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霞客的大半生用在了旅行上,足迹踏遍了祖国的大好河山。他在旅行时绝没有想到,他的名字能成为后世的点金石。“徐霞客来过这里”,成了招揽游客的金字用语。景点只要能沾上徐霞客三个字,就有了吸引人的魔力。

徐霞客活在明朝的末年,那时大明朝正走在衰退的路上,经济衰退,道路失修,社会治安变差。尤其是社会治安的恶化,盗匪横行,让他的旅行伴随着更高的风险。那么,徐霞客为何能舍弃功名,毕生坚持旅行呢?

一长辈的影响

徐霞客生于江阴的书香世家,读书人的出路在于求取功名,身居庙堂是封建文人的最高理想。徐霞客既然出生于书香世家,为何没走上仕途这条传统的文人之路呢?

原因要从徐霞客的高祖父徐经谈起,徐经和唐伯虎曾一起参加过科考,两人同时被牵扯到科考舞弊案中,都被除了名,并且从此失去了考试资格。

考试舞弊案过后,唐伯虎的人生陷入到底谷,一度靠写卖书画为生。对徐经的打击也同样很大,徐经回到家之后,要求后代们不再参加科考。徐经的这一决定,改变了后人的努力方向,在他的后代中出现了一位伟大的地理学家、旅行家,这是他没有预想过的。

徐家在江阴是殷实之家,家有藏书阁。虽然让后人不在走科考这条路,但这并不妨碍后人们去读书。尤其是徐霞客,天性聪明,在读书上很有天份,十多岁时就中了秀才。从他的《徐霞客游记》中我们也能看到,在他的文字里闪耀着藏不住的才情。

但考中秀才之后,徐霞客就不想再往上考了。此时舞弊案对徐家的影响已经过去,朝廷早解除了不准徐家参加科考的禁令,徐霞客的叔叔还考了个县官。从旁观者的角度,我们无疑会替这位天才,主动放弃了科考而惋惜。

中国古代的读书人,志向都是很大的,他们的志向最终是做官治国。不走科举这条路,也就意味着无法实现家国情怀的伟大抱负。在古代,无法实现这种理想时,文人们往往会从儒家改走到老庄的路线,追求内心里的自在。庄子讲究天人合一,到大自然中,寄情于游山玩水,借助山水来领悟大道,便是人与自然间很好的融合。

徐霞客的父亲也喜欢旅行,对徐霞客不读书这件事,父亲也没有任何强求。或许是受到父亲的影响,徐霞客也走上了旅行这条路。

对于徐霞客放弃科考这件事,徐霞客同时代的文人,对他的评价是千古奇人。在他们看来,徐的弃考不可思议。

二,家人的支持

在徐霞客十九岁在那年,徐父逝世。徐霞客在守孝三年之后,二十二岁成家。妻子是江阴名士、诗人许学夷的侄女。

说起和许氏的缘分。这主要是许学夷的功劳,徐霞客少年时就展露出的才情,让他们成了忘年之交。近水楼台先得月,许学夷自己做月老,把侄女早许给了徐霞客。婚后,徐霞客首次远游太湖诸地时,也是这位岳叔同行。可见许学夷对这位侄婿的器重与欣赏。

但许氏嫁入徐府后,却久不生育。为了延续家族香火,徐母又为徐霞客娶了金氏女子为小妾,结果金氏为徐霞客生了个女儿。娶金氏的次年,许氏也生下了长子徐屺。可惜的是,许氏仅与徐霞客一起生活了十年,十年间相惜相爱,琴瑟和谐。在屺儿三岁时,许氏却突然病逝。

许氏的死去对徐霞客的打击很大。逝后的次年,徐霞客三十三岁时,母亲为了让他从丧妻之痛中走出,又为他娶了继室罗氏。罗氏也出身名门,但为人处世远不如许氏,心胸狭窄、刁蛮刻薄、为人狠毒,致使夫妻关系十分紧张。这也违背了徐家人续娶的初衷。

这样的夫妻关系,逼着徐霞客去另找情感的寄托。因为忘不了前妻许氏,他便与许氏的陪嫁婢女周氏好上了,周氏与许夫人有相近的性情、修养,身上隐约还留有许氏的影子。徐霞客喜欢她,这是把对前妻的思念移到了周氏身上。

周氏得到徐霞客的珍爱后,这让罗氏忌恨万分。一场大祸正在悄然酝酿着。

一次,徐霞客远游,罗氏欺蒙王老夫人,以家母的身份,强行将周氏嫁与邻乡一李姓人家。此时周氏腹中已有了孩子,为了保住这个孩子,她不忍以死相搏。最终任由罗氏欺凌侮辱,悲愤地离开了徐府。

徐霞客回家后,事情已木已成舟。自此,他又失去了一位能和他说上话的女人。

与自己志趣相投的两个女人,一个病死,一个另为他人妇。罗氏性格泼蛮,为人善妒,难让徐霞客满意。徐霞客在婚姻上无疑是不幸的。

让徐霞客感到幸运的是,他有一位好母亲。母亲王孺人和父亲一样,也支持儿子旅行。

在徐霞客外出期间,徐母在家中支撑着门户,将一切处理得井井有条,尤其是恢复了家里的纺织生意,保证了徐家的经济来源。

“代夫以父其子,代妇以子其孙,代子以克其家。母亲解除了儿子在外旅行的后顾之忧,也正如陈继儒所说:弘祖之奇,孺人成之。

从《徐霞客游记》中可以看出来,徐霞客出门时,有时带一个仆从,有时会带着两个。如果不是家里有很好的经济支撑,徐霞客就只能像苦行僧似的穷游了。这一切都要归功于他的母亲。

常年在外,徐霞客对母亲怎么样?在他的书中也能看到仅有的一次记载。他在武当山游览的时候,急着带榔梅回去为母亲祝寿。为了母亲,字里行间透出了迫切想回家的心情。

在徐母八十岁时,徐霞客这个浪子也暂停了远行。或许他感到母亲的年岁大了,自己该好好地侍奉老母。当母子在一块时,徐母却让儿子陪她去句曲、荆溪(今句容、宜兴)一带去游玩。这或许就是人们常说的母子间心意相通吧。

三不怕艰辛的毅力

唐僧在长途跋涉取经时,有三个徒弟护卫。徐霞客出行时,长途时伴着他的是仆从。短途旅行时,也会带上亲戚朋友等作伴。

徐霞客最后一次西游之行,长随着他的仆人是顾行。三年间,顾行担着行李、带着卧具,跟着徐霞客登山、涉水,在病中也要勉强起来干活。与那个踏实的沙和尚无异。

作为一个仆人,不过是为了赚些养家的钱,挑担子、做饭、洗衣、跑腿……干这此也就罢了,却还要承担着随时丧命的风险。“一溪从东阳来,势甚急,大若曹娥。四顾无筏,负奴背而涉”。“踌躇崖上,不敢复向故道。俯瞰南面石壁下有一级,遂脱奴足布四条,悬崖垂空,先下一奴,余次从之,意可得攀援之路”。

复杂的地形,恶劣的气候,对他们都是挑战,弄不好小命就丟了。一路上,雇来的挑夫不知跑走了多少,只有顾行坚持了下来。

三年后,顾行这个忠仆也不告而别了,还带走了徐霞客所剩不多的盘缠。以至于徐霞客在日记中写道,离家三年,形影相依,顾行怎能独自离开呢?

他想不通顾行离开的原因。任何人都是有情感的,顾行也不例外,离家三年他也会想家。除了情感上渴念家人之外,他身上的负担也不轻,要提防着强盗、在前面探路、躲避着瘟疫烟障。可以说这个差使不好干,不管在体力上还是精力上,他都比徐霞客付出的要多。他没有徐霞客那样的毅力和志向,当他感到难以再撑下去时,自然就选择了逃避。

徐霞客到云南时,南京有个静闻和尚,也跟徐霞客一起结伴来了。因为云南有个鸡足山,静闻想去看看鸡足山迦叶寺的菩萨,徐霞客答应了他。走到湖南吋,在湘江上他们碰到了拦路抢劫的盗匪。“静闻登舟未久,则群盗喊杀入舟,火炬刀剑交丛而下……静闻、顾仆与艾、石主仆,或赤身,或拥被,俱逼聚一处……”

顾行离开后,背负静闻骨灰的任务落到了徐霞客身上。他一路上蹭过饭,讨过饭,迎来日出,送走晚霞,月光常把身影拉瘦拉长,最后到丽江的时候,徐霞客病倒了。在病患的痛苦中,他花了三个月时间,硬是写好了《鸡足山志》。丽江的木太守得知徐霞客病重,备好了竹轿和粮食,派人一路把他从丽江送回了江阴……在徐霞客到各地旅行的过程中,官场上的朋友,也帮了徐霞客不少忙。

四徐霞客游记让他名垂青史

中国不乏富于冒险精神的人,也有很多喜爱游山玩水的文人,比如谢灵运、柳宗元、郦道元等。这些人的旅行带着游玩的性质,想借游玩释放个人的苦闷。

和这些人比较,徐霞客并不是单纯的游玩,他的旅行带有考察目的。他是带着问题在旅行,他的记述,无疑给后世留下了宝贵的资料。

当文人投身科场,把功名利禄作为人生的追求时,徐霞客却选择了费钱费力的远行。历经几十年的艰辛始终没有退缩,这与他的家庭支持有关,也是他个人顽强意志力的结果。徐霞客的游记被评为是真文字、大文字、奇文字。求真求大求奇,也道出了他内心里追求的诗与远方。

几百年之后,当“这是徐霞客来过的地方”被人们用来招揽游客时,这何尝不是对的肯定与褒奖?一本游记终让他名垂青史,却不知他的心里也受过伤。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76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