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的前五卷记载了玄奘法师西行取经途中发生的故事,其中包含了一些神话因子,例如经过长达八百多里的莫贺延碛时,玄奘因为迷路找不到水源,又失手打翻了袋中所存的水,使自己陷入艰难的境地,在这个人鸟俱绝的地方,玄奘不仅忍受着生理上的考验,也面临着心理上的折磨。危难关头,玄奘默念观音,不断重申自己西行求法的目的,忽然之间吹来的凉风缓解了他身体上的疲劳,而他在意识不清时听到的“何不强行,而更卧也”的神的劝告,让他再次坚定意志走出了荒地,获得生机。
玄奘本就是虔诚的佛教徒,他将取经路途中的一些事件加上宗教的神奇因素也是理所应当,再加上宗教故事中所包含的神奇故事,使取经故事在传播的过程愈加神异化、传奇化,故事中的神话因子也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到《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已脱离了原本玄奘取经的历史真实,成了一个真正的神话故事,故事中出现的妖魔也取代了史实中真实的艰辛,值得注意的是玄奘的身边出现了一个“猴行者”,作为孙悟空形象的雏形,此时他的形象刻画虽然还较为单薄,却在《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1.形象模糊的白衣秀才
《大唐三藏取经诗话》记载三藏法师在西行的过程中,“偶于一日午时,见一白衣秀才从正东而来,便揖和尚:‘万福,万福!和尚今往何处?莫不是再往西天取经否?’”不同于小说《西游记》中孙悟空受观音点拨而加入取经团队,《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中的猴行者则是主动前来相帮的,他寻找的目标很明确,看到法师后直接询问他是要去西天取经,在得到肯定的答复后,主动提出了此行前来是为了帮助唐僧取经,并表明身份是“花果山紫云洞八万四千铜头铁额猕猴王”。由此,他与三藏法师一同踏上了西天取经的道路,并改称呼为“猴行者”。文中猴行者白衣秀才的形象与我们平常印象中的孙悟空存在较大差别,而关于他是如何得知三藏法师西天取经的消息,又出于什么目的来保护三藏法师,文中并没有详细的交代。
虽然关于猴行者的具体经历,文中并未作详细描写,但是通过一些细节也能得知他过往的一些事迹。例如:猴行者用“九度见黄河清”来形容自己的年龄,还说自己“我年纪小,历过世代万千,知得法师前生两回去西天取经,途中遇害。”①通过此处猴行者的回答,以及三藏法师在得知猴行者年龄的怀疑态度,可以推想猴行者的外貌与他所说的年龄相比,是有一定差距的,才会引得法师失笑。在经过西王母池一处时,猴行者向三藏法师提起:“我八百岁时,到此中偷桃吃了;至今二万七千岁,不曾来也。”由此具体可知猴行者的年龄,也知道他有偷取蟠桃的经历。
在《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中,猴行者与三藏法师一行都得以归天成仙,并提到唐太宗封猴行者为“钢筋铁骨大圣”,但总体来说,《取经诗话》中对猴行者来历、结局的交代还很模糊。
2.小心谨慎的敬神者
《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中的猴行者对神灵十分敬畏。猴行者带领三藏法师到达大梵天王宫,即将离开时,二人虚心“咨告请法”,希望减少路程中的困难,“虚心”二字表现了猴行者在大梵天王面前谦虚的态度。入王母池之处一节则体现了猴行者的小心谨慎,猴行者对以前因偷吃蟠桃被重罚的经历记忆犹新,不敢再犯,他告诫三藏法师:“轻轻小话,不要高声!此是西王母池。我小年曾此作贼了,至今由怕。”充分展现出猴行者的畏惧心理,这与《西游记》中的偷吃蟠桃、破坏蟠桃会的孙悟空形象相去甚远,在此处反而是三藏法师表现得更具世俗气息,一直鼓动猴行者偷取蟠桃来吃,猴行者小心谨慎的态度,也与《西游记》中孙悟空面对天庭讨伐无所畏惧的态度形成了鲜明对比。猴行者对待佛法的态度也一直较为恭敬,他称呼三藏法师为“我师”,对他提出的要求一一满足,如赴北方毗沙门大梵天王所设之斋,一路上多次帮助取经队伍化解阻碍,可见猴行者的心里对三藏法师是尊敬的,也是发自真心要帮助他完成取经大业的。另一方面,从猴行者对改过自新的深沙神的留诗:“谢汝回心意不偏,金桥银线步平安。回归东土修功德,荐拔深沙向佛前。”以及猴行者开导法师展现诚心、虔诚求经等情节中,也能够看出佛在他心中具有较高的地位。
猴行者在取经过程中担任三藏法师取经的护卫者,他利用自身的法术,化解邪法、击退妖魔,如:及时解救被妖法变成驴的小行者;运用法术在白虎精肚中变出老猕猴、大石以降伏对方。但在很多情况下,三藏法师一行人能够顺利前行,也离不开大梵天王的帮助。玄奘等人造访北方大梵天王宫时,大梵天王曾赐予他三件法宝,分别是隐形帽、金镮锡杖、钵盂,为玄奘解决“魔难”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例如:过九龙池一处,面对来势汹汹、伤人性命的馗头鼍龙,“被猴行者隐形帽化作遮天阵,钵盂盛却万里之水,金镮锡杖化作一条铁龙。无日无夜,二边相斗。”最终成功击退了馗龙。总体来说,猴行者还是颇具神通的,只是他的神通显然还较弱,因此他才会对偷蟠桃被罚的经历心有余悸,并在很多情况下,需要依靠大梵天王所赐的法宝才能克服难关。
3.知识渊博的向导
《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中猴行者不仅担负着保护着三藏法师安全的作用,也充当着向导的角色。猴行者在路程中总是能够提前向三藏法师作说明,告知地名,如虵子国、狮子林、树人国、西王母池、西天竺国,为三藏法师提供了许多沿途的重要信息,让一行人对路途中即将经过的地方、即将遇到的困难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其次,猴行者对路途里的妖魔也了如指掌,例如:经过香山寺休息时,猴行者就曾经对三藏法师说:“我师莫讶西路寂寥。此中别是一天。前去路途尽是虎狼虵兔之处,逢人不语,万种恓惶。此去人烟都是邪法”,让三藏法师对之后可能会遇到的情况有更加充分的心理准备。经过长坑大蛇岭处时,猴行者又告知三藏法师:“我师曾知此岭有白虎精否?常作狐魅妖怪,以至吃人。”之后,果然出现了化作白衣妇人的白虎精。
猴行者对天上、地下之事都了解得很清楚,他能够立刻回答出天上今日之事为“北方毗沙门大梵天王水晶宫设斋”,能够明确告知三藏法师生前两次西天取经不能成功是因为当时“佛法未全,道缘末满。”对于路程中经过的国家以及当地的风土人情,猴行者也十分了解,比如:三藏法师一行人经过优钵罗国时,面对当前花木丛生的景象,三藏发出这是何地,为何尽是花木的疑问,猴行者立刻答出“是优钵罗国。满国瑞气,尽是优钵罗树菩提花。自生此树,根叶自然,无春无夏,无秋无冬,花枝常旺,花色常香,亦无猛风,更无炎日,雪寒不到,不夜长春。”对于如何到达佛祖处,求取真经的困惑,猴行者也能提示三藏法师:“此中佛法,亦是自然。我师至诚,炉爇名香,地铺坐具,面向西竺鸡足山祷祝,求请法教。”三藏法师依照猴行者所言而行,果然获得经卷。猴行者在西天取经的过程中,不断指引三藏法师的取经之路,为他提供了重要信息,他在保卫三藏法师的同时,也发挥了一个向导的作用。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45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