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杨老师在三年共学启程时写下的心情和寄语,分享给大家。

即心即行三年制共学班(级)第一学年的旅程,年初由常熟出发,年末再次回到常熟暂时落幕。在第一学年最后一次线下课的课堂中,老师让同学们用描述对每一次线下课印象深刻的画面、内容的方式,回望我们走过了什么、经历了什么,我们学到了什么、体会到了什么,对过往一年的学习做了一个整体性的观察。我们跟随着同学们的视角,一起回顾第一学年:道基熏养。◎第一次线下课常熟站合影

同学:

我印象深的内容是老师一上课讲的:善信具足、悟见坚固、若得禅定、空自显现。老师用现代人的语境进行了解释和说明,对于在学什么、要学什么、怎么做,在一开始就有了更清晰的了解。

同学:我印象比较深的是,老师讲到三年制课程缘起时提到:老师是用生命在教,而我们用什么来交换。我们有时候上课时很庄严,离开后比较松散,就像一个竹篮,老师教的东西很快就漏掉了,所以我们要夯实自己的道基。

同学:

印象深的是老师说的这句:天上天下,唯我独尊。

“每个人都是他的法界的核心,你是你的宇宙唯一的主角。

记住这是两面性:在我的世界里,天上天下唯我独尊;但在别人世界,他也天上天下唯他独尊。

以前我的老师说:修行是极度的自肯与极度的谦卑地结合。

极度自肯是:高高山顶立,深深海中行;天上天下,唯我独尊。

但又极度谦卑:一切都是法界的因缘,我们在法界中只是一粒细沙。”

同学:

有一个画面是我们在体育馆对撞,印象特别深的是有好几同学,平时看着没那么强壮,其实力道很大,很有力量。

还有一个同学,不管是被撞还是撞,表现都很强大。别人被打都是往后退,他拿着被打的东西越来越往前进,一直把对方给逼退很多。

同学:

第一次课总体感觉就是挺热闹的,内容很丰富,课堂听课、分小组讨论、爬山、喝茶,还去体验了射箭,做了一些运动。

同学:

那时候说心里话,我还在质疑。在质疑老师,也在质疑这节课。当时的我人生也有很多问题,所以我也老是在问问题。当时有很多人对此有意见,也有人说我很拽。

老师说森罗万象许峥嵘,说要保护我。

同学:

印象深的是小组讨论时,几位同学一上来就非常激烈,我暗暗吓一跳。

同学:

印象比较深的是有一天晚上讨论世界观的话题,这个世界不仅仅是我们眼前看到的这样而已。

大家从各自的认知和经历角度谈了很多,蛮打开我的视角的。

同学:我自己在做的开放心灵有几个场景。一个是我买了一些喜欢的数码产品,以前会考虑比较多,这次决定时感受有两个特点:一个是自主、自己做决定;二是不压抑。然后等我买了一轮之后,发现其实我想买的东西也不是很多,买过去之后好像没有什么再想买的,所以比较完整的体验了已有的兴趣,还要尽量发挥。另外一个场景也是类似。有些事没有做,这件事情在你脑袋里永远是一个想象,时不时冒出来,还不如想到就去做了。第三个是玩游戏。有一天我晚上11点多开始玩一个游戏,等我出来的时候已经是凌晨4:30了。第二次3点,第三次1点,后面我就告诉自己不是周末我不会去玩。同学:在开放心灵方面,我自己以前认为比较像是尽量的想干嘛就去干嘛。去年我也做了一件在我看来较大的事儿,就是在常熟置业,这也算我的开放心灵。但是后来我感受到其实更深的开放心灵是内在的对自己的允许。觉得以前很多时候并不是外在的环境的约束,是内在有很多的声音,有很多的对自己的评价或者是内在要求,内在的自我约束还挺多的。在我感受开放心灵这一部分是内在的允许,放开了松下来,同时对别人的允许也自然的就会放松很多。同学:印象深的画面是晚上老师非常直接指导同学的画面。当时我坐得离他很近,所以看得也比较清楚。首先当时老师确实是有用力打,这个用力是能够感受出来的。同时我也注意到,老师在那个过程中的转换。用力打的时候,可以说展露的是“金刚相”;但打完以后,又马上切换,语重心长地安抚他,这是“慈悲相”的显现。这是在一个很快的时间里完成的,这种节奏的把控也让我感慨禅宗教法的不易。我以往也曾看过一些模仿“临济宗”的方式,或是拍桌子,或是大声吼,但明显感觉是带着刻意的,甚至一旁在看的我会觉得有些好笑。应该说这是我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看到临济式的现场指导,确实令我印象深刻。同学:我是不太愿意主动发言的,北京的课堂上我主动发言分享了体会和思考。同学:在北京还是很多画面的,一个是大家明显比之前熟络多了。二是除了课堂中的学习,陈博士爬山之前带大家运动;爬山的时候同学们互相帮助;当地同学带我们去喝咖啡,那是我迄今为止喝过的最好喝的咖啡;路边吃西瓜;跟老师一起参访寺院……同学:北京课程中,邀请了黄敏男老师来分享,其中有一段视频我印象比较深刻,当时还在笔记本上记下:不要太把自己当回事。自己作为助教,之前在跟同学交流或者分享的时候,会考虑比较多,是否合适,是不是有作用,是不是在给老师添乱。这次之后就感觉,只管分享,如果有人就是需要,哪怕那一刻、某个当下的体会、心情对他有影响,都是刚刚好的。同学:对北京的院子印象深刻,树荫下的院子,大家围坐,喝茶聊天……同学:江西课程印象深刻的是讲到“禅定的个性”。可以说这个词帮助我统合了很多以前学过的东西。很长一段时间里,我都不太愿意与人分享我打坐的经验,因为不知道如何解释打坐究竟是在做什么。如果别人问起,我大概会说:“打坐是在修行”。那修行又在做什么呢?似乎是在做与日常工作生活不太一样的事情。实际是不清晰的。江西的课程以后,了解到禅定的个性就是面对事情不大惊小怪、不拖泥带水、不瞻前顾后,这样就一下子明白练习打坐以及修行的部分意义了。同学:江西课堂中老师讲了打坐的9种所缘境的方式,我觉得很清晰,在都试过之后,发现有一种特别契合。另外对于老师讲的“决定”和“主从”我印象也特别深,一下子让自己对定力训练厘清了。并且自己也一直在深化这两件事,觉得进步非常大。同时也决定在生活中去感受“不当真”。真是感恩遇到一个非常独特的好老师,把这么好的方法传递出来。同学:江西课堂上,因为下雨我们没有去户外经行,杨老师和妘溪带着我们在室内走猫步,练习动中定,我很喜欢走猫步,课后基本每天都会找时间走走猫步。同学:我印象深的是去参访石巩寺。一个大石头下面小小的寺院,也没什么人。在寺院里听师父分享了发生在石巩寺的三个公案“慧藏逐鹿”、“石巩张弓”、“三平受箭”,感受了禅宗先贤们求法学法的心情和方式。同学:这次宜黄的课程,我对大自然的环境的印象比较深。一个是我们上课的地方,在田园里很空旷,屋前还有牛、白鹭。一个是我们去参访一些寺院,我都感觉很亲切。能有机会这样学习,觉得很幸运。同学:江西课程我印象很深的是,老师跟我们一起座谈时,我谈了自己的一些问题。一是关于修行的动力,老师帮我梳理和分析,拥有的太多、想的太多、空间太少,在这当中就没有心力。二是没有主从,生活在自己的舒适区里,习惯了已经拥有的东西,但是也知道这些不可能永恒,所以又害怕失去。其实如果发生了,也就是船到桥头自然直。所以其实只是做一个决定,厘清主从。同学:江西课程印象深的是同学之间情义的深厚。比如第一晚刚见面,到了的同学就在房间和房间的走廊中聚会谈心。还有蚊子的手冲咖啡,好几个同学每天都来追着享用。本程亮点还有“晓东司机”,课堂离住宿之间有点远,加上天天下雨,酒店提供电瓶车给我们往返。晓东同学把电瓶车开出了敞篷车兜风的感觉,非常欢乐。同学:江西上课期间非常暴露我平时一个状态,比较懒散又有点拖延,之前几次课程中我也很多时候会迟到。这次课程最后拍合影的时候,我又迟到但又要来,于是大家都在等我,还来找我。等了一段时间,老师让不等了直接拍了合影。老师后面说,会等我一年,但不会一直这样等下去了,自己的生命需要自己去决定。我当时听完挺自责,也觉得挺没面子的,一直哭。我后来约了老师独参,那之后自己有了一个决定。这次课程是我一个很重要的转折点。◎上文中提到的同学未能参与却很“有意义”的一张合影同学:这次课程主题是空间感。一开始的时候有点懵,掌握不好,很容易做成了想象,只是换了一种所缘境。跟同学讨论、请教老师等等,整个课程期间一直在琢磨这个。后面不断练习熟悉之后,才知道松掉一点之后,空间感是自然呈现的。同学:印象深的有老师课堂上讲的“平常心”,其实修行也就是修的“平常心”:不拣择、不大惊小怪、不斤斤计较。同学:上一次课程我没有去,这次见到同学们强烈的感受到很多都变化很大,变化是过去看到的某些特质或者模式的翻转性的改变,变得更加自由自在,相处也很舒服,心里是很感动的。觉得没隔多久同学们有这样的改变,有的同学也在改变的路上,有感动也有信心。同学:这次大理课程觉得很温馨,一是感受了大家的变化,二是自己也有了改变,更能够走近大家跟大家在一起。跟同学有了比较深入的交流,发现其实人跟人的交流需要这样的近距离、密切的接触,你才能够触碰到那个人相对内心一点的地方。有一次吃柴火鸡时大家很关心我,我突然感慨老师说的一句话:大概下半辈子你们的朋友也就在这里找了。觉得那句话很真实,也特别感谢老师和同学对我的关心。同学:第一天户外经行的时候,我们有几个人走岔路了,走着走着出现了很多坟地,天色渐暗,心里还是有点慌的。当时还以为是故意安排的,感慨这个安排妙啊。这个画面印象挺深,对自己也是有触动的。同学:这次课我们去了鸡足山,对华首门印象深刻。传说那是迦叶尊者守衣入定的地方,在那边确实有种感受,在非常久远,甚至于无尽的时空里面佛法的承袭和传递。在鸡足山也看到虚云法师的事迹,一百多岁还在不断为弘扬佛法、利益他人做事情,对自己是很大的鞭策。同学:印象最深的是鸡足山多年的老树,因为那段时间老师给我讲要体会老师的心。我记得李老师也说过,要体会一个岁老者是什么心态去看这个世界。虽然我还没有特别体会到,但印象深刻,会带着这个心情继续体会。同学:印象深的是鸡足山祝圣寺,寺院里将一些佛法经典摘录出来,一一列出,觉得特别有穿透力。同学:这次课程印象最深的是两句话。一句是在鸡足山下山的时候,听到一个采药的老农对晓东说:见众生苦,即是见佛。听完以后觉得很有触动、特别入心。第二句话,和老师一起喝咖啡的时候,老师说的一句:病眼空花万象有。我对这句话感触也比较深,自己对什么事情都比较容易当真。同学:印象深的是在露天咖啡馆上课谈心时,大家分享的一些画面。老师提到一个在某次事件中失去孩子的妈妈的境遇和心情,我触动很大。原本以为自己对很多事情看得很开,却发现在面对生死问题时还有很大的迷茫和不安。还有大家分享敬佩虚云法师的事迹,老师说我们觉得人家做了很大的事,但其实是虚云法师的日常。后来我就在反思,我的日常都在做什么,一方面对前辈敬佩,一方面对自己有一个比较深的反思,以此鼓励和激励自己。

第一学年最后一次线下课,也到了年末,回顾一年的学习,大家都有很多心情和体会。老师也看到同学们的变化也感叹:走着走着,一些事也走成了。

在这次课堂上,老师重点讲解了止观的标准操作流程,说明了为什么是这样,以及起什么作用。并带大家一起做了细致的练习。老师说明年的学习就会以此为基础,目的就是要将我们知道的东西化为做到的。

同学们一开始还是比较陌生的,不熟悉。老师说会设计50个左右的练习内容,每周一个,作为我们的抓手或者叫台阶,充分地练习和熟悉。

◎第一学年最后一次线下课常熟站合影●对人的改变的效果,超出了预期。●收获了人生归途的方向。●1.对于佛法见地的统合梳理2.通过与同修的沟通对自身盲点的认知了解3.在整个课程期间获得的与佛法修行相关的因缘(射箭、音声法门、佛法书籍以及游历祖庭的经历)●本来只是怀着和其他课程一样的兴趣来,图个好玩。没想到真的对生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也开始找到生命的方向,以及同修之间的情义、真心直心,太难得了。●同学们之间的坦诚相处非常难得,没想到在一年之内能收获这么多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朋友,是一帮可以分享心事、直言建议的挚友。●本来没很多期待,就是相信老师,经过这一年发现自己变化很大。●遇到事情开始从自己身上找原因,情绪没有那么冲突了。●从把课程当借机旅游,到现在略知道生命的归途是个什么样子。之前的状态是愚痴,现在不想再浑浑噩噩地过。●对于解脱要做什么、修行的方法论、定与慧在修行中的关系、定力训练(打坐)与生活实践的联系有了更深入的理解。由于扫除了许多过往对于修行认知的误区与盲区,为未来的修行打下了很好的基础:一方面对于修行的节奏能更好的把握,另一方面对于修行可能遇到的阻碍问题有了提前的思考与理解。●体会到了,什么是带着禅心去生活,而且,就是很普通的融合在生活里,没有那么高级难懂。●培养了“主从分明”的意识:在打坐和生活工作中,做之前都先想一想,确定自己的主是什么,知道做的过程中能否做到、做得好不好、状态舒不舒服,都是次要的,重要的是我有没有去做那个认定的目标(主)。一定程度上养成了遇事“思考-确定主-行动”的习惯,少了一些纠缠,和对舒适区的黏着。●焦虑少了很多,对什么事情没那么当真了。●个性上的变化是能看的见的最大变化,内心自在安心好多,乐、定、安、明、爱同步增长。●对一个人的生活、工作事业、生命都最有帮助的课。●有一位知行合一智慧慈悲大爱的老师用佛法的世界观来教授我们深入探索生命意义的课程。●三年制课程的意义,是为自己在余生的修行道路上竖起一座灯塔。未来的旅途纵有迷雾与风浪,也不会惧怕失去方向感与前行的勇气。●是一门拨云见日,理清生命脉络的课程。●这门课程可以帮助同学开始佛法的实修,老师教授的内容和设计的练习非常贴合现代人,教法简单直接却引人深省。如果学习佛法多年却感觉总不得要领入门,或者在生活、工作、健康上有诸多困境和困惑的朋友,这门课程会带领你了解和实践佛法所教的核心,带领你走向安心和明白。●一场对生命实相的探索之旅,在明师的带领下寻找安心之道直至解脱。●三年制是一个可以真正让人拥有安心自在的能力,是一个佛法落地可操作、可实践、可受益的课程,不再是玄学,不再是“空中楼阁”。文末借用老师的一句话:当愿力发起时,时间便逐步展现出了力量,期待明春的再次出发!?《即心即行三年制共学班》报名进行中!了解详情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59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