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朝圣之旅三:挑战鸡足山
鸡足山,她只是她自己。在遥远寂静的山巅,在炎热困顿的午后,在幽幽夜色的反途,在盘旋蜿蜒的石阶间……她漫长、她守望、她执着、她无怨无悔,她不离不弃。
去鸡足山之前,善祥法师叮嘱了各种朝山的注意事项,事无巨细,反复交待。包括脚上穿的鞋,随身带的水,登山用的手仗与护膝,心脏的备药,行进的快慢等等。在老人家眼里,鸡足山算得上是背水一战,万万不可掉以轻心。
集中开示
从菩提迦耶出发,经过大约两个多小时的颠簸,鸡足山便近在眼前。这条狭窄而著名的朝圣之路坑坑哇哇,布满了沙粒和尘土。它和其它通往圣地的道路一样年迈衰老,岌岌可危。
在印度,那些城市与圣地之间的要道,动辄皱皱巴巴弯弯曲曲延绵几十公里,年复一年地被车轮碾压,直至千疮百孔无人问津。道路建设在这个国家显得举步维艰,或者说它远远不及语言、宗教、种姓和行政区的划分等等问题更让人感觉火烧眉毛。
我们习惯了在一马平川的大道上飞奔疾驰,不断切换目的地,享受着一个城市与另一个城市的风光掠影。但是,朝圣它真的不同于一般的旅行,朝圣就是要吃苦的!尤其是印度的朝圣,每一次突如其来的状况,道路、天气、起早贪黑,长途跋涉……都可能挑战你肉体与精神中那道猝不及防的底线。
从红皮火车的腹底穿过,在一个印度的小村庄前停了下来。用茅草和竹板搭建的房屋,稀稀拉拉摇摇欲坠;一条泥路铺向了树林的深处;两三个蹲在门口的村民,孱弱而瘦小,好奇又狠狠打量着过路之人,他们大抵就是这个村寨的主人。
鸡足山下
印度的村民看上去都那么骨瘦如柴,黝黑而苍老,让人不忍直视又心生怜悯。很显然,单纯的布施已经不能拯救他们。虽然行乞在印度并不是一种见不得人的生存方式,但这种有限的获得对于急需解决生存问题的村民们来说实在是杯水车薪。印度人或许需要的是自救和唤醒,一种对生活的重塑与改造的革命。比如,扛起锄头,开垦播种,变荒田为农田,走自给自足之路。
一拥而上的小朋友像小鸟一样叽叽喳喳地围着我们跑前跑后。上苍是公平的,他没有给这片土地带来富足,却给了这片土地的孩子让人嫉妒的容颜。我不认为肤色黝黑是孩子们的缺点,反而是他们明亮的反衬,清辙如水的眼眸与灿烂的笑容,还有善良,热情、无拘无束的自由与无畏。
小朋友们随时准备着从你手里接过行李背包,或者伸出瘦小的手拉你一把,然后收获来者对他们的奖赏和馈赠。即使没有,他们也不会因此而沮丧懊恼,更不会怀恨在心。对结果顺其自然的欢乐接受是印度孩子们与生俱来的生活态度,从他们生下来,骨子里就拥有了这样的血统。
阳光将鸡足山的轮廓勾勒如画,那栩栩如生的造型呼之欲出,神奇而又惊叹,它属于大自然的物语。
多年前的鸡足山是没有路的!只有泥土与石头混合而成的小道,很多时候需要手脚并用才能登顶,下山当然免不了摸爬滚打,跌跌撞撞。而现在,我们踏上的每一步台阶都是新近铺就的石板路,平实而坚定,这样的不期而遇,成为我们朝圣途中最美好的小确幸。
登山途中
那道像被刀刃切开似的大岩石,从最底下往上空看去,最大宽度不到两尺,里面阴沉黑暗。传说这是当年已一百二十岁的大迦叶尊者用神通之力,将手边的柱杖轻轻一划,石头中间开出的这么一条走道,于是,这条狭长的开口就成为最后登上鸡足山的唯一通路。
石缝天成,非人力可为
善祥法师橙色的衣袍在阳光下分外醒目。这一行,老法师一直走在队伍的最后,在炎炎烈日暴晒之下,一位76岁的老人,柱着拐仗,蹒跚而上,将6公斤的三衣包扛在肩上,永不离身,最后还要扛上一千二百多步的台阶……
我忘不了那个炎热的午后缓慢,沉着,飘逸而过的橙色身影和他欲说还休的温润目光。世上有一种成功,就是用你喜欢的方式度过一生,不泯然于众,只遵从于内心的光明,欣然向前。出家,就意味着与过去的生活彻底决裂,开始向人生的莽原出发,走向生命的解脱。于是,坚持于他们,超然于他们,都是因为责任与使命。
法师威仪
正如很多人所疑问的那样,现实世界离那个佛教盛世的印度已经很远很远了,中国乃至台湾都有各自的佛教名山,只要心中有佛,去哪里朝圣不一样吗,何必花钱花时间那么执着跑去所谓的“圣地”。
其实,我们迷恋的不是圣地的风光,而是一种来自人性本真的纯净。我们之所以向往,是因为那种本性,也深埋在每一个人心中。毕竟,这是佛陀降生的国度,正法时代的余波生生不息地覆盖着这片广博的大地,那些走着走着就突然长跪不起,念着念着就骤然掩面而泣,或是在菩提树下喃喃自语等等看似鄙夷所思的行径在圣地真的是再正常不过了。外人或许不懂,唯有他们自己清楚发生了什么,佛陀的音声隔空飘然而至,直抵灵魂,所激起的波澜壮阔和涌动,有谁能把持得住?
善祥法师连续八年带队来到这里,八年来,他做着相同一件事情,筹划、组织、审阅,引领前行,风雨兼程,年年岁岁不变。他以一种不厌其烦的坚持,一种忘我博大的坚持,守护着佛前的那个许诺,矢志不渝。
正智法师说,人来到世上,不是生儿育女的,而是求解脱的。
妙睦法师说,人生有两种错误,一种是从未走近佛门,一种是走入之后半途而废。
曹老师说,如果我再上不去,只能用最后一招,一步一叩拜上去。
台湾的老菩萨甩开了女儿的手,她执拗地要独立前行,她说我行,我自己能行。
如果不懂得洁净的世界里单纯的灵魂有怎样的坚持,所以就不会明白虔诚的佛子们不远万里,一步步向心中的圣地叩首登顶时,内心里是怎样的充实与喜悦……
内心的喜悦
脱掉鞋子的我们绕塔轻环,声声佛号细微而有律仪,与我们的脚步声一同悄然落下,轻轻敲击着地面。这个人迹罕至的丛林深处栖息着一个伟大的灵魂,在67亿年的历史征程中,他背负了呵护、传承佛陀衣钵的使命,以饱含深情、惊心动魄的方式静候着另一个伟大的人物弥勒佛的问世。历史太过寂寞了,寂寞得让人想放声恸哭。在这里,你能感受到一种坚忍不拔的精神,正是这种精神深深地铸就了佛法的一脉相承。
壮美如画
夕阳西下,一轮落日映红了天边,剪影中的鸡足山美轮美奂。我不敢大声说话,生怕惊扰了定中的迦叶尊者,担心他忽然醒来。
夜幕已经降临,暮色中的善祥法师拾阶而上。在我们差不多到达近两个小时以后,老法师终于自己了走了上来,他几乎耗尽了他所有的体力,坐在台阶下缓缓的喘息。
泪水在眼眶里翻滚,这是怎样一个月上树梢的夜晚,风儿轻轻萌动,划过树叶的飒飒声伴随维那唱出了第一个音节,声音平和悠扬,点点音符在山谷中久久回荡,它表达的是梵音佛语,升空之后却变成了天籁,随风而来,随风而去。
End
法雨六度
欢迎加入我们!
长按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2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