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元年(),社会动荡不安,全国各地逐僧毁寺的事件又风动一时。云南有赖虚云老和尚为首,在鸡足山开办佛教学堂,振僧纲,勤农禅,指导全山各寺僧尼过着如法如律的修行生活,然而众生刚强难调,少数僧人长期养成的习气毛病并不是一下子能转化过来的。有高僧大德虚云老和尚驻锡弘化的鸡足山尚如此,其它地方的僧尼不学无术、不懂因果戒律、在佛门混饭、抽烟喝酒、招摇撞骗的不法行为更甚。俗话说“一颗老鼠屎搅坏一锅汤。”“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这些不法僧尼不但糟蹋自己,还极大的败坏了佛教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为军政庶民所厌恶。
时任云南军政部总长兼参议院院长李根源将军,对这些不法僧徒的劣行败迹深恶痛绝,便以"清肃社会"为名,亲率部队前往全省各地没收寺产,逐僧毁寺。当时,李将军对虚云老和尚也是未见其人却久闻其名,心想一个穷和尚何以有如此盛名、那么深得民心呢?认为里面必定有鬼。加上清朝光绪皇帝敕封过,便认为虚云老和尚是清朝的遗党,指名要拘捕他。鸡足山僧尼七八百人因此寝食不安,人心惶惶,众人劝虚云老和尚一起逃离,虚云老和尚临危不惧的说:"你们要跑就跑,如果是业报该死,跑又有什么用呢?不如以身殉教!"大家听后也都留在寺里不跑。
八月,李根源将军果然率领部队到鸡足山来了,驻军在悉檀寺后开始疯狂的拆寺毁佛,金顶的大殿、天王殿全被拆毁,四大天王、大铜佛均被士兵砸毁,情况极为危急。虚云老和尚便只身到悉檀寺,请守门卫兵通报要见李将军。卫兵认识、钦佩虚云老和尚,将他推走,劝他赶快逃跑,抵死不为通报。虚云老和尚不顾,径自闯入。见李根源与前四川按察使赵藩同坐万寿殿内,便上前致礼,李将军不理睬。赵藩与虚云老和尚有老交情,客气之后问虚云老和尚来此有何贵干?虚云老和尚刚要陈述来意,李将军翘着二郎腿,拍案怒吼道:"佛教有何用?有何益?"
虚云老和尚答:"圣人设教,总以济世利民,语其初基,则为善去恶......从古政教并行,政以齐民,教以化民......佛教教人治心,心为万物之本,本得其正,万物得以宁,而天下太平!"李将军的脸色、口气稍为好转,又问:"要这些泥塑木雕作什么?空费钱财!"
虚云老和尚说:"佛言法相,相以表法,不以相表,于法不张;令人起敬畏之心耳!人心若无敬畏,将无恶不作,无恶不作,祸乱以成。即以世俗言,泥山塑圣,丁兰刻木,中国各宗族祠堂.以及东西各国之铜像等,亦不过令人心有所归,及起其敬信之枕,功效不可思议。语其极则,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李将军略显悦容,吩咐左右端来茶水点心。又问:"怎么和尚不做好事,反做许多坏事,成为国家废物呢?"
虚云老和尚说:"和尚是通称,有凡圣之别。不能见一两个僧人不好就废弃全部的僧人;就好象不能因为有一两个秀才不好就骂孔子,诛杀所有的秀才一样。即今将军您统领军队,虽军纪严明,但也不是个个像将军您一样聪明正直啊!难道就可以因此诛连惩办解除军队不要吗?海不弃鱼虾,所以为大,佛法以性为海,无所不容,僧秉佛化,护持三宝,潜移默化,其用弥彰,并不是废物啊!"
李根源将军大喜,与虚云老和尚再谈,时而笑逐颜开,时而俯首致敬。于是吩咐厨房准备了晚餐,陪虚云老和尚吃过晚饭后,秉烛深谈,由因果分明,说到业纲交织;由业果因缘,说到世界相续,众生相续;话越畅而理越深,李时以温语接和,时以容貌相礼,最终悔然叹息道:"原来佛法这么甚深微妙,我已杀僧毁寺,恶业重了,怎么办?"虚云老和尚说:"这是一时的风气所成,不是您的过错,只要你发愿以后极力保护,则功德无量矣!"李将军大悦。
第二天,李根源将军即从悉檀寺移到祝圣禅寺来住,与寺僧一起诵经、参禅、吃斋。是时山中忽大现金光,从山顶到山脚,草木皆呈黄金色。相传:"山中常有三种光:一佛光,二银光,三金光。佛光年年皆有,惟银光与金光则自开山以来实少出现。当然各人看见那种光则根据各人佛缘:"李将军更加感动,恳请虚云老和尚为他证授三皈依,成为在家学佛的俗家弟子。
在虚云老和尚带领下,李根源和赵藩朝礼了山上各寺庵。在山上畅游了l0多天,聆听虚云老和尚多日开示,感受鸡足山悠久而丰富的文化内涵,饱览鸡足山雄奇秀色,李根源、赵藩进一步认识到具有悠久历史的佛教,几千年来孕育出了入类的文明。李根源后来在其《曲石诗录》中有诗追忆云:"曾侍樾师(赵藩字樾村)鸡足游,担当大错杳难求。老僧导我登金顶,竟做山中十日游。"他们领兵回去后,将在山上收集到的文史资料编成《鸡足山志补》一书。
至此,李将军虔诚学佛,鼎力护持佛教,几十年如一日忠心耿耿。临别前,李根源将军还为悉檀寺题写了"自度度人"一匾,并赋诗一首赠恩师虚云老和尚,诗云:
芦飞清昼雨,石响夜藤风。残书千万卷,古迹墨潆漾。
虚云老和尚亦有一诗送给李根源:
三界无安是火宅,更於何处可安居。如来示我真实义,魔也如如佛也如。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78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