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名遐迩的“苍海风光第一镇”双廊镇,有一个掩映于大山深处的小村落——伙山村,古名青檀山。
这里可以远眺苍山十九峰,集苍洱风光之精华。东连佛教胜地鸡足山,西临碧波荡漾的洱海,南与挖色镇接壤,北靠鹤庆县黄坪镇。
这里峰峦叠嶂,山路崎岖,高山深谷随处可见的悬崖绝壁。这里历史悠久,居住在这里的村民,世世代代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据说,很久以前,伙山村可是海边人羡慕的洞天福地。漫山遍野的梨树、梅树,花开时季灿若星河,收获时节,果香飘十里。伙山村的梨子又大又甜,大多数销往广州、深圳。后来,由于降雨量减少,山里水源匮乏,树龄老化和病虫害,导致大面积的梨树、梅树死亡,梨子产量逐年降低,加之交通极为不便,伙山村成了一个典型的山区贫困村。
伙山村
奏响“脱贫攻坚”的主旋律
伙山村海拔米,面积5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亩,人均耕地0.79亩,林地.25亩。辖12个自然村23个村民小组,到镇道路为土毛路,距市区87公里。年,全村户人,人均纯收入只有元,建档立卡贫困户达户人,贫困发生率为22.9%,是双廊镇3个山区贫困行政村之一。村民居住的大都是简陋的土丕房、笆子墙房,冬天进风,夏天进土,没有安全保障,甚至无法遮风避雨。村民饮水需要走几公里到箐沟里背或用马驮,山路崎岖难行。
为了使伙山村顺利脱贫出列,村党总支凝聚党员力量,带领村民,撸起袖子,唱响了一曲决胜脱贫攻坚的时代战歌。
入户调查
党建“领航”,助力脱贫奔小康
俗话说,“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一个村的发展需要一个强有力的党总支来引领。伙山村党总支下设3个支部,共有名党员,党员总数占全村总人口的3.34%。
“脱贫攻坚”战打响,多重困难叠加。语言难、行路难、住房难、增收难;全村无产业、无集体经济、无增收来源。村民居住分散,村民小组之间相隔甚远,往往要翻越几个山头,很多泥巴路被雨水冲刷后高低落差大,车辆无法通行,连马都走不了,人行走起来也十分困难,有时驻村工作队员从村委会出发到农户家里,来回就需要一天时间。于是村党总支发动党员对交通不便的偏远户开展入户调查,详细了解生活状况、贫困原因,宣讲扶贫政策。入户走访中还存在语言不通的问题,由于伙山村居住着的白族占92%,土著民族几乎不通汉语,党员主动充当驻村工作队的翻译。还有入户难的问题,老百姓不理解不支持,村民思想转变不过来。村党总支发动党员屡次入户做思想工作,拉家常、问冷暖、交心声,用爱心感化村民,用诚恳的态度听取村民的意见,慢慢群众的思想疙瘩解开了。
入户调查
在村党总支的引领下,推进住房提升改造、修路架桥、建设饮水工程。因地制宜,发展种植、养殖业。务工问题解决了,收入增加了,老百姓的笑容增多了。
栗子箐村民小组的建档立卡户李志德家,户籍三口人,儿子外出务工,只剩70多岁的李志德和老伴两人,饮水需要赶骡子到几公里外的山箐里驮,山路崎岖难行,雨季饮水就成了大问题,被雨水搅浑搅粘的泥泞土路,行走起来,一脚深一脚浅,一不留神就会跌落山谷。饮水问题成了李志德家最大的问题。年栗子箐村民小组的泥巴土路修成了水泥路,自来水也已安装入户,栗子箐村民饮水难问题解决了。曾经“无路可行,有路难行”,困扰村民多年的交通难题也解决了。
入户调查
小塘村是伙山最偏远的一个村民小组,村民是从四川迁移过来的客家人,这里的村民会说汉话,是伙山村唯一一个全村人会说汉话的村民小组。小塘村地理位置较偏较远,交通闭塞,土地贫瘠,长期处于封闭状态。年,在村党总支的引领下,开辟了一条盘山路,才加强了与外界的联系。从此,小塘村从穷村蜕变成生态村,也让村民看到了致富的希望。村民说:从前山里是山,山外还是山,现在才知道山外面的世界其实很大。
伙山完小
天鹅村民小组位于伙山村的正中心,这里修建了伙山完小、村卫生室、小型农贸市场。伙山完小是一所寄宿制学校,曾经受地理环境的限制,学生学习生活条件十分艰苦。在村党总支的引领下,通过多方帮促,如今的伙山完小焕然一新,教室宽敞明亮,宿舍窗明几净,有了漂亮的跑道、篮球场、足球场,祖国的花朵在党的光辉照耀下汲取知识的营养。“名学生,有12位教师,每间教室和宿舍都安装了空调,目前伙山完小是大理市条件最好的完小。”每次有人来采访伙山村完小时,村干部都会这样自豪地介绍。
年建盖的村卫生室是一栋两层小楼,有问诊间、治疗间、输液间、病案间、公共休息间,有4位乡村医生,解决了全村看病难的问题。
年投入使用的小型农贸市场,有14间铺面,给村集体带来了每年元的增收,打破村集体经济零收入历史,同时给乡村带来了新的生机。
村卫生室
大坪地是一块荒漠化比较严重的荒地,面积达一万多亩,闪电容易引起火灾,是森林防火重点部位。村党总支动员各村民小组到大坪地开垦耕种,年又引进玫瑰种植产业。为了让村民共享发展成果,同时也激发民村参与发展的积极性,推行“党支部+企业+贫困户”模式,项目租用士地.74亩(其中涉及建档立卡户34户面积.45亩),给贫困户拓宽了增收渠道。年村党总支副书记杨中明带队到昭通考察,由挂钩单位出资引进苹果种植项目。年与阳光森林合作社合作,种植魔芋,项目的引进不仅带富了村民,也为村集体创收。
苹果种植
典型辐射,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党员冲在前,脱贫不再难”。伙山村围绕脱贫攻坚目标和任务排兵布阵,选拔有激情、敢担当、能干事、不怕吃苦、会做群众工作的党员担任村干部,23个村民小组长党员全覆盖。
梨花潭村民小组组长赵军带头创业,在村里第一个开起了农家乐,借助梨花潭梨树成林的自然景观,农家乐办得红红火火,给周边贫困户提供了就近务工的岗位,还解决了周边贫困户梨子、土猪、土鸡等农产品的销路问题。周边村民纷纷效仿,有的开起了农家乐,有的发展农产品,形成了以农家乐为中心的产业链。
农家乐
伙山村第二党支部书记杨跃荣,是一名有着30多年党龄的老党员。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他积极响应上级号召,带头发展种植业,自己出钱花椒苗、梅子苗、玉米种子发给贫困户种植,等贫困户收成后再还给他。杨跃荣还主动充当“配送员”“指导员”,发挥了“头雁效应”,让致富的“种子”在贫困户中生根发芽。
发展种植业
出实招,激发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
伙山村长期处于贫困,村民的思想观念非常滞后,针对贫困群众文化程度低、劳动能力弱、技术水平差、“不知道怎么干”等问题,村党总支开展实用技能免费培训,邀请专家、技师对贫困户进行种植、养殖业技能培训,提升贫困户的技能水平和致富能力。同时充分发挥种植养殖大户的带动、示范作用。
建档立卡户李绍杨,今年50岁,家里有5口人,妻子、两个女儿和一个孙子,居住的房子又老又旧,墙体多处开裂,漏风又漏雨,经济来源主要依靠种山地,生计难以维持。两个女儿先后考上了大学,开支增大,家里更是入不敷出,吃穿都成了问题。年通过评议后将他家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李绍杨靠国家给的补助购养了生猪和土鸡,发展养殖,遇到问题主动向技术人员请教,没钱买饲料就到处采野菜。年借村党总支发动群众种植药材创增收之机,李绍杨主动申请种植药材。根据他家情况,村党总支给他家免费发放了苗白芨、12.3公斤续断、3公斤独定子等药材进行种植。年挂钩单位为伙山村引进了优质梨苗,李绍杨家申请了棵进行种植。年挂钩单位又为伙山村引进了80多万棵昭通红富士糖心苹果苗,李绍杨又主动申请了棵苹果苗进行种植。李绍杨家还申请了公斤天薯一号优质洋芋种植。现在他家的药材、苹果、梨、洋芋和其他农作物长势都很好。李绍杨通过辛勤劳动脱贫致富,生活逐年好转,在年盖起了漂亮的新房,现在两个女儿都已大学毕业并找到了满意的工作,人均纯收入达到了元。“上学改变命运,知识挖掉穷根”成了李绍杨常说的一句话。他还常常鼓励其他贫困户一定要把教育重视起来,教育子女努力读书,用知识改变命运,争取早日实现脱贫致富。
发展种植业
患有二级精神残疾的杨先明,无劳动能力,家中全靠45岁的妻子一个劳动力。杨先明间歇性发病,发起病来不但叫声可骇,还暴打老婆。生活本来就十分困厄,儿子在外务工又落入传销组织,真是“屋漏偏逢连夜雨”。在村党总支的帮扶下,杨先明家养奶牛、养土猪、种苹果、种玉米,发展种植养殖业,儿子在城里也找到了正规工作。生活好起来后,杨先明的病情越来越好转了,现在很少发病,正所谓“柳暗花明又一村”。辛勤的劳动换来了丰硕的成果,杨先明的妻子成了村里勤劳致富的劳动模范。
发展养殖业
村里出了名的懒汉张志兴,离异,独自带着7岁的女儿。张志兴每天睡到中午一二点才起床,田地荒废,家徒四壁。大学生村官施沐甘第一次入户张志兴家,已是中午二点,敲门半天也没人来开门,推开门才看见张志兴睡在里面。为了激发张志兴内生动力,驻村队员多次入户做他的思想工作,宣传扶贫好政策,使他心热起来、手动起来,形成外部多元扶贫与内部自我脱贫的有效互动。现在,张志兴养了60只鸡、二十箱蜜蜂、周边打零工,收入翻了好几番。
入户调查
荒山变金山,大山腹地春来早
如今,伙山村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家家户户青瓦白墙,从前的土丕房、笆子墙房不见踪影。村民富了,集体强了,乡村美了,服务优了,村民的日子和春天正午的太阳一样又暖又红。
短短几年,伙山村在村党总支的引领下,全村贫困户全部脱贫。年伙山村党总支被表彰为“全州优秀党总支”。伙山村的驻村工作队员先后荣获“优秀党组织书记”、“优秀驻村队员”、“扶贫好村官”等殊荣。
“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伙山村党总支牢记使命,继续探索乡村振兴的新经验。下一步将加快绿色生态发展,在道路两旁种上冬樱花,村民房前屋后大面积种植果树,将伙山村打造为双廊镇的后花园。冬有樱花赏,春有梨花看,夏有玫瑰饮,秋有香梨摘。
云南网通讯员尹雪英摄影报道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19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