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只有一个——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过人生
我不是抄袭当年明月先生,只是真的特别这句话。
现代人好像极少数人不爱旅游,除了一些特别“宅”的人。说起旅游,怎能不说明朝旅游的老祖宗呢。
徐霞客(年1月5日-年3月8日),名弘祖(宏祖),字振之,号霞客,南直隶江阴(今江苏江阴市)人。明代地理学家、旅行家和文学家,他经30年考察撰成的60万字地理名著《徐霞客游记》,被称为“千古奇人”。
徐霞客一生志在四方,足迹遍及今21个省、市、自治区,“达人所之未达,探人所之未知”,所到之处,探幽寻秘,并记有游记,记录观察到的各种现象、人文、地理、动植物等状况。《徐霞客游记》开篇之日(5月19日)被定为中国旅游日。
年少的徐霞客,出生于一个大抵中产之家。自小不爱读书,不喜功名,甚至没有娶妻生子的想法,喜欢四处游历,无论古今,似乎都是一个离经叛道之人。更难得的是,他的父母并没有阻止他自由自在的生长,按照他的天性,让他自由的飞翔,观赏美丽的风光。初始,旅游范围主要是江浙一带,爬了有名无名的山——紫金山、普陀山,趟过深深浅浅的水——太湖、西湖,后来愈发奋勇,扩大战场,穿过雁荡山、九华山、黄山、武夷山、庐山等。
说到旅游,我们最先想到的就远方的路费很贵,远方的门票很贵,所谓“粮草未动,兵马现行”。
小徐同学是的的确确的穷游,可谓穷游的开山鼻祖。粗衣布衫,脚踏布鞋或草鞋,破旧的行囊中揣着干粮,在山野中,湖水边,随时会席地而坐,拿出干粮,就着山泉水,一顿行军图中的午餐干净利索解决。
小徐同学有一位开明的父亲,也有一位深明大义的母亲,父亲去世后,鉴于孔夫子“父母在,不远游”的理念,他一度踌躇,然而,在他取得旅游大业成为千古奇人路上,作为他成功基石的母亲,功不可没,继续鼓励支持他:男儿志在四方,当往天地一展胸怀。
于是,小徐同学,时值20岁,孤身一人,继续开始他的伟大历程。
正如当年明月先生而言,你爬过的山,他爬过,你听说过的山,他爬过,你没听说的山,他还爬过,包括泰山、华山、衡山、嵩山、终南山、峨眉山、太行山等等。
全国大大小小的河流,你在地图上、字典里、电视电影里、科普文字里看到的听到的,你的足迹里趟过的手里捧过的,几户全部的江河湖泊,他都去过,黄河、长江、洞庭湖、鄱阳湖、金沙江、汉江。
旅游途中,三次遭遇抢劫,分文全无,身体受伤,侥幸活命。更无论深入深山老林,遇到野兽毒蛇,无数次迷失方向,找不到出山的路,吃完了带的粮,喝光了带的水。数次遭遇生命危机。
旅游,是我的生命。徐霞客同学可以问心无愧的这样说。
走走停停,听听看看,一路走,一路记。一年只回一趟家。
崇祯九年,已走了三十年年已五十岁的老徐,再次出游。此次出游,多了一个驴友,一位同样热爱游历的和尚静文,主动邀请老徐去鸡足山,云南,拜佛。此时的老徐已不是三十年前的小徐,三十年如一日的旅游生涯,已被人们知晓,大有一举成名天下知之意。
老徐在他人生中第四次遇到了强盗,有了前三次的经验,老徐的心理素质还是非常强大的,他赶跑了强盗,继续前行,但同行的静文法师是第一次经历,大概是年龄长、长途劳顿加上受伤又惊吓,途中圆寂了。老徐在料理了静文法师的后事后,去哪儿,这是个问题。在周围人看来,应该从那儿来到哪儿去了。老徐不是佛教中人,没有静文法师那么执着,遭遇强盗,财物受损,年已五十,同伴又半途圆寂,还是回家休养休养身心吧。然而,老徐说:我要去鸡足山。我答应了带他一起去,我答应了我要做到。
于是,老徐带着静文的骨灰,又是一个人,踏上了去鸡足山的路。荒郊野外,餐风露宿,野菜野果,溪水泉水,还是熟悉的配方,还是熟悉的味道,一切,都没有改变,除了时光。
翻过了广西十万大山,然后进入四川,越过峨眉山,沿着岷江,渡过金沙江、澜沧江,经过西双版纳,终于到达了鸡足山。在迦叶寺里,他解开身上的行囊,拿出静文法师的骨灰,对他说,我们到了。
是的,到了。我实现了我的承诺,带你到了鸡足山。老徐轻轻的对自己说。
他又出发,翻越巍巍昆仑,进入空气稀薄人烟稀少的西藏,历时又一年多,终于踏上归途。
这是老徐最后一次长途旅行。
回去之后没多久,老徐就病了,三十多年,年年岁岁中的绝大部分日子,都是在野外度过,他病了。崇祯十四年,老徐病逝。“汉代的张骞、唐代的玄奘、元代的耶律楚材,他们都是受命皇帝前往,我只是个平民,只是穿着不易草鞋,拿着拐杖,自己,就游历的填写,睡死,无憾。”
根据他的游记,后人整理为《徐霞客游记》。的确,《徐霞客游记》是一部非常伟大的地理文献,记载国内明川大山,水文地理等,被誉为十七世纪最伟大的地理学著作,被翻译为几十国文字,流传世界。
是的,徐霞客的一生是丰富多彩的一生,任性的一生。无视别人眼光,只按照自己内心所想所要。不违法不乱纪,不贪污不腐败,不偷不抢不危害他人利益,言出必行,贯穿始终,按照自己的喜欢的方式,过了自己的一生。
——无论古今,自己能够做主自己的人生,还有比这更好的人生吗?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14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