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中国爱心救助定点医院 http://weifang.dzwww.com/cj/201711/t20171127_16268082.htm

一部《西游记》,让玄奘法师西天取经的故事家喻户晓。其实,唐朝还有一位法号义净的“三藏法师”,他与玄奘一样,也是唐代高僧,也曾经到西天求取真经。不同的是,玄奘走的是陆路,而他是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到达印度,是中国古代“海上求法第一人”。

千余年前,义净西行取经与“一带一路”结下不解之缘;千余年后的今天,在济南长清义净寺举办的义净西行与“一带一路”座谈会上,义净大师西行取经对中国佛教发展,以及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进行文化交流、文明互鉴的意义被再次颂扬。

据义净寺住持释常净介绍,义净大师于公元年出生于山茌镇(现济南市长清区张夏镇),7岁出家,素以玄奘为榜样,14岁时就立志西行求法。公元年,36岁的义净,南下广州登上波斯商船,沿海上丝绸之路赴天竺国,也就是现在的印度,踏上了艰苦卓绝的漫漫求学取经之路。他经苏门答腊入印度,先后巡礼了鹫峰、鸡足山、鹿野苑等佛教圣迹,并在那烂陀寺修行11年。历时25年,游历30多个国家。义净在其著作中如是描述旅途中的艰难:“长截洪溟,似山之涛横海;斜通巨壑,如云之浪滔天。”

公元年,60岁的义净带着梵本经、律、论近部,金刚座佛像真容一铺,舍利粒回到大唐。当时的女皇武则天信奉佛教,所以回来后的义净受到武则天的重视。武则天不仅亲自率群臣出城迎接,甚至在义净面前下拜顶礼,并赐予他“三藏”的法号。这个迎接规格超过了当年唐太宗李世民迎接玄奘法师回国的规模。

义净大师一生致力于佛经的翻译和弘扬,一生共译出经论部,总卷之多,与东晋法显和唐代玄奘齐名为“三大求法高僧”,与后秦的鸠摩罗什、梁朝的真谛、玄奘并称为“四大译经家”。他精通医药,与鉴真大师并称为“两大医僧”,他博学强记,贯通律学精微,被弘一大师赞为“空前绝后的大律师”。

位于济南市长清区张夏镇通明山上的义净寺,便是义净大师的祖庭。

义净寺原名双泉庵,建于隋唐年间,是义净大师出家的土窟寺的下院,也是义净大师驻锡过的寺院。远看通明山犹如两尊卧佛,仰卧于山顶,义净寺正坐落于佛腹之中。

这里,古泉古木,蓝天白云,翠竹细雨,梵音悠远。数十座庄严殿宇浑然一体,掩映于绵绵群山、苍松翠柏间,气势恢宏,错落有致。寺内双泉虽逾千年,仍潺潺而流,常年不息;千年碑文讲述着历经的沧桑,尤为难得的是义净大师之真迹楹联“花雨缤纷双树枝头联贝叶,香云缭绕昙花影里放金光”尚存于大殿前。驻足其间,令人心生欢喜,不免赞叹通明山中竟有如此圣镜。

顺着义净寺拾阶而上,便是常净法师募集善款扩建的新寺。

为什么要扩建新寺?常净法师说,作为我国古代海上求法第一人,义净大师的作品被译成英、法、日、韩等多种文字,对世界佛教产生了重要影响。在新形势下的今天,加强对义净大师法脉的研究、传承和弘扬,对我国当代佛教建设意义重大。他表示,修建义净寺,就是为了让人们永远记住这位大德高僧,让他不畏艰险、追求真理的精神,永远激励我们前行。

出席座谈会的山东大学佛教研究中心主任陈坚表示,义净西行求法曾驻锡东南亚多年,在所经之地享有崇高威望,并被载入当地史册,研究价值极高。义净大师撰写的《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二卷)和《南海寄归内法传》(四卷)在佛教史具有重要文献价值,在佛教、民俗、地理、历史、交通、医药等方面均有记述,是研究佛教史和中印文化交流史的重要资料。梁启超等学者也曾多次提到高僧求法的开创性和重要性,并形象地喻为求学海外的“留学生”。(文/巩欣帅摄影/刘富国)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288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