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分为两种,一种是因为食物烹调的手法好,让食物变得更加可口美味,另一种有时候显得不是那么可口,但因为其背后浓缩了当地人的生活哲学,所以成为美食。

大理就有这么一种看起来不是“很好吃”的美食,那就是——白族三道茶。

说它“不太好吃”,是相对于当地的生皮、生猪肝、酸辣鱼、醉洱海虾等重口味美食而言,太淡了……

三道茶也称三般茶,白族称它为绍道兆。它是白族招待客人的一种饮茶方式,它以其独特的头苦、二甜、三回味的茶道,自明代以来便是白家待客交友的一种礼仪。

三道茶在大理有着悠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朝时期,但实际起源可能更早。云南地处世界最古老的茶区,世界茶树发源地,当地人爱喝茶喝好茶也是情理之中。

早在唐代,樊绰撰写的《蛮书》中记载:“蒙舍蛮以椒、姜、桂和烹而饮之。”“蒙舍蛮”就是指南诏国。早在南诏时期即作为南诏王招待各国使臣的饮茶礼,是对宾客的最高礼遇。后流传到民间,保留并发展延续至今。

唐代以前大理白族地区饮茶便有添加花椒、生姜、肉桂一起经烹饪而饮用的方法,这种饮用方法和当时中原地区差不多,汉唐时期的人喝茶都喜欢往茶里添点佐料,如薄荷、红枣、桂皮等,希望能抑制一下茶的苦涩味。这与现今白族三道茶已经很相似。

等到了明代,旅行家、历史学家、地理学家徐霞客于崇祯年间(-年)徒步到大理,在年农历正月十五日,在鸡足山欢度佳节。在其《徐霞客游记》中写道:“宏办诸长老邀过西楼观灯,楼下采青松毛铺籍为茵席,去桌趺坐,前各设盒果,注茶为玩,初清茶,中盐茶,次蜜茶。”这是三道茶的最早记载。

大理白族三道茶更像是“茶食”,而其调制显然有汉魏晋时期的“风骨”。

所谓茶食,按现代标准来说,就是包括茶在内的糕饼点心之类的统称。但是在汉魏晋与南北朝时期,茶食是以茶茗掺和作料调味共煮着饮用为特征,之后才演变成现在喝茶吃糕点辣条撸腰子……的样子。

白族三道茶,以前一般由家中或族中长辈亲自司茶。现今也有小辈向长辈敬茶的。制作三道茶时,每道茶的制作方法和所用原料都是不一样的。

第一道茶,”苦茶“,寓意做人哲理:“要立业,先要吃苦”。制作时,将水烧开。将一只小砂罐用文火烘烤。待罐烤热后,取适量茶叶放入罐内,一般是散茶,然后不停地转动砂罐,使茶叶受热均匀,待罐内茶叶啪啪作响,叶色转黄,发出焦糖香时,立即注入已经烧沸的开水,声如雷响,又叫响雷茶。这种茶,颜色似琥珀,焦香扑鼻,滋味和原味苦咖啡有得一拼,还很涩。通常就倒半杯。

第二道茶,“甜茶”。重新用小砂罐置茶、烤茶、煮茶,同时在茶盅内放少许红糖、乳扇、桂皮等,待煮好的茶汤倾入八分满为止。

第三道茶,“回味茶”。告诫人们,凡事要多“回味”,切记“先苦后甜”。煮茶方法同上,只是换成适量蜂蜜,少许炒米花,若干粒花椒,一撮核桃仁。通常六七分满。饮第三道茶,得一边晃动茶盅;一边口中“呼呼”作响,趁热饮下。这杯茶,甜、酸、苦、辣,各味俱全。

白族三道茶经过现在多番演化,变成了喝茶搭配着白族歌舞表演的形式。

不管什么茶要品其意蕴,还是得在舒缓安静的场景下。三道茶不在于其味,而在于是其内涵。小编觉得三道茶出现之初,并不是让人作为猎奇来尝鲜的,传播开来也不是说它“很好吃”,而在于其承载了大理白族人民朴素的生活哲学。

地道的白族三道茶还是要去白族人家中喝。但由于其制作较为繁琐,现在白族三道茶多半出现在某些旅游活动场所中。若是你有幸在大理被当地白族人家请去家里喝三道茶,那就偷着乐吧。

#百城百味#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59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