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带大家去看一下昆明的金殿名胜区。
金殿名胜区,又名铜瓦寺、太和宫。座落在昆明东北郊鸣凤山,又名鹦鹉山上,距城七公里。鸣凤山山势磋峨,“远则九龙奔朝,近则双凤联翼”,“左绝华山之秀,金马腾辉;右临昆海之滨,碧鸡焕彩”。这里松柏苍翠,景色秀丽,仙宇神宫,掩映在山巅“一半青山一半云”之中。早在明代,“鹦鹉春深”就被称为昆明一景。到清代,这里又称为“鸣凤胜境”。
民间传说,明万历年间,云南军门巡抚陈用宾崇信道教,一日梦见仙人吕洞宾约他翌日在鸥鹉山麓相会。第二天雄鸡刚鸣,陈用宾便在山麓等候,只见一个放羊老头用纪子牵着羊,在山边用一口砂锅煮芋,另一口锅作锅盖。待他走近去看,老头忽然不见了,带绳的羊也没有了。
陈用宾恍然大悟:两“口”锅垒在一起就是“吕”字,带绳的羊不就是“纯阳”!这个放羊老头就是吕纯阳—吕洞宾。这明明是吕真人引示他鹦鹉山风光灵异,景物非凡,是洞天福地啊!于是陈用宾从万历三十年()开始,仿湖北武当山七十二峰之中峰太和宫的建筑形式,在这里创建吕仙祠、太和宫和三元宫。太和宫居中,宫内修筑紫禁城,铸铜建北极真武殿,供奉真武祖师(北极玄天)。自此,这里成为云南有名的道教宫观。
山麓,陈用宾遇吕洞宾处,跨羊清河建有“迎仙桥”。入山道口上,竖“鸣凤胜境”石牌坊。吕洞宾煮芋放羊之地,陈用宾立了“唐高风正节吕真人洞路”大砂石碑,称吕祖碑。过吕祖碑,沿石阶登山,七十二级石阶,达“第一天门”,这七十二级石阶,象征七十二“地煞星”。越过一天门牌坊,陡直的三十六级石阶,象征三十六“天罡星”。一百零八级石阶,意味着天门有星宿夭神守护。从山麓到太和宫,二百多米的松荫石级曲径上,建筑的三座“天门”,斗拱装饰,雕梁画栋,朱丹彩绘,巍峨轩昂,体现了道观幽奇险峻的建筑风格。
明崇祯十年(),云南巡抚张凤然把太和宫原有铜殿移到佛教圣地—大理宾川鸡足山天柱峰。清康熙十年(),吴三桂统治云南时期,重建了现存这幢铜殿。铜殿正梁上镌有“大清康熙十年岁次辛亥大吕月(十月)十有六日之吉平西亲王吴三桂敬筑”楷体字一行。这仿木结构的重循歇山式铜殿,高有六点七米,宽七点八米,深七点八米,两层屋面,结构端庄。铜殿十六根立柱为宝装莲花础,四角立柱上端外为镂空图案,中间是空的,镶有旋转八卦铜球。铜殿四面斗拱装饰。屋面正脊通体雕云龙纹,两端饰以龙吻,中间饰以雕云龙纹火焰宝珠。敛脊饰人、马、鱼等。
沟头滴水均雕云龙纹。殿四壁为三十六扇格子门组合,前后各十扇,两壁各八扇。正门铸浮雕云龙、龙凤呈祥等各种图案,线条流畅,形象生动。后壁及左右壁均铸浮雕“寿”字及几何图案。殿内有八角藻井,由四条龙柱斜撑,八角藻井是两条云龙浮雕。整个殿宇为穿斗桦结构。铜殿,包括神像、韩幢、扁联等,全部用铜铸造,总重量达二百五十余吨,是全国最大的铜殿。这幢铜殿,充分反映了三百多年前云南省冶炼浇铸工艺的精湛水平。
铜殿内,正中端坐的铜像是真武帝君,两旁侍立的是金童、玉女,再两侧侍立的是龟将、蛇将。真武、真武帝君,即玄武,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北方之神,故又称北极玄天。青龙、白虎、朱雀、玄武是道教的四方护卫神。道家说,黄帝时,玄武托胎净乐国善胜皇后,产母左胁,长而勇猛,不统王位,得玉清圣祖紫元君传授无极上道,命其赴太和山修炼,久而得道飞升,玉帝册封为玄武。
太和山即因此更名武当山,取“非玄武不足以当”之意。宋真宗因避圣祖赵玄朗讳,改玄武为真武。其祀像为披发,黑衣,仗剑,踏龟蛇,从者执黑旗。龟蛇位在北方,象征玄武。道教又把龟蛇作为玄武的武将祀奉。
铜殿安装在石砌的平台上。铜殿的上层平台、栏杆、云龙阶石、地坪等全部用云南大理石镶砌,犹如一幅幅山明水秀的淡墨画卷,色泽温润清新。下层平台基石、栏杆及云龙镂空阶石是用墨石、砂石组合,浮雕着飞禽走兽,人物故事,镌刻玲珑,栩栩如生。传说雕凿下层砂石平台的,是当时昆明一个技艺很高的石匠。他自信基座雕刻能为铜殿生辉,在这组石雕上,他倾注了满腔心血,达到很高的艺术水平。铜殿落成大典,热闹非凡。这位石匠也想听到人们对石雕基座的赞誉。但是一天过去了,听到的只是称赞铜殿金碧辉煌,没有一个说基座雕得如何好。这位石匠越听越不是滋味,一气之下,跑到舍身崖纵身深渊……
下层平台两侧,有铜铸水、火二将,供奉在檀木精制的六角重檐小阁内,阁顶是铜板制作,阁下为石砌六角须弥座。水、火,即阴、阳。为道教炼丹名闻,后经演化,真武殿门神塑水、火二将。铜殿前两侧,有一对石雕的大狮子,象征吉样、瑞应,这个含义,道教与佛教是一样的。
好啦,今天就给大家说到这里。我们明天再见!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60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