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夢的啟示發人深醒

我做了一個夢,夢中海賢老梵衲從虛地面向我飄來,愈飄愈近。老梵衲滿面微笑,手裡拿著一個條幅,上头寫著八個大字:「大路至簡原來如许」。我想問問老梵衲,這八個大字是什麼事理?不过還沒等我問,海賢老梵衲就和我融為一體了。我醒了,原來是一個夢,這是一個發人深醒的夢,它在暗示我們什麼,因為我笨,不少東西沒有悟出來,但從中還是遭到了一點啟示,我就把本身的一點點领悟和众人换取分享,以期共勉。

第一、海賢老梵衲用他平生的行誼,為我們印證了大路至簡。

海賢老梵衲一句阿彌陀佛佛號念了九十二年,不換題目不拐彎,他成效了,他為我們印證了念经是成佛的大路,况且是平生成佛的無比殊勝的大路。他用事實告訴我們,大路至簡,成佛不難,他是把念经成佛做出來給我們看,你不是要證據嗎?我就拿出證據給你看,這是最具說服力的。

老梵衲是怎麼成效的?念阿彌陀佛成效的,他老头家不識字,沒有聽過經,沒有念過經,沒有講過經,也沒有做過一次經懺佛事,他即是遵師教誨,一句佛號老老實實念了九十二年,對這句佛號,他從來沒有懷疑過,沒有間斷過,沒有夾雜過,這在中國,以致在全天下,生怕也堪稱第一人了。一句阿彌陀佛,這是真言中的真言,這是如來第一大法。這句佛號總持统统佛,念一句阿彌陀佛,十方三世统统諸佛菩薩全念到了,一個不漏;這句佛號總持统统法,八萬四千法門,無量無邊的法門都在這一句佛號裡,一法不漏;這句佛號總持统统經,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經都在這一句佛號裡,三藏十二部一部不漏。一句佛號是無量善事的結晶和精華,它是頂峰的頂尖。執持名號,专心念阿彌陀佛,世出生間统统法統統放下,往生極樂天下,決定平生成效。

什麼叫表法?表法即是做樣子,海賢老梵衲給我們表的即是大路至簡念经成佛的法,老头家用他平生的實踐,為我們印證了大路至簡原來如许。

小廟高僧有真道

九十二載念经號

一句彌陀念到底

上品上生誰领会

海賢老梵衲

众人好榜樣

一句阿彌陀

回歸極樂邦

第二、一經一註詮釋大路至簡。

這裡的一經指的是《無量壽經》會集本,這裡的一註是指黃念祖老居士的《淨土大經科註》,現在修學淨土念经法門的同修,大多是依這一經一註來修學的。众人领会,釋迦牟尼佛講經說法四十九年,留住三藏十二部,能够說是浩如煙海,芸芸眾生,有幾個有龍樹菩薩的实力,三個月時間讀完釋迦佛四十九年所說的统统經典?現在問題解決了,一部《無量壽經》會集本,一部《淨土大經科註》夠了,修學淨土念经法門的同修,按照這一經一註一佛號,平生修持不拐彎,你此生決定成佛,你拿到成佛的保證書了。一部經、一部註,一句佛號讓你平生成佛,你說這是不是大路至簡?這就告訴我們,越是大路越簡單。

一經一註一佛號

神速穩當成佛道

平生堅守不換題

西方極樂去報到

一部無量壽

彰顯般若光

依此來修行

決定成大路

第三、祖師盛德為我們印證大路至簡。

众人领会,淨土宗的十三代祖師都是念经成佛的,無一破例。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淨宗初祖慧遠大師建東林念经堂,會下一百二十三人,個個念经成佛。現在上淨下空老法師推海賢老梵衲為淨宗十四祖,老头家當之無愧,實至名歸。我們淨土宗十四代祖師為我們协同印證,大路至簡,念经成佛。

歷代祖師皆念经

個個往生去極樂

大路至簡師親證

我們皆是受益者

第四、榜樣為我們印證大路至簡。

先說遠一點的,諦閑老法師的门生鍋漏匠,師父就教他一句阿彌陀佛,他老老實實念了三年,成效了,站著走的,况且走後站了三天,等師父來給他辦理後事;哈爾濱極樂寺的修無師,法會期間預知時至往生極樂;宋代瑩珂法師,十年壽命不要了,蒙阿彌陀佛接引往生極樂天下去了;前方我們提到的東林念经堂一百二十三人個個念经往生極樂天下。除此以外,《淨土往生錄》裡還有許許多多實例。

再說近一點的,我們身邊的實際例子,我親身經歷的就有張榮珍、齊樹傑、張福瑞、羅立秋、劉素青等,他們都是念经成佛的,榜樣的气力是無窮的,這些念经人,他們往生,都不是一個人去極樂天下的,無量無邊的眾生和他們一同往生極樂了,能够說是度眾無量。這條大路這麼簡單,這麼易行,這麼殊勝,我們何樂而不為之?

大路至簡成效快

榜樣就在你刻下

古往今來有實證

怎奈有眼看不見

第五、從戒律看大路至簡。

世尊入般涅槃前,為我們說了四照章。世尊的最後遺言是告誡门生以戒為師,以苦為師。戒是什麼事理?不少人沒有真实搞领悟,坚守戒,守死戒,其結果是死在戒條裡了,本身還不领会。那麼,戒到底是什麼事理?師父上人關於戒的解釋最领悟、最貼切、最易懂、最易行。師父上人說,把佛陀的教誨落實到糊口,就叫做戒。換句話說,守規矩即是守戒,守國家的規矩,守家庭的規矩,守公司的規矩,守佛門的規矩,守道場的規矩等等,你不犯規矩即是守戒。

關於戒律,釋迦牟尼佛平生所教所示現的,總不过乎三福、三學、六度、六和、普賢十大願王。這五個科目包罗圓滿的佛法,也包罗圓滿的戒律。不仅釋迦牟尼佛,十方三世统统諸佛的教誨都離不開這個總的原則。要是我們平生謹守,絕不違犯,這即是持戒,這即是守戒。拿整个的戒條對照一下,沒有一條不在這五個科目裡。這五個科目統攝釋迦牟尼佛說的三聚淨戒,全包罗在个中了。是以,我們從佛門戒律裡,再一次印證了大路至簡。

三聚淨戒世尊說

五個科目全包罗

大路至簡不繁雜

逐一落實在糊口

第六、從祖師盛德開悟看大路至簡。

禪宗六祖惠能大師沒念過書,不認識字,是個砍柴的樵夫,靠砍柴賣柴維持糊口。他是怎樣開悟的?他的成佛大路是什麼?他是從《金剛經》裡的一句「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開悟的,這即是佛法,這即是惠能大師開悟成佛的大路。一個不識字的樵夫寫出了千古絕句的偈頌:「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他這是自性的暴露。

心若無所住

妄心自不生

本具常寂光

自心是淨土

再看惠明法師的開悟。五祖把衣缽傳給惠能大師,怕有人不屈傷害他,安顿他連夜逃脱。果然有人不屈,去追趕惠能大師,欲奪回衣缽。追趕的人中就有惠明法師,他追上了惠能大師。惠能大師把衣缽放在路邊石頭上,本身藏了起來,惠明法師去拿衣缽卻拿不動。一個四品將軍拿不動一個小累赘,他馬上覺悟了,领会這是護法神在護持衣缽,领会這個衣缽傳給惠能大師是天意。他就叫喊,行者行者你出來,我是為求法而來的,我不是為衣缽而來的。能大師出來坐在石頭上,惠明法師跪在大師当前向他求法,求能大師幫助他開悟。能大師教他,你定下來,不思善不思惡,把统统妄图、雜念統統放下來,惠能大師一暗示,他馬上身心天下统统放下,清淨公平覺現前了。他一下子覺醒開悟了,明心見性了。他開悟的出处是什麼?即是果然萬緣放下,统统念頭不生。一念迷,念念迷,迷是庸人;一念覺,念念覺,覺是佛。庸人成佛就在一念間,這即是大路至簡啊!

庸人成佛一念間

大路至簡是真言

莫把成佛複雜化

放下即是做佛了

大徹大悟全靠放下,放不下是庸人,放下即是佛菩薩,清淨公平覺裡無一物。

二大路至簡信則成效

念经法門簡中之簡,遇此法門幸中之幸。

淨土念经法門,是世尊悲憫末法眾生,特別開啟的一個法門,這個法門在八萬四千法門以外,叫做門餘大路。我們之是以說念经法門是簡中之簡,遇此法門是幸中之幸,能够從下列幾個方面來認識。

第一、淨土念经法門所修經典少,惟有五經一論,况且在這五經一論裡選擇个中一種就可以够了,現在大多選擇《無量壽經》會集本或《佛說阿彌陀經》,五經一論無高無低,選擇哪種修學都好。

第二、淨土念经法門信解行證統統具足。路已經鋪好了,我們後來人只需沿著這條路走下去就胜利了。一經一註一佛號,問題就全解決了。

第三、淨土念经法門最殊勝的地点是得阿彌陀佛加持。况且這個加持不是在你臨命終時,臨命終時當然加持,現在就得阿彌陀佛加持,時時處處都在加持,佛光時時注照著你,這一點是其余法門所不具備的。

第四、修學淨土念经法門的人,有一個護法團隊護持你。這個護法團隊是阿彌陀佛拜托的,共二十五位菩薩,觀音、勢至帶隊,隊長是觀世音菩薩。這二十五位護法菩薩是: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藥王菩薩、藥上菩薩、普賢菩薩、法自如菩薩、師子吼菩薩、陀羅尼菩薩、虛空藏菩薩、德藏菩薩、寶藏菩薩、金藏菩薩、金剛藏菩薩、山海慧菩薩、光辉王菩薩、華嚴王菩薩、眾寶王菩薩、月光王菩薩、日照王菩薩、三昧王菩薩、自如王菩薩、大自如王菩薩、白象王菩薩、大威德王菩薩、無邊身菩薩。

我們糊口在這個動亂的年月,能夠碰到佛法,這是殊勝的緣分;能夠碰到淨土念经法門,更是無比殊勝的緣分。這個法門從慧遠大師宣導于今,已經一千七百多年了,依這個法門修行的人往生極樂天下的不少,淨土往生錄裡有記載的也不少。永明大師、善導大師、智者大師等等,都歸淨土,成為淨土宗的祖師。這還不够以說明這個法門的殊勝和不可思議嗎?我們不能恬不为怪,信受实施這四個字要認真落實,要下真岁月,不能擺花架子,光說不幹更是不可。

信堅願切,平生真幹。真幹還是假幹,這是真學佛和假學佛的分水嶺,真幹真學佛,假幹假學佛。首先要解決真信的問題。試想想,一個不真信佛的人,怎麼能真學真幹?真信,是這個法門的頭一同難關,看看本身,再看看我們周圍的人,有幾個人真信?信,還要去搞別的法門,你信嗎?信,身體不好,罹病了,或许碰到不順心的事,還要愤恨佛菩薩不靈,不保佑本身。沒事時還能念幾句阿彌陀佛,幹什麼?求佛保佑。一碰到事,就把阿彌陀佛拋到九霄雲外去了,又去求神,又去求仙,又去抽籤、看相、卜卦去了。這樣的人叫什麼信佛人?真实信佛的人,一句佛號念到底,這较真信。你就從這一點上去觀察,真实信的有幾個人?真实幹的又有幾個人?要是然的信佛,修淨土法門的人,就會至死不渝念這一句阿彌陀佛,誰做到了?來佛三聖做到了,他們是真信、真幹、真成效,他們真实成效的標準即是自如往生。

此日最重大的是,好谢绝易碰到這個法門,決定不要錯過這大好機緣,這個緣是成佛的緣啊!擺在我們当前最嚴峻的考驗,即是不要聽信那些蜚语蜚語。這麼多年,這些蜚语蜚語還少嗎?對夏蓮居老居士《無量壽經》會集本的批評,對黃念祖老居士《淨土大經科註》的質疑,對上淨下空老法師的排斥,能够說是中國释教史向空前未有,已經到了登峰造極的田地,真是佛門的可怜和哀伤。能够說淨宗碰到了空前未有的大障礙。這個障礙使一些淨宗學人走進了誤區,碰到陰霾。怎樣走出誤區?怎樣遠離陰霾?最最重大的必要要服从釋迦牟尼佛的四照章(照章不依人、依義不依語、依了義不依不了義、依智不依識),惟有這樣,我們才略脫離這種負能量的影響,走出誤區,遠離陰霾,我們這平生才略有所成效。统统法的大總持法門無過於無量壽,無過於一句阿彌陀佛,怎樣去認識無量壽?怎樣去認識阿彌陀佛?怎樣去堅定願心?這一部經一部註給我們最大的幫助,讓我們在這部經這部註裡去認識諸法實相,只有認識了諸法實相,你才略夠真实放下,能夠真实放下,你才略专心專念,才略得生淨土,善事就圓滿了。期盼我們這平生是在娑婆天下的最後身,來生不在娑婆天下,來生在極樂天下。要是再來娑婆天下,那是乘願再來。這比什麼都重大,念经成佛是果然,其余都是假的。

我們發心真幹,确定获得三寶的加持,获得龍天護法的護佑,我們能够具足阿羅漢的慧眼,具足菩薩的法眼,具足如來的佛眼,五眼圓明,看到的是遍法界虛空界,諸法實相盡收眼底,到了極樂天下,五眼圓明皆可證得。

這個天下的人事物,能无论的儘量別管,萬緣放下,捉住這句阿彌陀佛分秒不捨,這即是來佛三聖給我們表的法,給我們做出的念经成佛的好樣子,像他們那樣念经,才略自如往生。

一門精進,長時熏修,讀書千遍,其義自見。

我從二年開始讀誦《無量壽經》會集本,看師父上人講解的《無量壽經》光碟,到現在十五個年頭了,要是說我這十五年學佛有了一點點進步,我收获於十五年來沒換題目沒拐彎,收获於一門精進長時熏修。我是一個認準一條道延续跑到頭的人,這大概既是我的短處也是我的長處,說短處是固執已見,說長處是信念堅固。放棄佛法,去學那些五花八門的「新法」,這是絕大的錯誤,千萬記住,你所學的法,必要要與諸法實相相應,與諸法實相不相應的是邪法。千萬不要誤入邪途,一沉醉成千古恨,守住這一句阿彌陀佛,這平生決定成效。經常換題目,經常拐彎,不仅出不了六道,說未必不知不覺就拐到三惡道去了。現在有人傳法,搞的很巧妙,學法的人只可進不能出,所學內容不允許外傳,外傳就要遭到懲罰。我們學佛念经,统统都是光辉朴直的,都是公開通明的,沒有隐秘。那些遮遮挡掩的法不知是什麼法?千萬要升高警覺啊!

「一門精進,長時熏修」,這是祖祖相傳下來的行之灵验的總原則;「讀書千遍,其義自見」,這是修學佛法的法子。按照這個原則和法子修學,它的結果即是大徹大悟,明心見性。要是我們领悟述而不做,信而好古的事理,就必要會按照這一原則和法子修學的。

「一門精進,長時熏修」,不單單指《無量壽經》而言,對其余法門的修學者也是適用的。无论修學哪個法門,選擇哪部經典,都要「一門精進,長時熏修」,切忌學多、學雜。

法門公平,無有高低。不能够謗佛、謗法、謗僧。

法門公平,無有高低,這是師父上人一貫的观念,五十多年來延续在講,到底講了几多遍?能够說是無數遍了,儘管說了這麼多年,有几多人聽了?有几多人信了?有几多人懂了?有几多人做了?現實糊口中你爭我鬥,自讚毀他,不可胜数,佛門內外皆是如许,真是一件使人哀痛的事故。不是有那樣一首古詩嗎?「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是啊,我們「本是同根生」,我們本來即是一體,為什麼要相煎?還要煎得這麼急?八萬四千法門都是世尊傳下來的,三藏十二部都是世尊說的,你批評哪個法門,批評哪部經,都是謗佛、謗法、謗僧,造的是阿鼻地獄的罪。有這樣一句話,「天国有路你不走,地獄無門往裡鑽」。這樣的人是不是愚癡到了極處?你真是不下地獄不死心啊!可憐憫者,剛強難化。佛菩薩善良,不捨一人,再剛強難化也要化,化一個是一個,寧捨性命,不捨眾生。要是我用我的性命能把你熏陶,我現在就把命給你,然後我回極樂天下等著你,當你成效的那一天,我必要和阿彌陀佛一同接你回家園。

上面,我想談談這樣一個話題,有人謗佛、謗法、謗僧,造了阿鼻地獄罪,該怎麼辦?诚意懺悔,認真改過,本身救本身,菩薩會幫助你的。

在這裡,我給众人講一個天親菩薩的故事,淨土五經一論中的《往生論》,即是天親菩薩著的。

众人都领会,天親菩薩是先學小乘,排斥大乘,反對大乘。他的老大是無著菩薩,勸導他不要反對大乘。他覺悟了,後悔了,他說:我過去譭謗大乘,我現在懺悔,把舌頭割掉。無著菩薩告訴他,你无须把舌頭割掉,你用舌頭譭謗大乘,你現在能够用舌頭讚歎大乘。是以他以後延续到暮年全部讚歎大乘。小乘他造了五百部論,大乘他也造了五百部,是以被稱做千部論師,普受大乘、小乘的尊崇。《往生論》即是千部論个中的一論,完满是讚歎淨土的,說出了極樂天下二十九種依正莊嚴,他往生極樂天下了。譭謗不要緊,能夠回頭,能夠懺悔,會消你的罪業。不怕犯錯,就怕不改錯。譭謗了不回頭不認錯,是阿鼻地獄罪。因為你的譭謗障礙了許多人的法身慧命。

每個人的根性不同,因緣不同,人各有緣吧,每個人選擇適合本身根性的法門修學佛法,這是特别寻常的事,別人無權幹涉,更無權指手劃腳,說三道四,嚴重者以至攻擊謾罵,這就更大可无须了。別人修什麼法門是別人的事,和你一點關係沒有,你幹嘛瞎操那麼多心?費力不討好,還是好好想想本身的往生大事吧。想想本身這平生能不能成效,有沒有把握往生,這是大事,這是真事。要领会,斷人法身慧命比殺人身命的罪還要重,世出生間法都是一個事理,不要學批評,更不能譭謗,要學讚歎。

為眾生做個好樣子。

師父上人告訴我,要給众人做個好樣子。師父的教誨我時時不敢忘懷,紧紧記介意中,並留神在糊口中落實。從二0一0年第一次見師父到現在,五年多時間裡,我不敢忘記恩師的教誨,发奋給众人做個好樣子,但不少地点做得不夠,有許多不盡人意的地点,今後我會繼續发奋。此日,我想重點從下列幾個方面談談怎样做好樣子。

第一、做感德的好樣子。

記得師父上人在講經過程中,屡次告訴我們,我們每一個人來到這個地球上,都想有一個康健、俊美、快樂的人生,必要要處理好三個關係,一是處理好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二是處理好人和果然的關係;三是處理好人與六合鬼神的關係。怎樣才略處理好這三種關係?感德是不可缺的,感德的天下是和谐的天下,感德的天下是和諧的天下,感德的天下是沒有災難的天下,我們需求一個感德的天下。感德的天下從哪裡來?從我們每個人的心靈裡來,人人都有一顆感德的俊美意靈,這個天下必定是一個感德的天下。糊口在一個感德的天下裡該有多麼俊美,感德從我做起。

感德是一種修行,真实领悟感德的人,他的人生已經達到了最佳的境地。在他的天下裡,當下即是極樂天下。對一個學佛人來說,早上一覺醒來,發現本身還活著,就應當心生感德,感德又多一天念阿彌陀佛,感德又多一天為眾生服務。有了這樣的境地,你就會發現,這個天下上,到處充滿了值得我們感德的人事物,這時你會有一種领悟,哇!能夠糊口在這個感德的天下裡,我們的人生多麼俊美!我要從本身做起,為众人做一個感德的好樣子。

第二、做一個與人和气相處的好樣子。

現活着界這麼亂,根根源因即是人和人不能很好地在一同相處。到處是競爭,到處是鬥爭,到處是戰爭。究其出处,即是兩個字,益处。统统為益处所驅動,沒有親情,沒有友谊,沒有愛情,沒有情绪,人們都變得那麼勢力,那麼冷漠,叫人不寒而慄。與人和气相處,從哪裡着手?從本身着手,我是從本身的家庭開始的。十幾年前,我的家庭關係特别緊張,沒有親情,惟有冷酷和愤恨。那時我不反省本身,覺得家裡人都對不起我,覺得委曲,我這麼苦苦地撐著這個家,拼命拼活的,連命都要搭上了,你們還這樣對待我,心裡極度不均衡。後來聽師父講經聽领悟了,我認識到問題出在我這裡,和別人沒有關係。於是,我決心用我的真誠心去熏陶家裡的每一個人。十幾年過去了,岁月不負诚意人,我的家庭關係改良了,現在能够說是一個比較和諧的家庭吧。這是對內,我總結一條,在家庭要講倫理,不講論理;對外,我按照師父的教誨,不跟任何人事物對立,我遇事息事寧人,什麼都不計較。要领悟寬恕,领悟宽容,要謙虛,要禮讓,與人相處絕不指責別人,必要要守住這一點。不要結怨,要盡心盡力,黑暗施恩於人,不求回報,這是師父上人對我們的教誨。我的那個四不原則特别管用(不爭論、不討論、不辯論、不解釋),那些反對我、排斥我、譭謗我的人,我尤为感德他們,他們是我的善知識,是我的增上緣,他們幫助我克复貢高我慢之心。其它,他們是天性本善的,我要原諒他們,笃信他們總有一天會本心發現的。原諒別人快樂本身,這是正能量。我要從本身做起,做一個傳遞正能量,與人和气相處的好樣子。

第三、做製心一處老實念经的好樣子。

製心一處老實念经是我們學佛人的天职,是我們的正業、主業。我們念经岁月不得力,根根源因在哪裡?一句話,死活心不切。人過了六十歲以後,人生的冬季到了,将近走到盡頭了,一失機緣苦萬劫啊!還是這麼忽忽悠悠的,這不可啊,必要要為來生做企图了。看穿几多,放下几多,你的成效就有几多。一失人身萬劫難復。要時時暗示本身,在這平生當中,信願持名,求生淨土。一口氣上不來,你到哪裡去?要快刀斬亂麻,徹底放下。六十歲以後,執持名號求往生。我都七十了,更應該執持名號求往生了,這句佛號萬萬不可丟失。看到我周圍的人,天天都在忙忙乎乎,在忙什麼?在忙各種各樣的應酬,我看著都替他們累得慌。我在這裡奉勸列位,應酬要盡大概減少,非應酬不可的,時間應儘量縮短,越短越好。成天泡在飯桌上,吃啊喝啊說啊,沒完沒了的,真苦啊!那是在浪費你的性命,那是在耗费你的慧命。同時也是在浪費別人的性命,耗费別人的慧命。

我本年仍閉門謝客,除繼續聽經外,把重點轉移到製心一處老實念经上來,堅守「一門精進,長時熏修」,「讀書千遍,其義自見」,用我的實際行動給众人做一個製心一處老實念经的好樣子。

第四、做一個自如往生的好樣子。

我現在不领会我什麼時候往生,统统交給阿彌陀佛安顿。到時候阿彌陀佛會报告我的,來佛三聖和劉素青老居士是我往生的榜樣,我必要像他們一樣自如往生。

最後,供養同修三首偈頌:

佛法大海信則入

机灵之性妙無窮

你若信佛真實語

老實念经求淨土

濁世惡苦人皆見

佛說此語三千年

諄諄告誡後來者

老實念经回家轉

種種誘惑是考驗

法身慧命勿自斷

专心念经求淨土

無牽無掛回家園

慚愧门生劉素雲頂禮!

二O一五年四月十四日

?

老法師點評:

我們聽了劉素雲居士的報告,她說得很好,我們感觸很深,確實如她所說的,學佛的人多,幾個人成效了?念经的人多,幾個人往生了?這是大事,這不是小事。她是做了一個夢,夢到海賢老梵衲,從這個夢中她有很深的领悟,我們來分享。

學佛的同學,學佛是學覺悟,你覺悟了沒有?最低的覺悟,即是要领会死活事大。我們每個人來到這個世間,有沒有想過,我們果然是從無量劫到此日,都在六道裡頭頭出頭沒,幹死活輪迴的把戲,苦不胜言。此日碰到佛法了,是不是覺悟了?沒覺悟。不仅世緣沒放下,不覺悟,佛緣也沒放下。這即是她所說的信念,我們碰到佛法了,碰到怎麼樣?不笃信,還是本身主觀觀念在操纵。主觀觀念操纵什麼?操纵六道輪迴。不过把世間法換成佛法,有沒有換過來?沒有,而是把佛法變成世間法,這就叫做恶,你怎麼能出患有輪迴?

這個分享是無盡的善良,特别難得,字字句句都暗示我們要真信。信什麼?信佛的教誨。佛告訴我們,「统统眾生本來是佛」,這話沒有別人告訴我們,惟有佛陀一個人。中國古聖先賢也講,沒有佛陀講得這麼懂得,這麼领悟。中國古聖先賢說過「天性本善」,還把它寫在童蒙教科書第一句,《三字經》頭一句,「人之初,性本善」,這六個字說什麼?即是大乘經上所說的,统统眾生本來是佛,說的話不一樣,事理全部不异。本來是佛,現在墮落在輪迴裡頭,儒的經沒看懂,佛的經也沒看懂,這多委曲。要怎樣才看懂?要放下,放下就可以看穿。為什麼放不下?沒看穿。

這個六十四年前,我初學佛的時候,第一次跟出家人見面,即是章嘉大師,那一年我剛剛接觸佛法。我的佛法,是方東美老师傳給我的,我跟他學哲學,他給我講了一部哲學概論,最後一個單元佛經哲學,我從這入門的。在這之前,我們總認為佛是宗教是迷信,是以我們沒存心願去碰它,寺廟雖然不少,都沒有去過。老師給我講這堂課,首先告訴我,釋迦牟尼是天下上最偉大的哲學家,我從來沒聽說過;大乘經典是天下哲學的最顶峰;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用。這個開場白很使人嚮往,我非罕用心認真學這門功課。

沒多久我就認識章嘉大師,我向大師請教,我說佛法這麼好,我领悟了,佛門裡面有沒有法子,教我們神速契入境地?大師看著我,我也看著他,等他的開示。我們兩個眼睛都聚精會神,看了半個多鐘點,大師開口了說一個字「有」。你看我們等了半個鐘點,比及一個有字,我們精力就提起來了,有,是以就歡喜。他又不說了,這樣我們又坐了七、八分鐘,給我講了六個字,「看得破,放得下」。第一次見面,我們也许在一同,一個半小時這樣,說話不到二十句,都仿佛在禪定當中。這種教學法沒見過,第一次接觸,很少有。十多年之後我才全部领悟了,很簡單的、直截了當告訴我不就好了嗎?為什麼要看著我看半個鐘點?以後我领悟了,我們年輕心浮氣躁,心浮氣躁不能學東西,聽東西,這耳朵進去,那就出去了,沒用。要怎樣?要靜心,要专注,整個人靜下來,這才教你東西,你才略夠記住,你才略永遠不忘記。

這種教學法以後沒有了。我要教人,一句話我要看他半個小時,他早就溜掉了。是以方老師告訴我,現在學校老师不像老师,學生不像學生,我全部领悟了,不是老师不認真教,學生不認真學,不認真學,講了沒用,耳邊風。以後我在國際上弘法,參觀不少大學,發現的問題比老師講的更嚴重。我承蒙學校也聘請我做教师,我也去客串了幾堂課,實際状况全部认识了,讓我觉得很憂慮,聖教怎样承傳?這個大事什麼人能承傳?真誠心的人、敬仰心的人,真实能放下的人,他才略契入。心不真誠,真誠即是菩提心,沒有發菩提心。心是什麼?心是妄图,妄图在佛法講是妄心,不是诚意。妄心生煩惱,诚意生机灵。诚意即是专心,沒有雜念、沒有妄图。

守住一個境地。佛門通常講入定,定層次不同,等級無量無邊,每個人不一樣。佛傳過來他的法子,戒定慧三學,因戒得定,因定開机灵。定是什麼?定是诚意。戒是幫助你從妄心回歸到诚意。诚意生机灵,机灵從哪來的?是诚意裡頭本來有的,不是外頭來的。外观來的我們得向外學,它不是外頭來的。是以,你得小定就生小机灵;得大定就大机灵;回歸到自性本定,那就叫大徹大悟,明心見性,那是圓滿的机灵。圓滿的机灵是不异的,沒有差別,是以佛佛道同。

於是我們再念中國古書,就顿然醒悟,書上告訴我們,夫子說的「信而好古,述而不做」,為什麼?有沒有創做?沒有。哪有創做的?沒有創做,創做的都有問題,沒有創做。因為心是圓滿机灵,你怎麼創做?你講出來東西,是的,這天下上沒人講過,別的天下有人講過,不是你發明的,不是你創造的。哪些人講過?諸佛如來講過。我們這個天下釋迦牟尼佛沒講,極樂天下阿彌陀佛講過,東方藥師如來講過,無論你怎麼講,叫佛佛道同,這是事實结局。創造發明的時候,與昔人講的相違背的,那都有問題。你的那套跟昔人一對照一下,沒錯,他來給我印證,證明我的悟處沒錯。

這是佛法獨妙。佛法傳到中國來之後,儒接管了,道也接管了,三教九流全接管了。接管了是沒錯,要把本身的诚意找回來,往後就這麼一樁事故。是以不能跟人有牴觸,不能够跟人有對立,為什麼?因為整個六合是一體。這一體是什麼?法身。毘盧遮那,梵語,毘盧遮那是什麼事理?中國人翻譯叫遍统统處。统统處是空間,還有一個遍统统時,時是時間,空間跟時間交錯即是整個六合,整個六合是一體叫法身。佛證得法身,他融入進去了。這個法身在淨土叫常寂光。常是什麼事理?常是果然,不生不滅叫常。

整个统统現象,這個六合之間現象叫萬法,物質現象精力現象果然現象,統統有生有滅。有生有滅不是果然;不生不滅是果然。像我們現在看電視,電視的畫面,我罕用這個比方,這最便利就在刻下。電視打開,屏幕上的色像音聲是生滅法,這個众人领会。它生滅的頻率很高,一秒鐘一百次,它波動現象,一張一張底片,一秒鐘換一百張,張張不一樣。不變的是什麼?不變是屏幕,螢幕沒變。螢幕是果然,音像是假的,這個事理你必要要懂,這才叫看到諸法结局了。現在整個六合這三種現象,物質現象、精力現象,精力現象,念頭的生滅,果然現象,就像屏幕上的色像一樣。那還有個果然呢?果然即是法身,它永遠不變,即是屏幕的自身,它什麼都沒有,它永遠不變。是以真跟妄,真在哪裡?真跟妄是一體,分不開。然而它決定不一樣,一個有生有滅,一個不生不滅。

我們現實的環境這物質現象,起心動念,念頭的現象,果然現象,它的生滅頻率多高?彌勒菩薩給我們講過,這一彈指有三十二億百千念,一彈指三十二億百千次。一百個千是十萬,三十二億乘十萬,三百二十兆,這一彈指三百二十兆。我們現在用秒做單位,一秒能彈幾次?有人告訴我,年輕人體力很好能够彈七次。那再乘七,那即是二千二百四十兆一秒鐘。一秒鐘像換底片一樣,它已經換了二千二百四十兆張的底片,換电影,哪一個电影是你?是以佛告訴我們结局,無我!覓我了不可得。我是不生不滅的。屏幕是我,然而人人都把屏幕忘记了,只看到裡面的現相,色像音聲不过看這個,把底片屏幕給忘记了。屏幕在哪裡?就在色像當中,離了色像哪有屏幕?離了屏幕沒有色像,一體。

整個六合跟我們本身是一體,和蔼可亲就從這流出來的。和蔼可亲是真愛,沒有條件、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沒有起心動念,清淨公平的真愛,遍滿虛空法界,對统统人、對统统事、對统统物,上头對諸佛菩薩,上面對地獄餓鬼牲畜,公平的愛,沒有一樣不愛。愛,就要對那些還迷茫顛倒,沒有回歸自性的人,再要幫助他。諸佛如來在十法界現身,就幹這樁事故,把那些還沒有覺悟的,幫助他覺悟;還沒有回頭的,幫助他回頭,他领悟,他确定承認這是事實结局。所謂是「無緣大慈」,無緣沒有條件的,「同體大悲」,和蔼可亲幫助统统苦難眾生,這是大乘佛法。

小乘是剛剛参与,還沒有證得圓滿,然而對於根底的,身不是我,身見放下了,邊見放下了,邊見即是對立,不會跟人對立,不會跟事對立,不會跟萬物對立。小乘阿羅漢也了不起,三大類的煩惱,見思他斷了,也即是執著,他不執著了,他有分別,他還有起心動念。再进取提拔進入大乘,大乘沒有分別了,有起心動念,沒有分別,沒有執著。再进取提拔,連起心動念都沒有了,圓圓滿滿回歸到一體,性相一如,自他不贰,机灵是圓滿的,德能是圓滿的,福報也是圓滿的。為什麼?统统法從哪來的?心想生,有想就有六合。到念頭都沒有了,這六合就沒有了。本身六合是沒有了,融成一體了叫常寂光,一片光辉,光辉遍照,無處不照,無時不照。時間空間沒有了,假的不是果然,都是從念頭生的。

回歸到常寂光,證得到底圓滿,這個時候什麼地点有求,他就有感應。是以在常寂光裡,並不是木頭人,並不是统统都沒有,不是,眾生有感,他有應,感應道交,不可思議。我們十法界的人,是有時間有空間;佛與大菩薩,沒有時間、沒有空間,是以千處请求千處應,我們起心動念,领会。這一點,江本博士的實驗水领会。不止水领会,整个统统物質,以致一粒微塵,我們肉眼看不見的,一個原子、一個電子,它知不领会?它全领会。為什麼?六合是一體,無論哪個地点動一動,全曉得,就像現在電網一樣,你們電腦一樣,電腦跟這個比太冲弱了。科學發現對我們學佛,幫助我們解決不少的疑問,佛經上講的不思議的境地,現在被科學證明白。我們對於佛法信念,愈來愈真了,领会佛的存心,领会释教導我們都是絕對正確。

這個裡面,劉素雲居士說了不少,我告訴她修行重大的原則,這都是昔人說的,「述而不做」,沒法子做,「一門深入,長時薰修」。你要想開悟,你要想往生,你要想做佛,你走這條路,絕對正確。搞兩門三門,不可。「讀書千遍,其義自見」,需不需求搞什麼大型活動?不需求。印光大師告訴我們,這是近代的祖師,是教現代人的,他怎麼教我們?教我們同修在一同學佛的人,不要超過二十個人,為什麼?你能個個都照顧到。

是以老師李炳南老居士,本年在台中,他只打過兩次精進佛七,人數不超過十個人,超過十個人,老師的精力照顧不周。在佛七當中,每一個同修的狀況,他都全部认识,巧妙的,他的境地都领会,這才略為主七師。要是不懂得的話,沒有這個才略的話,不能打,萬一他著魔了,你怎麼辦?李老師在台中過去打了兩次,每一次都有一個著魔了,他要用最少十個月的時間,幫助他恢復寻常。李老師還是一個特别著名的中醫。是以以後不敢再打。他把這個話告訴我,叫我要記住,決定不要搞這個,理上講得通,事上,現在人煩惱習氣过重了,他怎麼能定得下來?七天七夜守住這句佛號,還谢绝易,那麼我們就料到,般舟三昧是九十天,更難!

學佛,《無量壽經》經題上講得很懂得,你學什麼?求什麼?經題上講的「清淨、公平、覺」,就求這三樁事故。這三樁事故即是三個學位。清淨心是阿羅漢,不受外观環境染污了,领会那是什麼?那是假的,不相幹。雖然心清淨,他還有分別。是以再高一層即是公平心,不仅沒有染污,即是不受外观幹擾,他公平,他沒有分別。有分別就不公平;沒有分別才公平。不分別是菩薩;不受染污是阿羅漢。往上再提拔是法身菩薩,你看融入法身了,不起心不動念。不起心不動念是佛;不分別不執著是菩薩;惟有不執著,還有起心動念,有分別,阿羅漢。佛門的三個學位,阿羅漢是最低的,像現在學校學士;第二個公平,碩士;第三個最高的,不起心不動念,博士。是以佛、菩薩、阿羅漢,是释教裡面三個學位的名稱,我們認識懂得,人人均能够拿到。不是說哪些人拿到了,不是的,人人均能够拿到。况且是你本來有的,你只需放下,放下執著,證阿羅漢;放下分別,證得菩薩;放下起心動念就成佛了。

萬法的结局是自性變現的,見性之後什麼都懂得了,什麼都领悟了。是以讓我們真实對於昔人講的,孔夫子活着的時候就倡导,「述而不做,信而好古」,他怎麼會领会?不是清淨公平覺說不出來,他怎麼說得出這個話來。是以我當年就向老師請教,我說孔子孟子這些聖賢,是不是佛菩薩來,到中國來化身?老師告訴我,理上講得通,事上沒證據。對!佛菩薩隨類化身,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應以什麼模范脫你,他就說什麼法,是以法沒有定法,相沒有定相。

我們此日,這十幾年來活着界上倡导天下宗教是一家,即是根據這個事理,统统宗教的神明是一個,即是自性。在各個不同的地區,各個不本家群裡面,所示現的不是一個形相,其實满是自性變現的,離開自性無有一法可得。一體,比一家還要親切。是以我們到基督教堂十字架,我們也磕頭頂禮,那是什麼?那是釋迦牟尼佛在那邊示現的是那種名望,不是假的。他們基督徒看到我們對他們的神這樣尊崇,他們歡喜。我們曉得结局,他不领会,是以我們用诚意,他對我們還有分別,我們對他沒有分別。

此日天下這麼亂,問題這麼多,湯恩比說了,解決二十一生紀的問題,惟有孔孟學說跟大乘佛法。孔孟學說,《群書治要》代表了;大乘佛法,《無量壽經》會集本代表了,海賢老梵衲給我們做證。是以劉素雲這篇文章,众人要認果然多讀幾遍,最少十遍不能缺,你才略發現本身的毛病習氣在哪裡。信願行都不够,這即是她說的,這假學佛,這不是果然。這個光碟我送給她,她看了好幾百遍了,一天有時候看十遍,最少不少過五遍。我對他們的请求是天天看三遍,念一萬聲佛號,看上一年你就领悟了,你心就定下來了,你才略契入境地。

這個世間萬緣放下。釋迦牟尼佛活着,做榜樣給我們看,做絕了。佛平生沒道場,他過遊牧糊口,哪個地点有緣到哪裡去。三十歲開悟就開始教學,七十九歲過世,講經教學四十九年。他對於人類的貢獻是什麼?講經教學,留住這些經論給我們。在中國翻譯,都是漢字白话文翻的,是最淺顯的白话文,在文學史裡頭稱做變文,變化的變,變文,也即是當時那個時候的白話文。它能夠傳世,我們現在能看得懂,在文字上比儒家的經典淺,文字淺不少,轻易看,沒有它那麼深,便於畅通,這善良。期盼我們好好學海賢梵衲,學印光大師,「大路至簡,原來如许」,記住這一句話,不要把佛法複雜化了。尤为是現在的民心浮氣躁,愈轻易,他能接管,他能成效,只需持之有恆。就怕改變,此日想學這個,翌日想學那個,就竣事,那就特别怅然,到你五十歲以後,就特别困難了。

然而淨宗殊勝,最後一天還能幫助你。這一次我此日早上看了謝總父親往生,最佳的榜樣,果然是「大路至簡,原來如许」。因為他父親只念经兩小時,他沒有念過佛。這個兒子孝順,辦德性講堂本年第四年,德性講堂成效兩千多萬人,惡人變成好人,貪官變成廉潔,這個善事很大。這個善事他父親有分,他兒子幹的,迴向給他父親,他父親就有福報了。是以最後兩個小時,他勸他爸爸念经,他爸爸不反對了,點頭接管了,跟他念兩個小時,往生多麼殊勝。

我們此日在外观辦活動,也要很細心的去考虑,緣具不具足。緣不具足決定不能做,財力、物力、人力,會對社會形成什麼影響,都要負因果責任。要是影響是負面的,那是三惡道,你為什麼要這樣做?我始終這平生服从印祖的教誨。我的老師李炳南老居士,是印光法師的门生,年輕的時候,老師教我學印光法師,絕對不會走錯路。我感德老師,平生依教实施,平生沒有建道場,這一點很重大,釋迦牟尼佛沒建道場。建道場怎麼講?你要管人、管事、管錢,你要分神。那就要問,往生會不會有把握?靠不住,果然靠不住。謝總的父親往生走了,我們看到了,他兒子這個三年辦班教學,救了兩萬多人,你有沒有這善事?你沒有這個善事就不能學他,有這麼大的善事能够。

是以人最重大的老實,老實人有成效。海賢老梵衲,來梵刹的小廟惟有二、三個人,閉關共修的時候,也不過是四個人。本身修行胜利了,往生了,他影響多大。海賢老梵衲的影響,我想不止十萬百萬千萬,是以這都不要放介意上。他本身說了,我將來往生,靈魂成佛了,全天下人都领会。這是他說的,果然,不是假的。是以活活着間何须要闻名,闻名麻煩,闻名日子不好過,應酬太多,你的精力能量都伤害掉了,你不能用工,不能專注。

是以昔人教人,一個人平生通一部經,這是很有事理的,為什麼?异心定的,他不散亂。其余的?其余不學他就可以廣通,一經通,统统經通。通统统經,他為什麼不講统统經?給後人做好榜樣,不是他不願意講。期盼年輕人,不要一開端就廣學多聞,那就錯了,那沒紮根。根,紮根即是一部經,一個法門,你才會有成效。根愈深愈好,為什麼?能達到大徹大悟,明心見性。是以這些不能不领会的。

我這個地点有一位同修,雲南雞足山大士閣報恩寺四眾门生,他們辦淨土大經科註學習班,即是我們這個班,第一屆結束了,蒲月六號圓滿。他說來自全國還有不少學員,六十五個人,他們期盼再辦第二屆,也许一屆是一年,很好。這個班,我們在一同學習《無量壽經》,在一同念经,我們有這個機會來分享,我們所學的所修的心得感受,跟同學們相互勉勵,是善事故,應該要做下去。

這個研學,不少同學都跟我表達特别歡喜,我們也延续往下深入。聽經,這是廣學,我們研討是深入。經的事理搞懂得搞领悟,怎樣落實到糊口,落實到做事,落實到待人接物,這较真修。這種落實最重大的,不能離開看穿放下。看穿是真搞领悟了,放下,不放介意上就叫放下,心上惟有一句阿彌陀佛,惟有一尊阿彌陀佛,除阿彌陀佛以外,什麼都不放介意上,就對了。心乾乾淨淨,沒有分別、沒有執著。不起心不動念難,我們還是循规蹈矩的來成效,不要躐等,先修清淨心。不受外观環境幹擾即是清淨,窘境裡頭不生瞋恚,順境裡頭不起貪戀,心要平,不受外观幹擾,這即是你有一點定功了。定功就自如,煩惱輕,机灵長,對本身修行有很大幫助。

無量壽經科註第四回學習班(第一三九集)

視頻線上: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9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