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修习“一门深入、六根清净”的法门,还要了解六根是如何形成的。在第三卷的六入中,佛陀曾谈过相关的内容,如今再次进行宣明。
继续边读边聊《楞严经》。
“由于明、暗等二种相形,于妙空圆融中粘着湛然而显发色见,色之见精映照色尘,结缚成色相而行成眼根。眼根最初目次为清净四大,之所以称名为眼体,是因为它如葡萄朵一样,是由色香味触组成的浮尘根,此根迁流不停,总是向外奔逸、逐色而去。”
这是讲眼根的形成。
眼根初为清净四大,具有地大之坚相、水大之润相、火大之暖相以及风大之动相。为胜义根。此根肉眼不能见,但佛眼、法眼可见。
众生能见的眼根,乃是由色、香、味、触四尘组成的浮尘根。此根浮于人面,总是向外趋向色尘。眼根既然由明、暗二相结缚色相而来,自然也就会追逐色尘而去。
眼根为什么如葡萄朵一样呢?或许佛陀是认为,眼睛有葡萄的形状,眼光就像葡萄花的花蕊,向外放射光芒。
“由动、静等二相互相撞击,于妙空圆融之中粘着湛然而显发听闻性。听闻觉精映照声尘,卷结声尘而成耳根。耳根最初目次为清净四大,之所以称名为耳体,是因为它如新卷的树叶一般,是由色香味触组成的浮尘根,此根迁流不停,总是向外奔逸,逐着声尘而去。”
这是讲耳根的形成。
胜义耳根也是清净四大,浮尘耳根则为肉耳,形状如新卷的树叶一般。和肉眼不一样,肉眼向外看,眼睛凸起,耳根向内卷结声尘,故而耳廓都是内卷的。
眼根既然由动、静二尘卷结声尘而来,自然也会追逐声尘而去
“由通、塞等二种相互相显发,于妙空圆融之中粘着湛然而显发嗅闻性。嗅精映照香尘,纳受香尘而成鼻根。鼻根最初目次为清净四大,之所以称名为耳根体,是因为它如一双垂下的手爪,是由色香味触组成的浮尘根,此根迁流不停,总是向外奔逸,逐着香尘而去。”
这是讲鼻根的形成。
胜义鼻根是清净四大,浮尘鼻根为肉鼻,形状如一双垂下的手爪。鼻根纳受香尘,故而鼻下有两个洞,显出纳受之貌。
鼻根既然由通、塞二相纳受香尘而来,自然也就会逐着香尘而去。
“由恬、变等二种味相互相参杂,于妙空圆融之中粘着湛然而显发知味性。尝精映照味尘,绞拧出味尘而成舌根。舌根最初目次为清净四大,之所以称名为舌根体,是因为它如最初的半弦月,是由色香味触组成的浮尘根,此根迁流不停,总是向外奔逸,逐着味尘而去。”
这是讲舌根的形成。
胜义舌根是清净四大,浮尘舌根为口腔,形状如最初的半弦月,稍少的部分露在外面,稍大的部分在里面。“尝精映味,绞味成根”,故而舌根有牙齿咀嚼,有舌头搅拌。
舌根既然由恬、变二相绞拧出味尘而来,自然也就会逐着味尘而去。
“由离、合等二种相互相摩触,于妙空圆融之中粘着湛然而显发知觉性。觉精映照触尘,抟聚触尘而成身根。身根最初目次为清净四大,之所以称名为身根体,是因为它如腰鼓颡,是由色香味触组成的浮尘根,此根迁流不停,总是向外奔逸,逐着触尘而去。”
这是讲身根的形成。
胜义身根是清净四大,浮尘身根为肉身,形状如腰鼓颡。宣化上人说:“(腰鼓)俗名杖鼓,状如人身,颡即鼓腔”,但是查字典,颡为额头、脑门的意思。“抟聚触尘而成身根”,身根大概就是如腰鼓的样子吧,身根中有合相,有离相。
身根既然由离、合二相抟聚触尘而来,自然也就会逐着触尘而去。
“由生、灭等二种相续,于妙空圆融之中粘着湛然而显发觉知性。知精映照法尘,揽取法尘而成意根。意根最初目次为清净四大,之所以称名为意思,是因为它如在幽暗室中的相见。是由色香味触组成的浮尘根,此根迁流不停,总是向外奔逸,逐着法尘而去。”
这是讲意根的形成。
胜义意根是清净四大,浮尘意根如在幽暗室中的相见。
意根根既然由生、灭二相揽取法尘而来,自然也就会逐着法尘而去。
“阿难,如是六根,由它们本来之觉明,加上显明明觉的妄心,从而失去了它们本来的觉明之精。粘黏妄明而发光,因此你如今离开暗、明二尘,就没有见体了。离开动、静二尘,就没有听闻性。离开通、塞二相,嗅闻性无法产生。离开变、恬二尘,尝性就无法出现。即不是离也不是合,觉触本就没有。没有灭没有生,明了觉知性安寄在哪里呢?”
六根本来觉明,只因明上要加明,从而黏粘妄尘而显发明相。如果没有妄尘,六根的见闻觉知也就无法产生。
“你只要不循着动静、合离、恬变、通塞、生灭、明暗这十二种诸有为相而攀缘,于其中随便拔除一根脱离黏粘,向内伏住妄想,使内伏妄想归于本真,显发本有之妙明耀性。当耀性发明,其余五根黏粘应时拔出、圆满解脱,不再经由前尘所起的知见。此时觉明不是循着六根,而是寄在六根上显明发生,由是这六根,就可以互相之间而为用。”
六根互用,不是粘粘诸根显发的,而是拔除粘粘后,寄在六根上显发的。
“阿难,你岂不知如今此会中,阿那律陀没有眼睛可以看见。跋难陀龙没有耳朵能听到。殑伽神女,没有鼻自可以闻到香味。骄梵钵提,舌头和别人不同,也能知道味道。舜若多神,无身体而有觉触,只有如来光中才能暂时映现其身。其身既然为风质,身体形貌本来就没有。证入灭尽定而得寂然的声闻罗汉,比如此会中摩诃迦叶,很久就灭掉了意根,圆明了知诸法,不必因为心念才知道。”
佛陀例举出会中六根互用的圣者作证明。
阿那律陀:即是天眼第一的阿那律尊者,佛的堂弟,白饭王之子。从佛出家后因懒惰贪眠,被佛呵责:“咄咄何为睡,螺蛳蛤蚌类,一睡一千年,不闻佛名字。”他由此而生大惭愧,发奋用功七日七夜不眠,终至双目失明。佛可怜他,教他修乐见照明金刚三昧,他很快证得天眼通,看三千大千世界,如观掌上庵摩罗果。
跋陀难龙:龙神。保护摩羯陀国风调雨顺,人民欢喜,故名欢喜神。此龙神虽有耳,但不能听,只能用龙角去听一切声音。
殑伽神女:殑伽即恒河。神女是主河神,没有鼻而能闻到鱼的香味。
骄梵钵提:译作牛呞,即牛反刍。尊者过去世因地修行时,曾为小沙弥。他嘲笑一位老比丘口齿不清,念经如牛一样,只见嘴动,听不清话。由于老比丘已经证得罗汉果了,小沙弥虽赶快忏悔,免掉了地狱报,但后来五百世都做牛。这一世随佛陀出家,证得了阿罗汉,但牛的习气还在。骄梵钵提的舌头,虽然异于常人,但亦能知味。
舜若多神:即虚空神。体质如风,没有身体,但有触觉。只有如来光中,才能令其身暂现。
摩诃迦叶:佛陀十大弟子之一,于佛成道后第三年为佛弟子,八日后即证入阿罗汉境地。他很久以前就灭掉了意根,能圆明了知一切法。“拈花微笑”的故事,至今都传诵不绝。根据佛的嘱托,尊者现在仍在鸡足山入定,待弥勒出世,付佛法藏后,方行涅盘。
“阿难,现在你的六根如果已经圆满拔除完毕,内心就会莹然发光。这些浮尘以及器世界的一切变化相,就如同热汤消融冰块一样,应念就化成了无上的正知觉。
这是佛陀描述六根清净后的境界。
阿难,譬如那世人聚见于眼根,如果令他急促合眼,暗相立刻现前,六根也都黯然,头和足同样也黯然无觉。那个人用手循着身体外绕摸索,他虽然眼根不能看见,摸到头和足一分辨,知觉是相同的。攀缘眼见要因明相,暗相成则看不见。不通过明相而自己发见,则一切暗相中永远也不会昏。根尘既然都销陨了,如何觉明不成圆妙之性呢?”
佛陀这里举了一个的例子。
把注意力集中在眼根上,然后突然合眼,你会发觉一切黯然,你甚至感觉不到自己的身体的存在。此时摸摸头,摸摸足,一分辨就能知觉到哪个是头、哪个是足,就好象自己看见了一样。本来见性需要明相,现在不明也能觉知,这说明真觉根本不需要根、尘。反而因为根尘的存在,障碍了真觉,见不到真性。
楞严经·卷四|详观六根功德,选择修行之根(21)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12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