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网-云南频道

近年来,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宾川县努力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进机关、进乡镇、进社区、进部队、进学校、进企业、进宗教活动场所、进医院、进景区、进村组“十进”工作,促进乡村振兴,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增进各族群众健康福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宾川县通过连“点”成“线”扩“面”,3个村被命名为“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3个乡镇18个单位获“云南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乡镇和示范单位”命名,创建州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64个、教育基地2个。年12月,成功创建为全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成为宾川一张靓丽的名片。

宾川县消防救援大队:烈火炼真金军民一家亲

火场一线、疫情防控、深井救援、搜寻救助、高空救援、解救被困人员……哪里有险情,哪里就有消防指战员第一时间逆行而上的“火焰蓝”身影。近年来,宾川县消防救援大队共接警起,出动警力人,先后处置各类火灾起,抢险救援起,抢救疏散被困人员人,紧急疏散人员人,抢救各类财产损失万元。

针对鸡足山景区消防工作任务繁重的实际,宾川县消防救援大队聘请鸡足山旅游投资运营主体单位员工作为消防宣传大使,在重大节日和重点时段开展宣传,提高游客消防常识知晓率。加强鸡足山景区18个依法登记宗教活动场所人防、物防和技防工作,实现了微型消防站和消防安全知识培训两个全覆盖。制定出台并认真落实《鸡足山风景名胜区消防安全管理办法(试行)》,确保了鸡足山连续38年未发生森林火灾。

为主动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有效应对处置各类灾害事故,近年来,常态化全覆盖对全县10个乡镇90个村(社区)、(次)所中小学、(次)家社会单位、29个依法登记宗教活动场所开展了消防安全知识培训,构建起“全民防控”体系。同时,推进消防安全重点单位和场所微型消防站建设,建成市政消火栓个,安装独立式火灾感烟探测器余个,筑牢消防安全“防火墙”。

消防指战员始终视驻地为家乡、视群众为亲人,与宾川各族群众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该大队每年春节前都组织指战员深入民族地区开展“送温暖、献爱心”“查隐患、保平安”等活动,密切了军民鱼水深情。

同时,常态化组织指战员到福利院开展志愿者服务、“学习雷锋”活动,积极组织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活动,连续三年帮扶资助宾川四中7名少数民族学生,与各族群众建立了深厚的民族情谊。近年来,累计出动警力人(次)、出动车辆辆(次),行程余公里,为群众送水余吨,及时帮助群众解决了生产生活用水的燃眉之急。

多年来,宾川县消防救援大队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与应急救援工作有机结合,持续开展创建工作,铸就了一支刀山敢上、火海敢闯、召之即来、战之必胜的消防“铁军”。宾川县消防救援大队被大理州委、州人民政府命名为全州第一批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单位,先后荣获“省级先进单位”“全省消防安全示范单位”“全省青年文明号”等荣誉称号,荣获1个集体三等功,3人荣获二等功、26人荣获三等功。

新川村移民易地搬迁:互嵌共融一家亲

鸡足山镇新川村委会是年5月成立的移民新村。年,为积极配合国家水电重点工程——小湾电站建设,宾川县各族干部群众坚决服从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以中华民族是一家的家国情怀,选择了距县城最近、交通区位最好的近亩耕地作为安置点,科学规划建设,热情迎接来自南涧县和巍山县3个乡镇8个村委会的户名群众整体搬迁到鸡足山镇新组建的新川村委会。

十多年来,县、镇、村三级联动,推进移民易地搬迁安置与民族团结进步深度整合。目前,全村有10个村民小组,有彝、汉、佤、傈僳、苗等5个民族,共户人,全村耕地面积亩,人均拥有耕地1.4亩。村党总支下设10个党支部,有党员名。

新川村委会的发展历程,就是一部移民易地搬迁安置群众与当地各族群众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发展史,是一部各族群众广泛交往交流交融奋斗史。

在发展产业中,紧盯“搬得来、稳得住、快融入、能致富”目标,在种植业上,形成了以葡萄、柑桔和石榴等长效经济作物为主,豌豆、青笋、玉米等短效作物为辅的特色产业发展模式,全村高原特色产业占耕地总面积的98%,种植水果多亩,年产值0多万元。

在养殖业上,不断拓展“党总支+养殖基地+农户”肉牛养殖模式,成立了川盛肉牛养殖专业合作社,现已发展社员67户,年出栏肉牛头以上,年产值达多万元,合作社还优先吸纳低收入群众到基地务工,拓展了群众增收渠道。

“知道要搬时,大伙忧心忡忡,想着以后日子咋办;搬来后,党委政府花大力气让我们融进来、腰包鼓起来;现在,村里人就像一家人,日子越过越好。”村民茶学剑用两三句话总结10多年来的变化。

年6月,被命名为“宾川县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年12月,被省民宗委命名为“云南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

新川村的发展仅只是宾川移民易地搬迁安置与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双融合的一个缩影,宾川县共有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人口人,分布在全县9个乡镇54个村委会个村民小组。多年来,宾川县累计争取投入资金2亿多元,实施了近个建设项目,在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一体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走出了一条“移民易地搬迁安置+民族团结进步”双融合发展之路。

医院:在创建中守护人民健康

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中,医院秉持“发展中医药事业,服务人民群众健康”宗旨,用医者仁心促进民族团结进步,让各族群众“看得起病,看得好病”,铸就了一支人民健康的忠诚卫士,得到了全县各族干部群众的一致好评。

为不断丰富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内涵,在巡回义诊中增进民族情谊,医院常态化组织开展服务百姓健康义诊活动,组织各科专业医疗队深入全县10个乡镇及村组进行送医送药、免费体检等大型义诊活动,让优质医疗资源向农村延伸。4年以来,利用各种宣传日活动,义诊各族群众人数达6万余人次,发放药品4万余元,发放宣传资料8万余份,增进了各族群众健康福祉,受到各族群众的好评。

在惠民服务群众中,实施“医院”建设,开通了线上预约挂号、自助缴费和报告单查询等功能,改善服务流程,实现即时报账,有效缓解患者资金垫付压力;开通患者转诊绿色通道,确保转诊病人优先诊疗,为患者提供了高效便捷医疗服务;开设了义诊工作室、中医夜间门诊、黄帝内针夜门诊、中西医结合大查房等便民惠民服务;积极推进“互联网+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开通了“医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49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