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光308 http://pf.39.net/bdfyy/bdfhl/210714/9184903.html

引言

佛教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起源于古印度。大约在两汉之际传入中国。经过千百年的发展,中国佛教已经充满浓重的中国特色。佛教在唐朝最为鼎盛,唐玄宗以佛家理念教化百姓,并且修建大量庙宇供人祭祀。

唐代诗人岑参在《与高适薛据同登慈恩寺浮图》一诗中提到:“塔势如涌出,孤高耸天宫。登临出世界,蹬道盘虚空。突兀压神州,峥嵘如鬼工。”由此可见,当时寺庙建造十分宏伟,也从侧面反映出佛教鼎盛之势。自古以来,我国佛家高僧不胜枚举。古有鉴真东渡,将佛教文化传至日本,发扬光大;今有虚云法师,在抗日战争中组建僧侣救援队,救死扶伤。

▲虚云法师旧照

01

虚云法师俗名萧古岩,字德清,别号幻游。出生于年,福建泉州人。相传萧古岩出生时是一个肉球,其生母看到后惊骇而死,因此萧古岩一直由继母抚养长大。萧古岩的父亲萧玉堂是州县衙的幕僚,因此家境还算殷实。因为萧玉堂年近40才得了一个儿子,自然是百般呵护。然而萧古岩自幼就喜好佛经,17岁时便离开家乡学习佛法,19岁在福建鼓山涌泉寺出家,次年依妙莲和尚受戒。

虚云法师出家之后勤修苦行,先后在浙江名山大刹遍访佛经。27岁那年,虚云法师离开鼓山,先后前往西藏、印度、斯里兰卡、缅甸等地区修行。后由缅甸回国,本意是想朝拜云南鸡足山,但因其僧侣们规定外僧不得前往。于是转投他处,终在赤山法忍和尚处顿悟。

▲虚云法师照片

02

光绪二十六年(公元年),义和团运动迅猛发展,北京被祸乱波及。朝中大臣念到虚云法师安危,便请他离开北京暂往西安躲避灾祸。此时虚云的法号为“古岩”,他因西安吵闹不愿前往,于是入终南山修行。恰好这一年大雪封山,山上缺衣少粮只得靠煮芋头度日。

一天,虚云法师把芋头煮上坐在一旁打坐,不知不觉竟过去了半个多月。转眼到了新年,邻居复成法师去给他贺岁,发现棚中残破不堪,而虚云法师仍在打坐,便询问他是否吃了饭。虚云法师回应说还没有,锅中煮了芋头此时大约煮熟了吧,结果打开锅一看,芋头早已发霉结成冰块。这时他才意识到自己已经入定接近一个月,从此改名为虚云。

▲虚云法师雕像

在中国有一句古话叫“乱世菩提不问事,老君背剑救苍生”。这句话的意思是在乱世年间,佛门子弟只会逃避世事研究佛法,不关心尘世的动乱,而道教之人则会在乱世时出山杀敌。意思很明显,就是要褒扬道教贬低佛教。但事实上,虚云法师之所以在中国近代这么有名气,不仅因为他拥有高深的佛法,还与他在抗战时期为国为民作出的贡献有关。

03

年全面抗战爆发。虚云法师认为,佛门中人应以普渡苍生为己任。他曾亲自率领僧徒上战场为士兵祈福消灾,还以身作则节约斋食,将节省出的粮食全部上交国家,以备战争不时之需。此外,虚云法师四处讲经化缘,号召百姓捐钱,他将筹来的20万元也尽数上交国库。

▲抗日战争油画

佛门自古有不杀生戒律。然而抗日战争爆发后,虚云法师就代表佛门明确表示:当国家受到侵略时,佛门僧徒也有惩恶扬善的责任。因此,虚云法师还专门成立了一支由僧侣组建的抗战救援队。他们奔赴战场,拯救了无数抗日英雄的生命。由此可见,虚云法师在大是大非面前,并不单纯拘泥于清规戒律,而是将佛法与时代背景相结合,无愧是得道高僧。

新中国成立后,虚云法师再一次回归深山潜修佛法,临终留下一字“戒”,至今无人参透。虚云法师的一生充满着传奇,有人说他能未卜先知。或许这个戒字,在不同时期也有着不同内涵吧。

▲虚云法师旧照

结语

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个“戒”字,在贪婪者看来是戒欲,在暴躁者看来是戒嗔,在固执者看来是戒痴。因此不同人看到戒字都有着不同的理解。而虚云法师留下的大智慧,还需要我们慢慢参悟。

参考资料:

《题西林壁》

《赤壁赋》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227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