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云法师圆寂时,给弟子留下了一个“戒”字,这让很多信众感到不解。

“戒”是佛教的基本信条,信众不解恰恰因为这个字太基本。

作为传承禅宗五脉,活到岁的一代佛教宗师,难道圆寂前不该留下一个更有“禅意”的字吗?

戒的意思有点挣扎的味道,如果虚云法师这个“戒”字,是对他自己一生修行的感悟,好像不太符合他与佛家的缘起。

虚云法师俗家家境优渥,可他从小对儒学科举不感兴趣,13岁和父亲送奶奶的灵柩回乡安葬,见到做法事的和尚接触到一些佛家法器,就对佛学心生向往,甚至有了出家的念头。

这种有如六祖慧能“何处惹尘埃”的慧根性情,又哪有多少七情六欲,需要对“戒”字念念不忘呢。

虚云法师的家人怕他真去出家,又是关他禁闭,又是给他娶两房媳妇拴他心,他还是偷跑到鼓山涌泉寺出了家。

为防家人找到,他还躲到岩洞中修行,以至于有段时间,他产生了到岩洞修行的执念。

执空则不空,佛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道说:“观空亦空,空无所空。”灵虚即为和光同尘而独立不改。

虚云法师要“戒”的话,基本只有“空”可戒,于是他开始远行,遍访名寺和同道辩机。

辩机日久,有时又难免困于思蕴,虚云法师仍然感觉佛心有阻滞,他又开始以事为戒,发愿从浙江舟山普陀山法华庵三步一拜,一直拜到广东潮州狮子寺。两地直线距离都有公里,三步一拜,没有超人的坚韧根性,完全坚持不下来。

到了狮子寺挂单一段时间,虚云法师有开始向河南少林寺和白马寺进发,这一次行程更远。

有次虚云法师天寒地冻在黄河渡口错过宿头,只能在荒野一顶草棚中避寒,他念了六天佛经直至昏迷,要不是遇到一个乞丐相救,虚云法师的生命历程将就此终止。

虚云法师花了二十三个月到达目的地,他这种苦修也可以算是一种“戒”,他戒的不是七情六欲,而是心中的纷杂。

一路戒下来,他的精神境界更为和谐通透,渐得“想了就做了,做了就了了”的妙谛。

之后虚云法师一遇心中阻滞,都会用远行来解脱。

他从四川进入西藏,越过喜马拉雅山,到入锡兰,印度和缅甸境内问道传法,接收了不少信徒。

当虚云法师回国在云南鸡足山住持一座寺庙后,他产生了修建寺庙弘扬佛法的念头。

订阅解锁TA的全部专属内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38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