容易找到当年商旅云集的痕迹。
茶马古道已经成为历史,然而古城今天依然魅力如昔,只不过物是人非。
在某种意义上,丽江地理位置以及城市风貌的独特,让它成为人们体验出世入世的一个驿站。短短几天,生活在一个与现代都市生活存在大的反差的古朴小城,这样的体验是无与伦比的。
在束河古镇,玉龙雪上在云雾里若隐若现,每一个旅人,他与丽江的缘分都带有一定的偶然性,匆匆而来匆匆又去,身影只在雪山下一晃而过。
在丽江几天里,去得最多的还是黑龙潭,总想在哪遇到玉龙雪山的真容,也总不能如意。
黑龙潭的得月楼仿江南得月楼而建,但我觉得在丽江,它才真正觅得了所在。
连着几天用胶片拍下了得月楼的照片,虽然玉龙雪山仍未云雾所笼罩,黑龙潭上的得月楼依然透出独特的美丽。
黄昏时分,黑龙潭外,静谧的池塘睡莲在开放。觉得丽江的本质还是安静的。
我们也最终登上了鸡足山。丽江与大理相对,文笔峰与鸡足山对应,这一条连线其实就是商旅的变迁路线图。丽江原有的一些城市功能慢慢地退到了更温暖的大理,而商旅活动也慢慢开始跟从。
后来,更为温暖的大理为人们展现了风花雪月的生活方式,而在丽江,人们也似乎在缅怀和营造同样的生活氛围。
深秋时节,黄昏之后,金黄色的阳光投射在丽江四周的小山上。山下有着一片片的苹果园,苹果已经成熟,高原寒冷的天气让苹果积聚了特别清冽的糖分。从山下的各条小路通过,我们总能看到果园外售卖的苹果。苹果园边同样是一大片一大片的桃园,丽江似乎每一个季节都不会寂寞。
在前往鸡足山的路上,在大理挖色镇边,有好几位傈僳族人把刚捡到的蘑菇摆在路边。这是今年最后一季野生蘑菇了。我们买了好几斤,拿到旁边一个傈僳人开的餐馆做成一顿非常鲜美的饭菜。
而在此时丽江的文笔山上,纳西族人正在收获他们的高山土豆,他们从山腰中间开始挖土豆,一层层到山顶推进,一个星期左右,就能完成今年最后的农活。
而我们这些匆匆路人,又回到了喧嚣的城市。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11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