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华县龙川镇北7公里见性山有见性寺,又名佛基寺。清初镇南州丹桂乡白土城(今楚雄市吕合镇)赵氏长子住极乐寺读书,一天阅藏经读到“世尊六年苦行,夜睹明星而见性”,喟然叹曰:“今日方睹佛法广大矣!若不登万仞之巅,何以小众山哉!”遂至鸡足山石钟寺礼法光和尚落发为僧,嗣曹洞宗十三世,赐法名普度,号直往。曾往妙峰山拜彻庸,继至水目山无住座下求法参禅。康熙甲辰(年)返镇南住茅庵,见庵后一山,“八面峰围,中起一突”,风脉极佳,遂发心起建梵刹,以“明心见性”的佛理取名见性寺,山势巍峨,寺宇恢弘,为镇南名寺。
公元年3月22日,往访见性山。出城7公里自大智阁村进山,路在响水河岸,七绕八拐出小方村登上陡坡,眼前豁然开朗,高峡平湖,碧水一片,兴隆水库是今南华县城饮水之源。沿渠边小路进入古木参天龙潭林,只见古藤如蟒攀援巨树,轻风送来鸟语和叮咚水声,这是最优美动听的乐章,精神一振,心旷神怡。再行入箐,见一古碑,清洗苍苔,字迹明晰,是乾隆四年(年)二月立镇南州知州“禁止採樵”护持龙泉碑,告诫士民“龙潭泽及蒸黎,周围六神所栖依”要封山育林,禁止在靠近龙潭前后左右五千丈之内砍柴伐树。读此碑文,令人肃然起敬,今茂密森林,汪洋泉水,仰赖两百多年前钱姓州官封山之举。前人护林,后人得福,为官一任,造福桑梓,钱君之举,泽及黎民百姓,令仰慕起敬。
拓印封山碑记后,调头上行至寺下村,眼前见性寺只有一片瓦砾,数百年前僧人精心培植的“九心十八瓣”古茶花已被“热心”人施化肥后枯死,只有枯桩无奈地仰望苍天。两株巨大栎树挺立寺旁足有岁了,似两位倔犟老人,在愤懑地议论着人世沧桑。
见性寺唯一保存的是三座覆钵形和尚塔,开山祖师普度直往。宝塔碑文记载着见性寺的历史和法派传承(文/张方玉)。
编者的话:见性山名,见性有明心见性,通达明理之意,可见山有意,而佛基寺成,引人向上,世所清明,水有情而响水龙潭经年不断,福泽万代。遂而山有意,水有情,寺有了灵魂,先民们寄情山水,陶冶于山间古刹,得明心见性,灵魂得以升华,牧野放歌于山林间,颇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之悠闲。可叹先人自然与神魂的友好契合,造就了伟大的心灵生活,延续数百年。而今,寺毁人亡,那时人,那时景,空余山音,再不相续,不免让后人嘘息……(文/朴树)
—END—
文字来源丨滇中佛教
作者丨张方玉
编辑丨大朴树
文献快递丨滇中佛教(张方玉)
图片来源丨人文楚雄丛书《滇中佛教》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73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