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知道徐霞客其人是初中的历史课本上,对他的认知停留在是一个游历名山大川的旅行家以及写就了一本旅行日记《徐霞客游记》。

后来,出于历史好奇查看了一些资料和纪录片,发现他跟我们云南有莫大的渊源。《徐霞客游记》成书60余万字,其中有三分之一的文字描写记述的是他在云南游历期间所见所感、自然景观、历史沿革、人文风貌、风土人情、山川河流、亭台楼阁、庙宇院落,所有史料收录于“滇行游记”。

年5月9日,明朝崇祯十一年,徐霞客踏进曲靖市富源县胜境关口,正式涉足云南。胜境关,元明清时云南与贵州边界。过关后他随即对云南名山河流的探访,先后游经昆明、楚雄、大理、丽江、保山。年,明朝崇祯十三年,在丽江木府木增的帮助下从保山再次返回大理宾川,一为完成朋友静闻和尚的遗愿,将其遗骸葬入鸡足山畔,二为编修鸡足山山志。鸡足山也成为徐霞客在云南期间驻足时间最长,唯一编纂了山志以及在云南的最后一站。

年初,明朝崇祯十四年,因为疾病缠身,又在木增的帮助下辞别鸡足山回到故乡江苏江阴,这位年近花甲的老人不久后逝世,结束了波澜传奇的一生,享年56岁。

可以说,徐霞客是云南的第一个旅游大使,以一篇“滇行游记”千古文案,推介云南年,以其躬身力行,没有手机、导航、皮尺,巡江源溯,证得金沙江是长江源头,盘江是珠江源头。中国文旅部将其《徐霞客游记》的开篇之日5月19日,定为每一年的中国旅游日。

现在,徐霞客曾经探访过的地方,当地人早已把其事迹写进了当地的地方志,以及为纪念这个老人为云南做出的卓越贡献,还在丽江为其修建了纪念馆。

今天我要去的一个地方,也是徐霞客在昆明期间游访过的地方之一妙高寺。妙高寺,位处昆明西北方向玉案山脉,三华山深处,为大理国时期广白僧人所建,距今已有多年历史。此行探寻妙高寺,有三个目的:

1、寻找当年徐霞客事迹

2、吃寺院里的斋饭

3、喝庙里的古泉

寺庙墙角

徐霞客当年“从海源寺,经西华洞、双石洞,盘曲攀石山而上”。我从昆明市第九安检站右方小卖部门口径直进入三华山,一路怪石嶙峋、红土飞扬、烈日烤背、空气干燥、呼吸急促、大腿酸抖,沿着扭曲的盘山路,伴着或三五成群,或只身一人往来的游客,手机在手一顿乱拍,白云悠悠、蓝天湛湛、树叶娑娑、小孩叽叽、鸟儿喳喳…期间遇到小朋友、青年人、老年人腰背肩抗手拎大桶小桶、大瓶小瓶泉水返于条条通往山顶山下的大道小道。

终于,经过将近一个小时的跋涉以及心理斗争,一条用石头铺就的石头已经被“打磨抛光”出“包浆”的小路,东拐西拐进妙高寺山门。此条古道,是古时候往来于昆明与富民、禄丰等县的运盐马帮走的羊肠小道,大概有一百到两百米距离残存至今。当时,我站定,眼睛微微闭,与徐老先生来了一个隔着历史空间、时间的神会,我因仰慕老先生而来,仰慕之际,微风徐徐,树叶发出沙沙沙的声音,如同我的神会徐老先生领略到了。

徐霞客当年沿着这条路进入妙高寺

同时,我谨小慎微,脚步轻轻地踩踏在这被古往今来、无数仁人志士、布衣百姓踩踏过的石头上,不敢发出多余的声音,生怕惊扰了万千个在这一刻穿越千古的神会。就这样,石道见证了徐老先生和我的足迹,徐老先生当时站在石道上是不是也正襟肃穆,来了一次跟前人的神会呢?

踏进寺门,沿左方水泥地板行进,一棵双人合抱之木进入眼睛,目测20多米高,一问旁人有多年的历史,也就是说徐老先生曾经也在树下目睹过它的芳容。过了参天大树上了石阶梯,进入中殿,一尊弥勒佛憨态可掬、笑意盈盈地迎来送往着进出的香客及游客,踏过中殿门槛,映入眼帘的是平左右的四合院,树上挂满了祈福的红布条,不知多少善男信女的贡献才达到这样壮观的场景。

院内参天大树

此时已是饭点,只见游客狼吞虎咽着斋饭,显然,此斋饭很是符合其胃口。我也排队买了斋饭,斋饭一般为四个素菜,其中酸菜红豆、老奶洋芋为一绝,果真名不虚传,就着庙里特色豆腐乳,色香味俱全,尤其是豆腐乳,豆香浓郁,作为一个从盛产豆腐乳的石林县鹿阜镇出来的人,此豆腐乳有过之而无不及,猜之酿制可能与其寺中水质有很大的关系。

寺院内斋饭

吃完斋饭,漫步于庭院消食间,遇到一驻寺婆婆,听其讲述了一些关于妙高寺的历史。话说此妙高寺前前后后历经两次打劫三次失火,第一次被打劫时院内正好有一武僧,单身匹马,搏斗三十来个歹徒,最后因不敌血撒一面鼓上,那面鼓一直保存止前几年,当时还有这个武僧的后人前来祭奠,后来此鼓经日月风化,破败不堪,寺里人将其更换成一面新鼓,现置放在后殿大雄宝殿的左侧角落,此鼓也算是更换另一个面目,继续把这个故事延续下去。

第二次打劫是第一次打劫没有达到目的,传说寺中有一颗雮尘珠,价值连城,遭盗贼觊觎,两次打劫皆是因为此珠。当然,第二次打劫也没有找到这个雮尘珠,婆婆说至今还被宝塔镇压在寺院左方向的密林间。至于三次失火,无从可考。

婆婆还讲了另外一个故事。有一皇帝寻访到该寺院,被寺院清幽环境所折服,折服之际,心中还有所遗憾,对身旁的手下说,要是此寺再有一汩山泉,那就太完美了。说时慢那时快,突然一汩清流从寺院的西南角流出,皇帝大喜,特命名为“仙泉”。现在,每天到此泉眼打水的人络绎不绝。有煮菜烧饭用,有泡茶用,有直接饮用…

排队接水的老百姓

婆婆讲完后,我起身穿过庭院去看了一眼角落边的那面新鼓,再转身走了十米左右的距离,于观景台上,看了一眼密林间的宝塔,宝塔上方不远的地方,一尊金身观自在菩萨雕像亭亭玉立,如同镇守宝塔的侍卫,又像刚刚用手中宝塔收服一只祸害人间的妖怪,而那只妖怪就是那枚“雮尘珠”。我站立的地方,名曰“望海楼”,古时候在那里可以看到滇池,只是现如今,高楼大厦林立,遮盖了视线,滇池人为地消失于众人的视界。

摩天大厦林立

临下山之际,用随身带的1.35L的瓶子打了一瓶山泉水,当时直接喝了一口,只感觉凌冽冰凉,通过口直灌心脾,瞬时间透心凉,夹着迅速的回甘,立即明白了流传着的用此山泉水泡出来的茶与众不同,以及来来往往的人要不辞辛劳背一桶泉水回去,想必也是掌握了泡茶“水为茶之母,器为茶之父”的精妙要诀。有人测过这里泉水的TDS值为40。

游览的目的在于步先人之遗迹,构筑自己的精神家园。于灯火阑珊处,观有情众生!

年4月22日

昆明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85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