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共字,阅读时间约为3分钟
明代是中国古代各朝代中发展极为繁盛的王朝之一,同时也是中国封建社会史上最有特色的一个重要时期。
社会经济、政治、文化都取得了显著的进步,其最突出的标志是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高度集中的局面最终确立、社会经济结构最早发生转型,资本主义萌芽开始出现。
而到了明中期虽然各种社会矛盾日益尖锐,但农业和手工业出现了一系列新的进步性变化,商品经济空前繁荣,在中国古代经济发展史上仍开创出一个崭新的局面。
明朝中期,社会经济结构发生变化,为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环境。与此同时,大量的汉人入滇、劳动力的增长、经济作物的繁荣、商品经济的发展等经济特征,加强了明中期云南地区和内地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体化进程。
明朝中叶,伴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多,土间兼并愈演愈烈,赋税也愈加繁重,此时为了生存,农民只能开拓更多耕地。
改进技术,提高土地利用率,为农业及其他经济部门生产创造了一定的条件。以生产视角来对云南地区在明朝中叶两大行业发展情况进行分析,这两大行业首先是农业;其次是手工业。
一、农业
1、种植业
滇池地区,一直以来以水田种植为主,只有少部分土地用来种植黍稷麻豆。种植的水田一年一熟,在八月收获稻谷之后。
到11月时,稻田适合种植大麦,这些大麦到了第二年3月份左右便能够成熟,当收获大麦以后,还可以进行粳稻的种植。
云南地区的作物类型十分多样。这不但是因为许多汉族人从内陆移居到此时引入了许多内地作物,导致明朝中期云南便有了内地种植的一切作物。
同时也大量种植了许多经济作物,导致云南山区以采集和狩猎为主的生活方式发生极大改变,农业发展水平得到显著提升。
2、经济作物
粮食生产力的提高,为将更多地耕地从耕地总量中分割出一部分土地种植棉花、蚕桑、甘蔗等经济作物提供了可能。
经济作物的广泛种植,为农业多种经营提供了依托,为手工业提供了原料,为商业提供了商品;而手工业、商业的发展有为经济作物提供了市场,进一步刺激了经济作物的种植。
经济作物的广泛种植和手工业、商业的发展还促使国家赋役由征收本色米麦和力役向折征棉花、棉布和白银转化;
这种转化反过来又进一步推动经济作物种植的扩大,以便获取货币或缴纳折色绵等。经济运行的种种内在因素,决定明代中后期云南的地区经济作物种植的空前发展,使农业作物结构发生重大调整,并引起农业经济结构性变异。
3、林业
云南地区林业资源十分丰富,果木栽培也有十分久远的历史,在明中叶时期,有许多农民到山区居住,在垦山种粮的同时,也有许多人以生产林产品为生。
这使得手工业拥有了足够的原料,同时盐井以及煎盐冶炼等对于林木的需要得到充分满足,居民生活建材以及薪炭需要也得到满足。
云南地区拥有十分丰富的森林资源,树种多样、佳木生长繁盛不但是自然环境的功劳,还
离不开人工植树护林工作的开展。世世代代居住在此的白族人,年年都有许多的节日例如插柳节以及祭山等,到了节日期间,他们都会一起来育林植树。
二、手工业
1、纺织业
纺织活动是云南地区原始人最早的生产活动之一。南诏时期云南地区的丝织技术已经达到较高水平。
而到了明代,推广了元朝时期的棉花种植技术,这导致棉纺织业更加兴盛,逐渐成为云南各地农家妇女普通的家庭手工业。
随着纺织技术的不断改进,生产效率也不断提高。明朝时期,云南地区出现了许多畅销各地的纺织品,明中期以及后期云南地区纺织品类型越来越多。
由于云南地处边疆、多民族聚集,地区间资源条件不一致等原因,导致朝廷制定的经济一体化的许多举措到了地方上的效果并不一样,所以也使得不同地区纺织业种类也不一样。
2、食品加工业
随着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云南地区的农副食品加工有了进一步发展,食物类制品的种类也较为丰富,很多今天所看到的的传统食品,如制茶业、酿酒业、火腿业、乳扇业等就已经普遍发展。
历史上云南不仅是云南的茶文化中心,也是茶种的起源地。自汉代开始,云南地区就有“叶榆焙茗”之说,可见在汉代云南地区就已经开始制茶。
到明代,徐霞客在其《滇游日记》中描述元宵节时其在宾川鸡足山品茶的盛况,表明当时便盛行饮茶。
3、制盐业
明清时期制盐业作为重要的工业生产部门,这不仅由于盐的生产涉及到百姓千家万户的生活必需品问题,同时还是因为盐之课税还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
明清时期,由于大量移民、人口剧增,不仅使盐的生产规模得以迅速扩大,并且课税量亦成倍增长。
明中期,农业生产的主要特点是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农业生产技术的改进,使得农业生产力在明前期的基础上又有了明显提高,为商业性农业的发展提供条件。
手工业在明中期也进一步发展,生产的规模、能力、工具等,都比前期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和改进。
手工业的发展不但于当地经济发展有利,而且对云南地区和内地有更加紧密的联系,商业发展水平又创新高。参考文献:《中国历史》、《中国历史地图册》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14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