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徐霞客在云南写下了他伟大日记的最后篇章——悉檀寺:《徐霞客游记》的终篇之地)
清康熙《鸡足山志》鸡足山图,图左中部标有悉檀寺。
徐霞客《赠鸡山僧妙行七律二首并序》手迹。
昆明徐霞客纪念馆内的《悲壮东归》雕塑。
追踪徐霞客的游线,《徐霞客游记》的终篇之地——鸡足山悉檀寺,将是徐霞客游线申遗专家们考察认证的重点标志地之一。
鸡足山写志
鸡足山是徐霞客一生考察时间最长,住山时间最长,题咏诗词最多和唯一为之修过山志的名山。崇祯十一年(年)、十二年(年),徐霞客先后两次登临鸡足山,驻足悉檀寺达半年,皆由悉檀寺僧人盛情接待。
悉檀寺曾是鸡足山最为宏丽的丛林之一。明万历四十五年(年),丽江土知府木增为母求寿,向朝廷奏准在鸡足山建寺,捐银数万两,延请高僧释禅(号本无)住持创修悉檀寺。丽江木府世代为悉檀寺护法檀越(施主)。
木增十分仰慕中原汉文化,有很好的汉语诗文功底,是明末文坛诗书画大家陈继儒(眉公)的好友。徐霞客即将启程入滇赴鸡足山考察游览时,陈继儒为徐霞客给木增写了引荐信,还郑重其事地附上“诗扇”和“集叙”,以为“征信”,由徐霞客随身携带。但徐霞客在湘江遇劫时,陈继儒的引荐信及诗扇等凭信物,俱被焚为灰烬。当木增从另外途径得到陈继儒捎来的口信,遂有待徐霞客至鸡足山后即聘请他撰修《鸡足山志》之意。据史料介绍,在此之前,鸡足山从未有文士撰写过山志。
徐霞客详细考察了鸡足山的地质、水文、生物、景点和历史文化,留下日记三万余字(见《滇游日记五》、《滇游日记六》、《滇游日记十二》和《滇游日记十三》),这既是徐霞客一生最后的一程壮游,其日记亦成为《徐霞客游记》的压卷之作。
木增得知徐霞客已登临鸡足山,即派使者盛情邀请其赴丽江游览。赴丽江的当天,徐霞客在日记里写道,早餐后,悉檀寺住持弘辨备好马,等候启程,“余(我)力辞之”,与携木增请柬前来邀请他的通司(翻译)就上路了,“以一人担轻装从,而重者姑寄寺中,拟复从此返也”。他特别说明,此行只带了简单的行李,大部分行李寄存于悉檀寺,原计划就是要从这里返程的。(《滇游日记六》)
徐霞客在丽江受到木增盛情款待,观光游览约半月后,从丽江至大理,再往滇西腾冲、保山等地考察游览半年多。
崇祯十二年(年)八月二十二日,徐霞客返回鸡足山,一边治病,一边继续考察游览鸡足山,搜集资料,受木增聘请,在悉檀寺修撰《鸡足山志》。
崇祯十三年(年)正月,徐霞客终因沉疴不治,“两足俱废”,遗憾再也不能跋涉游历。而此浙、楚、粤、黔、滇的“万里遐征”,自崇祯九年(年)农历九月十九日始,至此已三年有余,思乡之心尤切。徐霞客遂由木增派滑竿护送返乡。当徐霞客向鸡足山众僧告别时,悉檀寺全寺僧人在山门排成长队挥泪相送,木府派出的8个壮汉,轮流肩抬滑竿,身背书箧行囊,跋山涉水,日夜兼程,历尽艰辛,至湖北黄冈,又自黄冈乘船,历时天,于崇祯十三年(年)六月,将徐霞客及基本完成的60余万字的《徐霞客游记》安全护送回江阴。第二年(年)二月十七日,徐霞客去世。
有论者认为,如果没有木增的鼎力相助,可能就没有文化瑰宝《徐霞客游记》的传世,此论不无道理。
悉檀寺遗痕
“悉檀”是梵语,义译为“成就”或“遍施众生”。明代天启皇帝曾御赐藏经,题寺名为“祝国悉檀寺”。据史料记载,悉檀寺“宏丽精整,遂为一山之冠”,“游者若置身琼楼云阁中”。
徐霞客在悉檀寺撰修的《鸡足山志》四卷虽已散佚,但《徐霞客游记》末尾附录的《鸡山志目》八卷和鸡山志略一、志略二,应该是他撰写《鸡足山志》留下的一份写作提纲,其编修原则、体例和篇目,深刻地影响着以后各部《鸡足山志》。其中志略一提出异灵十则、景致十则,志略二提出主要寺庵二十三座、名刹碑记九篇,为后来鸡足山修志提供了重要的文字资料。
年,云南著名学者赵藩、李根源,住悉檀寺十余日,搜集佚文,编纂《鸡足山志补》四卷合为一册,次年夏五月由京师聚珍版印行。书中不少内容为旧志所无,较为珍贵。
悉檀寺承载着近现代众多学者艺术家的文化信息。
赵藩、李根源在悉檀寺修撰《鸡足山志补》时,留下不少诗、文、书法。
年春,著名画家徐悲鸿游览鸡足山数日,住悉檀寺,留下了多幅不朽的画作、书法,还有诗和楹联。
年春节,西南联大费孝通、罗常培等五教授游览鸡足山,专程拜谒悉檀寺。语言学家罗常培写出具有学术价值和史料价值的专著《记鸡山悉檀寺的〈木氏宦谱〉》。
遗憾的是,悉檀寺毁于“文革”时期。多年来,我一直在寻找它的遗址,均不知其所终。去年,受鸡足山文化研究所刘允堤先生邀请,上鸡足山浏览部分寺庙的古碑,一个偶然的机会,在当地人士引领下,才得以凭吊其遗址。
悉檀寺遗址在祝圣寺东里许,今鸡足山宾馆之北的半山腰上。一片荆棘丛莽中,在厚积的腐败的枯枝落叶下,断壁残垣破砖瓦砾隐约可见。踏着山径上凸现在草丛中的片片苔痕斑驳的石块,想到这些平铺的石块上曾留下过徐霞客诸先哲先贤闪烁着文化光芒的足迹,我不由得步履轻放,肃然向那些遥远的岁月致敬,向那些远去的先哲先贤们和他们曾经创造的辉煌文化致敬。
作者张旗 图片耿嘉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3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