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鸡足春早
最喜滇西气候宜,小寒才迷暖风吹。
笑嗔冬帝留温语,恼哂春姑展妙姿。
草未全黄重泛绿,花无绝迹又占枝。
劝君莫往他方去,留在灵山好赋诗。
一首诗将鸡足山的景象描述的令人无比心动,而这首诗的作者正是鸡足山九莲寺的住持果清法师。
九莲寺的地理位置确实得天独厚——伫立在鸡足山上。鸡足山位于云贵宾川县境内,西与大理、洱海毗邻,因其山势顶耸西北,尾迤东南,前列三支,后伸一岭,形似鸡足而得名。又是摩诃迦叶的道场,是享誉南亚、东南亚的著名佛教圣地,自古以来声名远播,素有灵山之称,是中国汉传藏传佛教交汇地和世界佛教禅宗发源地。
九莲寺始建于大明万历三十八年(年),由大德无为和尚创建。朝代更迭,岁月更替,年,由云南比丘尼大德常应法师主持重修。修复后的九莲寺,主要建筑有天王殿、大雄宝殿、三圣殿、藏经楼、客堂、钟鼓楼、东西厢房、东西方丈院、大小斋堂及教学综合楼等。建筑面积约平方米。
九莲寺是入山第一寺,寺院选址考究,群山环绕,林密谷深,得天地之钟灵毓秀,更兼僧团道风严谨、注重清修,是佛子修行的理想道场。因寺周围山丘如莲花瓣状,寺院正居莲台之上,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的特征与佛教文化倡导的“出世之心行入世之事”的态度吻合,被尊为佛教的圣花,又因莲有九籽,故名“九莲”。
山林是念旧的,它在时间的节奏里行走得很缓慢,生活者的智慧在时代之巅踽踽独行。
在九莲寺的山门站立,感受轻风从四面八方而来,吹动一朵“子午莲”,若在子午二时遇到它,它会展开自己最柔美的身姿,邀请你在此留下自己的足印。
湛蓝的天空浸透着无比的心安,钟声梵乐,深远无尽,巍峨的殿堂、清净的道场、慈悲的佛法,参禅问道的思想油然而生。静谧淡雅的生活总是沉寂在心底,一旦嗅到纯粹天然的幽静,心思不免蠢蠢欲动。九莲寺的隐秘而独特的艺术气息适合所有人去捕捉。
三圣殿前有一株柏树枝繁叶茂,四季郁郁葱葱,与其他花木相比其貌不扬。但在年寺毁僧离时,这株柏树随之叶落干枯,十年间任凭春风吹拂,雨露滋润,不吐一片绿叶。正是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宗教政策的进一步落实,柏树发出新叶,诚可谓“枯木逢春”。
年,经云南省宗教局、云南省佛协批准在鸡足山九莲寺成立云南佛学院尼众部,并于年10月24日举行开学典礼。果清法师今为云南佛学院副院长,负责云南佛学院尼众部的教学与发展。一直以来,法师从事教学和管理工作,坚持“学修并重,行解相应”的教学方针。
云南佛学院一直坚持着“学修并重,行解相应”的办学方针,推行四大菩萨的行愿、迦叶尊者的精进力行精神,注重全方位培养学僧。推动人间佛教,续佛慧命。
果清法师博学多才,精研教理,通达世间出世间,智慧辩才无碍。于年至今任鸡足山九莲寺住持。为青年一代传播、学习佛法作贡献。
在果清法师的带领下,九莲寺道风俨然,梵宇重光,缁素景仰,信士不断。常住大众严持净戒,早晚课诵,安禅传戒,演教弘宗。
迎着蓬勃的生机走近九莲寺,收获一路诗与自然的礼赞。看雾听雨,溪水放歌,邀明月同醉,洗却一身红尘。思维从一点兴奋中醒来,一切景语皆情语。快速疲乏的生活节奏,结束在一个余音缭绕的梵音中。
把心静默下来,静默成一株草,或一颗露珠。落日余晖,晚风轻吹,思维就此暂停,只想为了九莲寺,再多留一天。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13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