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江圆通寺烧香最早是不收门票的,后来大概考虑到来的人越来越多,收点门票是一个不错的收入渠道,所以就收了,下午收。今天,据说是早上也开始收了,15元。

在钞票越来越买不到多少东西的今天,15元不算贵。作为旅游景点,这圆通寺也没有什么名胜古迹值得瞻仰,唯一自古留下来的就是一颗叫“十样景”的树,一棵树上共生了十来种植物,倒是有点和谐共处的心得可以去参悟。只是树的造型没有那么优美,合影是合不起来的了。收了门票,最无辜的是来此礼佛的香客。他们经常来,一般没有赏景、合影的闲趣,多掏了15元,于佛算不上,于寺多了点。

一边是游客,一边是香客,要管理方去分辨,确实难为他们了。何况,有的游客,行经寺中,难免东张西望,桃红柳绿尽收眼底,莺莺燕燕不绝于耳,桂馥兰香阵阵扑鼻,享此良辰美景与游客何异,看来该收。所以但愿人勿穷,处处共婵娟。

其实偶像不必一定是庙里的。昨天在缥缈峰下,看到一处低矮的小房,里面除了地上的香灰斑驳,其他什么陈设都没有。当是当地人烧香礼佛的去处,可见有心则灵了。

据说,福建有一批投资者,非常有商业嗅觉。医院里包科室,开个眼皮、割个包皮起家,最终医院,钱挣了不少。后来炒纪念币、炒收藏品、炒红木,一炒一个灵。就有资本雄厚者,积极参与文旅事业,于文化产业规划之中,独独看上了庙宇的投资。他们在装修设计时,往往非常考虑香客,主要是有钱香客的个性化需求,广设壁龛,个性化定制,年度收费,巨者十万、几十万不算多,常规一万、几万不算少。平时香客尽可以忙于各自的事业,甚至于免不了酗酒杀生、嫖娼赌博。因为是有人代劳进香供奉,所以便可大胆行事、春风得意。看准了这波高端消费人群,这商业化运作的庙宇,自然可以良性循环,至少挣钱方面是这样的。

这也是一种普世价值观,大概是按照经济规律来的,大投入,大回报。所以,每年出名一点的庙,头香总是要挤破头给有钱有面的人物的。于这种顶级香客,自然是买个安心,又挣个满面红光;于收款一方,也是背靠大树,财源滚滚的意思,算是常年合同了。难怪鲁智深毁了五台山半山亭子和山门下金刚,智清长老一点也不惊,“便是打坏了殿上三世佛也没奈何”,不就是钱吗?有赵员外!

去年有幸去了趟芦墟的泗洲禅寺,甚是雄伟。当日(疫情期间),门口登记后,与值日僧人聊了几句就从侧门进去了。佛乐缭绕,迷幻欲仙。游人唯我一人。僧众在一室内闭门诵经,抑扬顿挫中时不时带着悦耳的梵磬。我没有进殿,于廊道广场间,树影落叶上漫步参观。一侧宣传栏里有很多宣传,都是劝人为善、为人处世的。倒没有什么玄乎的渲染,预示着一种通天的法门,平实得像一位老农,在喋喋不休地与你交流。就是远了点,否则,这里倒是个上香礼佛的处所,当时我想。

芦墟的泗洲禅寺

曾经一直被穷苦人挂在嘴边的救苦救难的观世音菩萨,不知什么时候被一帮有财有势的老爷公子贴上求财求威的标签。搞得许多原本清净的去处,纷纷打造成了交易所。就像虚云大师去云南鸡足山碰到了一帮子孙和尚。难怪太虚大师要提倡“人生佛教”,做人才是第一。

去不了圆通寺,就在家里上支香吧。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12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