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
(向上滑动阅读)
上林忆想
石一宁
不像北方,这里的天空要低得多,阳光要湿润得多。漫长的雨季使得这里的天空像十月怀胎一样,丰沛的雨水使她向大地俯下身来。被天空深情地凝视和亲吻的大地,生长着一片片的相思林,怒放着火红的木棉花,还有数不清的种种异树奇卉。这里的地理条件是优越的,北回归线拦腰穿过,南亚热带季风吹拂着群山与河流。
你的老家,徐霞客在那里住了54天,想来很美啊。
京城的友人这样赞叹,让我一时有些愣神。老家,即上林。徐霞客是年到上林考察,距今已年了。然而,上林人想起徐霞客到过上林,好像才是近年的事。
在上林生,在上林长,离开上林时,已是16岁的少年。但是直到高考那年负笈远游,并无听到有人说起徐霞客。是上林人忘记了三百多年前关山迢递风尘仆仆来此荒僻之地考察的这位江苏人?可能。但是曾经忘记徐霞客的或许不只是上林人。上世纪70年代之前出生的中国人,都曾经历过某种对历史的遗忘。
那么多的阳光,那么多的雨水,即使不用专门照料,各种植物也能在上林的土地上茁壮成长。七八年前,在西北某省会城市到机场的路上,我看到一座连着一座的光秃秃的山峦,路两旁倒是种着一些树,东道主说这是当地的形象工程。然而,那些树在我的印象中还没有一个人的两条腿高,而我却被告知那些树已长了二三十年了。千难万难是因为没有水。也许是上林的雨太多了,树太容易长高了,人们也曾经不那么珍惜。20世纪50年代后期,一场席卷全国的大炼钢铁运动,使上林的一片片森林倒下,一座座童山突起。
飓风呼啸,无可阻挡,这怪不了上林人。但缺少了森林的环境,改变了人的生活,也改变了人的心理。幼小时,曾在澄泰乡外婆家度过许多时日。听母亲说,她小时候村里村外都是树,果树尤其多,龙眼、沙田柚到成熟季节,都是往撑了吃。后来砍去炼钢铁了,龙眼只能尝尝,而沙田柚再也吃不着了。
一天,在离村不远的河边发现了一棵柠檬桉幼苗,在周围一丛丛草中,这棵小小的柠檬桉显得那样的孤单,又是那样的惹人爱怜。我小心翼翼地用一根树枝把它连着泥团挖了起来,带回家种在屋旁的山坡上。之后几乎天天都会去看它,有时会给它浇点水。在我的殷勤看顾下,它长得极快。一年后,一棵高高的柠檬桉站在了我家屋旁的山坡上,虽然树干还不是很粗,但它那亭亭玉立地向着天空伸展的样子,那全身散发着的浓郁的香气,给童年的我带来了无比的快乐。然而好景不长,一天,从家门口望向山坡,不见了我的那棵柠檬桉了。急跑到坡上,只见树已被从根处斫倒,一位村中长辈正手持一把斧子继续砍削树干上的枝杈。颇为仔细地干完这些活后,长辈将已变成一根光溜溜木杆的树干扛在肩上,向不远处的他家迈着沉稳的步子而去,丢下身后一堆旁斜逸出的树枝,还有满腔悲愤的树的主人——一个11岁的孩子……
这件事跟徐霞客有关系吗?如果让时间倒流回70年代,11岁的我会问:徐霞客是谁?那个长辈呢,可以肯定他会重复这样的提问。所以今天叙述这件事情,我的心中并无怨恨。
徐霞客生前及方死,是有一些理解与欣赏他的亲友和读者的,如同其族孙徐镇所说:“于时名人巨公,莫不乐购其遗编,当卧游胜具。”但到清乾隆四十一年即年徐霞客游记由徐镇正式刊刻出版,已是徐霞客逝世年之后的事了。而且,在天灾人祸频仍的近代和现代中国,对徐霞客感兴趣的,也不外是所谓“名人巨公”之流。徐霞客这个名字与普罗大众发生关联,被大众所记忆,在之前的中国历史上,缺少契机,也缺少理由。明朝人,地理学家、旅行家、探险家,在漫长的历史里,离政治很远,离民生也很远。
年夏,一个酷热的午后,“上林县徐霞客旅游文化研究会”的牌子被挂在上林县老年文化活动中心的门口,我是揭牌者之一。
徐弘祖,字振之,号霞客,江苏江阴人。在其51岁之年,开始西南之旅。迢迢万里,高而为鸟,险而为猿,下而为鱼,饥餐云烟渴饮雨露,历江苏、浙江、江西,由湖南入广西。踏进上林县境,驻足将近两个月。上林缘何能留住徐霞客这么多天?
“西望双峰峻极,氤氲云表者,大明山也。”崇峻巍峨、云遮雾绕的大明山却没能吸引徐霞客前去探察一番。仅是上林的三里一地就让他留连不已,51天都是在三里度过。三里,典型的石灰岩地貌。一座座山平地拔起,孤峰耸立而又遥遥相守,望去令人惊亦令人奇,有所得亦有所思。曾听上林同乡自夸: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也不过是桂林的山像三里的山罢了!语气里有些调侃,但见惯了三里山水的上林人,真的是不会把桂林山水当回事的了。连徐霞客在游记里也这样说:“有一峰当坞起平畴中,四旁无倚,极似桂林之独秀”;“在(三里)城南四里,此地有三独山……省中(即桂林)之独秀无此峭拔,亦无此透漏也。”
三里的美还不止于山秀。徐霞客在这里受到了江苏老乡、参将陆万里的盛情款待。其时明廷为镇压上林、忻城的八寨起义,置参将于三里,并开府建衙。陆万里是江苏镇江人,已镇守三里六年。徐霞客于崇祯十年(年)十二月二十一日进入上林地界,二十二日到达三里。翌日,即给陆万里写信。陆万里收信后,当天即令手下持名帖来请徐霞客入府做客。徐霞客“为道乡曲,久之乃别”,他乡遇老乡,两人颇有惺惺相惜之感。第二天,陆万里再派人送来手书,约徐霞客再叙。当天下午,即在参署宴请徐霞客,并请其弟陆玄之作陪。第三天,陆万里请徐霞客下榻参署东阁,并馈赠包括衣裤鞋袜在内的众多用品,“谆谆款曲,谊逾骨肉焉”。陆万里并陪同徐霞客游览三里城西十里远的韦龟岩。之后,或陆万里兄弟俩,或其孙子,或其部下,陪同徐霞客游览考察三里的山川岩洞。徐霞客辞别时,陆万里又为他选择吉日,让内侄和孙子分别设宴饯行,并为徐霞客表演骑马射箭等军事本领。徐霞客离开三里的前一天,陆万里又亲自饯行,赠送厚仪,还有便利通行的证件和推荐信,“极缱绻之意,且定久要焉”。离开三里当天,陆万里又亲为徐霞客治装,饭后送至辕门,并命数骑相送。陆万里如此厚待,令徐霞客万分感叹:“何意天末得此知己”!
让徐霞客心醉的还有三里的树。三里“土膏腴懿,生物茁茂,非他处可及。参署四围乔松百余株高刺云霄,大可三人抱,余疑数百年物,考之碑记,植于隆庆初建帅府时,栽逾六十年,其巨如此,为良区异壤可知。”“木棉树甚高而巨,粤西随处有之,而此中尤多,春时花大如木笔,而红色灿然,如云锦浮空。”“相思豆树高三四丈,……其子如豆之细者而扁,色如点朱,珊瑚不能比其彩也。”“竹有中实外多巨刺者,丛生而最大。有长节枝弱不繁者,潇洒而颇细”……
友情乡谊,连同绿水青山,连同参天的乔松、似火的木棉、艳丽的红豆、窈窕的细竹,挽留了徐霞客。树美亦因人善,因人对树的栽培、爱惜和呵护。徐霞客关于三里之树的赞美,也使得几百年前的上林先辈们珍护生态的善心懿德随之遗响后世,流芳天下。
56岁的人生有54天在上林度过。纯属偶然?或命中因缘?徐霞客西南之行,虽经周密准备,但正值明朝统治大厦将倾之前夕,一路险象环生,状况连连。丙子()年,九月十九日从家乡江阴坐船出发时,有一僧二仆同行。江阴迎福寺的僧人静闻,刺血写《法华经》,发愿供之于云南鸡足山,所以随行。两个仆人一姓顾,一姓王。十月五日,王仆即难耐苦行,悄悄离去。翌年二月,一行三人在湖南新塘遭遇强盗,所乘之船被强盗烧毁,静闻和顾仆受伤,三人行李丢失净尽。进入广西境内,静闻伤病恶化,九月卒于南宁崇善寺。静闻留下遗言,托徐霞客将其骨灰带至鸡足山掩埋。徐霞客忍痛负静闻骨灰继续西行,并作《哭静闻禅侣》诗六首,其中悲叹:“西望有山生死共,东瞻无侣去来难”;“别君已许携君骨,夜夜空山泣杜鹃”。十二月二十一日,徐霞客主仆二人抵达上林县境,在上林一住54天。之后,渡红水河,经宜州、河池、南丹入贵州。在贵州丰宁,遇两土司争斗打仗,盗贼塞途。进入云南后,两度绝粮。徐霞客于己卯()年四月二十七日的游记中颇为生动地记述:“至是手无一文,乃以褶、袜、裙三事,悬于寓外,冀售其一,以为行资。久之一人以二百余文买绸裙去。余欣然沽酒市肉,命顾仆烹于寓。”然而,顾仆还是无法忍受这种苦不堪言的日子,最终于云南行之途中抛弃主人,并将徐霞客行李箱箧中之所有掠取一空逃回家乡。徐霞客伤感地说:“离乡三载,一主一仆,形影相依。一旦弃余于万里之外,何其忍也!”也许是此次十万余里之西南行途程过于艰困险恶,身心备受打击摧折,徐霞客在云南期间忽发足病,无法继续行走天下了。被丽江木太守派人送回家乡后的徐霞客双足俱废,惟卧游而已。他置怪石于病榻前,终日摩挲相视。对前来探病者,他说,能以一介布衣而与奉天子之命出游之汉张骞、唐玄奘、元耶律楚材“三人而为四,死不恨矣”(明·钱谦益《徐霞客传》)。当其闻悉被其尊崇为“字画为馆阁第一,文章为国朝第一,人品为海内第一,其学问直接周孔,为古今第一”的友人、谪任江西按察司照磨的黄道周被崇祯下狱,即遣长子长途跋涉前往探看。三个月后长子归来,述说黄道周案情及狱中景状,徐霞客听后据床浩叹,绝食而亡。
徐霞客的一生,潇洒至极,亦苦辛至极;死而无恨,亦死而有恨。但在上林的54天,应是他游历生涯中一段愉快的时光。当他于生命进入倒计时之际,摩挲端详病床前的怪石,回顾云游遐荒瞻星览月的此生,脑子里应该也闪现上林秀美的山川、奇丽的花树与淳朴的民风的吧。作为上林人,我为此而心安。
然而,在烽烟连天、兵燹遍地的年代,在意识形态口号纷飞的激昂亢奋的岁月,徐霞客只能淡出人们的记忆。徐霞客被国人重新记起,需要历史的机缘。“癸丑之三月晦,自宁海出西门,云散日朗,人意山光,俱有喜态……”《徐霞客游记》如此开篇,突然有一天让浙江宁海人自豪不已。“中国宁海徐霞客开游节”年起每年一度举办。《徐霞客游记》开篇之日5月19日,自年起,被国务院定为每年的“中国旅游日”。远离徐霞客故乡的上林人,也蓦然想起自己的这方水土与徐霞客有着深深的交情。于是徐霞客游记中关于上林的部分被印制成精美的册子,徐霞客的名字被当做上林的一张名片,徐霞客的轶事掌故被广为搜罗,飞入寻常百姓家。在这个崇尚徐霞客的时代,但愿还会带来一个风尚,即不再有人毫不心疼地砍掉一棵风华正茂的树。
白圩镇爱长村智城遗址。夕阳西下,暑气犹盛。只见入口内荒草萋萋,野花点点。一方清幽的池塘向南延伸,与清水河连接,群群白鸭浮游水面。池塘里,几只水牛把大半身子潜在水里,只露出头和两只角,在悠闲地消暑。入口前的草地上,还有三两头牛在不急不忙地啃草。远处水岸大片的绿色,是树丛和庄稼。进入外城之后,方望见北面的一道坍垲的城墙将智城分为内城和外城。内城三面环山,山形如刀削斧劈,俨然天然屏障。外城东面的山岩上,夕阳、荒草、野花和静水,使摩崖石刻《智城碑》显得有些落寞。
走近《智城碑》,一边辨认斑驳的碑文,一边思索此碑的意义。智城是唐代澄州刺史韦厥隐居之所及其后裔唐代廖州刺史韦敬办的庄园。智城遗址、《智城碑》和同为唐碑、位于澄泰乡洋渡村剥庙山山脚一岩洞中的《六合坚固大宅颂》,堪称上林三宝,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智城碑》刻于武则天大周万岁通天二年(公元年),由廖州剌史韦敬办撰文并序,无虞县令韦敬一刻制。碑文内容乃夸赞“直上千万仞,周围数十里。昂昂焉,写嵩岱之真容;隐隐焉,括蓬壶之雅趣”的智城及周边形胜,颂扬韦敬办“性该武禁,艺博文抠,观祸福于未萌,察安危于无像”的多才和英武。《智城碑》的历史、民族、民俗、文学和书法等等价值已获公认。汗水涔涔地徜徉在智城遗址,我想着另一个问题:徐霞客如果光顾此地,将会如何落笔?
“君未睹夫巨丽也,独不闻天子之上林乎?左苍梧,右西极。丹水更其南,紫渊径其北……”
远眺智城南面苍茫的水色和田园光景,不由得想起汉赋大家司马相如名作《上林赋》。但彼上林非此上林。司马相如夸张宏丽之辞,铺写的是始建于秦始皇嬴政扩建于汉武帝刘彻的皇家园林上林苑,地跨陕西长安、咸阳、周至、户县、蓝田五县,纵横三百里。而家乡上林,是广西南宁市的属县。上林县自唐武德四年(公元年)得名,比上林苑晚了多年。然而,今天的上林人还是应当感谢司马相如,他的《上林赋》使得上林二字响彻古今。况且,安知唐高祖李渊于原岭方县地置方州,析岭方县地置上林等县隶之之时,李渊或者其朝廷官员对上林县的命名,不是因为脑海里有个上林苑?上林苑自秦至西汉,在中国历史上大约存在了多年,至东汉初期已成一片废墟。“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杨巨源的这首《城东早春》,印证着唐人对上林苑的憧憬和钟情。
上林,一个富于诗意的词,一个很美的词,把西北和岭南连结在了一起。我把它当成一个意味深长的象征,一个极其美好的寄托。西北的上林,无论是巨丽的园林还是火后的废墟,无论是秦、汉还是唐,都是首都的一部分。岭南的上林,是唐代的交通要道,从长安到交趾的路线,经由宾阳、上林、南宁再到交趾。《智城碑》碑文上有武则天颁布的六个新字。千百年来,上林与中国的政治和文化中心的紧密连结,犹如一条条幽蓝的血管,与祖国的心脏一起搏动。
行万里路的徐霞客来到上林而足不出三里,或许还因为一种美丽的鸟。“三里出孔雀。”徐霞客游记中的这句话,开启我无边的遐思。五彩斑斓的孔雀,被印度人当做鸟国之王的孔雀,被中国人视为凤凰的原型的孔雀,还能在这片土地的上空飞翔,在这片土地的草丛花间漫步吗?上林,载着古代先人吉祥的心愿,你能否使北方逝去的壮丽园林又在南国像神话般复活……
石一宁,中山大学中文系毕业。著有文学研究专著《吴浊流:面对新语境》、评论集《走向文学新天地》、散文集《薄暮时分》《湖神回来了》《履痕心绪》、传记文学《丰子恺与读书》等。另发表文艺评论和各类体裁文学作品多篇。传记文学《丰子恺与读书》获第十二届中国图书奖。曾任中国作家协会《文艺报》副总编辑。现为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民族文学》主编、编审,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副会长。
一诗
羽微微,女,本名余春红。广东茂名人,现居梧州。出版诗集《约等于蓝》及《深蓝》。
一曲
六道香04:58来自广西经济信息网作曲:李嘉
国家一级作曲、广西民族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广西音乐家协会副主席,广西第二、第四届签约作曲家。
作词:东西
原名田代琳,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耳光响亮》《后悔录》《篡改的命》《东西作品集》(8卷)等。中篇小说《没有语言的生活》获中国首届鲁迅文学奖,根据该小说改编的电影《天上的恋人》获第十五届东京国际电影节最佳艺术贡献奖。多部作品被译为英、法、俄、日等十多国文出版或发表。现为广西作家协会主席、广西民族大学创作中心主任。
演唱:花青燕
著名歌手,广西歌舞剧院独唱演员。
一画
《踏歌》
xCM
黎小强,年毕业于广西艺术学院美术系,获文学学士学位并留校任教。现为广西艺术学院中国画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生部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广西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委会会员,漓江画派促进会常务理事,广西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项目签约艺术家。年作品《跳坡节》获国家艺术基金美术创作资助项目资助。出版多部专著。作品多次获国家级、省部级奖项,并被多家美术馆和收藏机构收藏。
一书法
《吴丈蜀诗访南岳藏经殿诗》
花树飘香鸟不惊,
峰含秀气出泉鸣。
此间已是清凉境,
一殿何须用藏经。
潘继坦,中国书协理事,广西书协副主席,南宁市书协主席,南宁市文联副主席。
一摄影
《小翠》
施兴良,年出生于广西南宁,广西摄影家协会主席、秘书长,中国摄影家协会理事、国际交流委员会委员,中国摄影著作权协会首席代表处主任,北京摄影函授学院广西分院院长(教授),中国文艺志愿者协会第一、二届理事会理事广西文艺志愿者协会第一、二届理事副主席。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14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