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是怎样发病的 https://jbk.39.net/yiyuanfengcai/tsyl_bjzkbdfyy/2818/

杨柳村,位于云南省宾川县大营镇西南部,距县城46千米,按地理位置分为上杨柳村和下杨柳村两个自然村,两村相距2千米。杨柳村国土面积21.67平方千米,土地面积广阔,森林茂密,草场肥美,山清水秀,物产丰饶,人杰地灵,是一个传统白族村落。村境内杨柳村草甸有宾川“香格里拉”之称,成为宾川休闲旅游观光的新兴之地。

上杨柳村新貌

一、杨柳村开村始祖

据位于下杨柳村登坡山始祖墓碑碑文记载“董公讳来生暨德配赵孺人合墓碑序:公从顺治年间由天水分派移居至宾川杨柳冲槐树边住居”。天水,大理国天水郡,今大理市之凤仪镇。村人口口相传,杨柳村祖先来自北汤天村。由此可知,杨柳村开村始祖董来生,祖籍大理市凤仪镇北汤天村。

始祖墓碑碑文

清朝顺治年间(-),董来生经常往来于宾居与凤仪两地之间做生意,从宾居驮运小猪仔到凤仪地区贩卖,以此补贴生活。一日,董来生和同伴没有走往常的茶马古道之灵光道,从凤仪经过倒挂水、乌龙坝、白土坡至宾居,而是从凤仪经荒草坝、寺平山、杨柳村、小龙潭、清水河至宾居。

牧场

中午,一班人马来到森林茂密,古树参天,山清水秀,花香鸟语,野果飘香,仿佛仙境之地。往前行,进入一地,形如椅子,背靠南面朝北,一大片古栎树高大茂密,枝叶相互交错。一条溪水潺潺地从山脚下石缝间流出,散发出泉水的缕缕清香,一股股野花的气息让人陶醉。

鸡嗉子果

此时才感觉有些疲劳,发现肚子早已空空,便在溪水边一空地上休息做饭。午饭过后,精气神足,继续沿着下杨柳村、小龙潭往宾居方向赶路。几年以后,董来生复经此地,只见上一次休息生火做饭的地方,无意间插在地上的杨柳枝拐杖生根发芽,长成枝繁叶茂的杨柳树,视为风水宝地。

水井(溪水源头)

董来生决定迁到此地居住生活,于是相约伙伴可否同行,皆被婉言谢绝,便独自携带妻子赵氏和三个孩子移居杨柳村。后来他却选择了地势陡峭、平地稀少的下杨柳村。一是下杨柳村海拔比上杨柳村低,两地海拔相差多米,下杨柳村正对东方,日出时间早,无大风天气,气候温暖;二是当时社会不稳定,下杨柳村地处山谷之中,森林茂密,偏僻隐蔽,可防止土匪和强盗的侵扰。

下杨柳村(老村)

以后,三个儿子长大成家立业。树大分枝,人大分家,长子董陆科移居独家村。二老归世以后,三子董奇科迁居上杨柳村,次子董应科留在下杨柳村。后人多与附近乌龙坝等白族通婚,繁衍生息。

上杨柳村鸟瞰图

上杨柳村的开村先祖,虽然始祖碑文没有记载,但现存史料和世代相传的历史传统显示为三子董奇科。一是碑文记载“树大分枝,长子陆科移居独家村,次子应科三子奇科同居本村,共居同锅奉养二老”,父母在世之时,长子已移居独家村。二是白族传统风俗,兄弟姐妹的排行不以自己年龄定,而是以父辈论,父辈排行大的,其子女就居兄姐地位,排行小的,其子女居弟娣地位。三是下杨柳村辈分比上杨柳村辈分大是历史传统。同一辈分,不论年纪大小上杨柳村族人一律称呼下杨柳村族人“哥哥、姐姐”。

古栎树

长子董陆科移居独家村,后来为何消失,无文献资料记载。据八十多岁的村人讲,独家村遗址上除了石脚、瓦砾堆外,村旁有一桂花树,开小黄花,奇香无比,四五百米之外就能闻到桂花香气。从遗址上分析考证,独家村有三四户人家。村人相传,独家村“牲口发达人口不发达”,牲畜最多之时,打开厩门,领头牲畜到了前面几格突小坡上,厩内仍有牲畜,前后距离五六百米。牲畜如此之多,人口仅三四户。后来,独家村得瘟疫,全村人相继死亡。另一种说法是搬到了巍山县某个村。

桂花树

二、杨柳村村名渊源

杨柳村村名与其他白族村庄一样有两个名字,一个是白语名字,一个是汉语名字。不同的是,多数白族村庄先有白语名字,杨柳村却先有汉语名字,一百多年以后,才有白语名字。杨柳村汉语村名与白语村名无关。

小苹果

关于杨柳村汉语村名的来历。杨柳村,因杨柳树而得名。相传,董来生第二次途经杨柳村时,看见随意插在地上的杨柳枝拐杖,生根发芽长成枝繁叶茂的杨柳树,甚为惊喜,心想此地非常适宜粮食等农作物的生长,这莫非冥冥之中的安排,故把村名称之为“杨柳冲”,“冲”山间有一小平地之意。

本主庙

“杨柳冲”村名最早有文献资料记载,是道光十一年()上杨柳村人董文泽的土地买卖契约,载有“立执约人董光旵董诚董尭三枝人等系杨柳冲住居”。始祖碑文也记载“公从顺治年间由天水分派移居宾川杨柳冲槐树边住居”。

道光时期地契

由此,杨柳村的村名从建村开始就称之为“杨柳冲”,至少在道光十一年之前即称“杨柳冲”。称呼村名一般加一“村”字,“杨柳冲”也称“杨柳冲村”,因“杨柳冲村”读来不顺口,演变为“杨柳村”。

八月瓜

村名“杨柳冲”演变为“杨柳村”起始年代不详,无史料记载。“杨柳村”有文献资料记载是光绪二十三年()上杨柳村人土地典当合同,载有“立送菽地文约人董熊氏同侄春生系杨柳村居住”。文献资料显示,至少从光绪二十三年村名已经演变为“杨柳村”。

光绪时期地契

杨柳村的白语村名“宛资”,缘于过去杨柳村有一个赶街的集市。白语村名并非如大人给自家小孩取名字,不是本村人取的村名,而是其他村寨白族人家“随意”喊出来的名字,并流传开来延续至今。

羊奶果

相传,清朝道光年间(-),有英国人在杨柳村以北庙高山开采铜矿,矿场上人之众多,两三百人。庙高山距离杨柳村不远,不足一小时的路程。过去,杨柳村虽然地处偏远山区,不产稻谷,产杂粮,但物产丰饶,玉米、荞麦、土豆等粮食充足,猪、鸡、牛、羊等畜禽饲养量很多,生活要比坝子“富裕”。矿上人为解决口粮和肉食品问题,一般都要去杨柳村采购。后来,附近村寨的白族人家也到杨柳村出售各类产品,到杨柳村做商品交易的人日益增多,形成集市。

上杨柳村(年代)

到杨柳村赶集的白族人家不知村庄名字,就用白语“宛资”朝同伴喊一声,相约一起去杨柳村赶集。“宛资”一传十,十传百,向四方传扬开来,成了杨柳村白语村名。“宛资”为白语音译。“资”,集市;“宛”,很远。“宛资”,到“很远”的地方赶集。白语“宛资”与汉语“杨柳村”不相关联。

上杨柳村

自始祖开村,历经风雨沧桑,杨柳村走过了年历史,村人勤劳勇敢,生生不息,从单家独户繁衍至年户人,从茅草房杈杈房发展到白族建筑风格的砖混结构民居,实现了始祖迁居杨柳村的夙愿!

民居

作者:董志宏,男,白族,宾川县大营镇上杨柳村人,年7月毕业于云南民族学院,同年在钟英乡人民政府工作,年在鸡足山镇人民政府工作。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49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