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有生老病死,佛陀也会圆寂或涅槃。那么佛陀怎么把自己的悟出的道,原封不动的传播下去呢?
在历史上,佛教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宗教,各种学说不断涌现。有些是佛陀的本义,而有些则是后人的曲解或独创。我们怎么判断孰对孰错,孰真孰假呢?
这要从一部佛经谈起--《杂阿含经》,普通人知道这部经书的并不多,但是如果要深入了解佛教,这部书便是必读的经典,因为它是最早集结的佛教经典之一,我们寻找佛教最初的教义,只能从它和其他几部阿含经典入手。
《杂阿含经》里讲到一个阿能诃鼓的故事:从前有一个阿能诃鼓,声音很好听,敲起来在四十里外都能听到。后来这个鼓有了破损,人们便用牛皮修补起来。经过很多次的修补,鼓励还是原来的模样,声音却已经不像从前了。
这里的阿能诃鼓是对佛法的比喻。佛陀明智的看到,佛法在世间的传播,也像这阿能诃鼓一样,经历成、住、坏、空的过程,各种修补虽然会让佛法看上去依然光辉灿烂,但暗中却在毁损着佛法的本义。
不同的修行者对于佛法的理解不同,他们又把加了自己理解的感悟传承给后面的人。一个人曲解和偏差,经过许多人的放大,到最后便会面目全非了。
怎么才能维护佛法的正统呢?佛陀会选择最相信的人继承衣钵,而后面的人也会选择最懂自己教义的人传承。所以最要紧的就是把佛教的传承谱系整理清楚,以便找出哪些学说是继承于正统。
佛陀有两个有名的弟子--大迦叶和阿难,寺庙里佛陀塑像两边站立的就是他们俩。我现在所在的鸡足山就是大迦叶尊者的道场。佛陀涅槃之后,选了大伽叶做接班人。
大伽叶召集大家聚在一起,整理佛陀的教义,历史上称为“第一集结”,当时参与的僧侣有五百人之多,这就是我们熟悉的“五百罗汉”。
阿难是佛陀的堂弟,一直追随在佛陀的左右,成为十大弟子之一。阿难最出众的就是博闻强记,佛陀讲过的话,他记得最清楚,号称“多闻第一”。在这次集结上,佛经的整理都是由阿难背诵出来的。大伽叶问五百罗汉是否认可阿难所诵出的内容,大家都说“和佛陀当初说的一模一样”。
大伽叶涅槃后,阿难做了接班人。阿难又指定了商那和修接班,商那各修之后是忧波鞠多。。。。。。
谱系问题在古代意义重大,要证明自己师承正统,明确传承关系是至关重要的。在《付法藏因缘传》这部经书中,给出了二十三代承关系。虽然究竟有多可靠,尚不得而知。但是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有一个谱系总比没有强。
这部书和《杂阿含经》一样,知名度不高。但是对于佛教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隋唐以后的天台宗、禅宗、净土宗这些名门大派都是从这部经书中给自己确立法统的。佛教对“衣钵相传”的重视就是从这里来的,只不过各派的理解有些差异,各自的侧重不同。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17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