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已经纳入中央王朝统治的云南凤羽地区已经有了“中国”意识。而凤羽人的中国认同,体现在其对于“中国”的各种文化观念,之所以会有这些“观”,是以凤羽地区多民族文化交融的环境为前提。由于儒家文化的共享性,凤羽地区的各族人民,所以形成了当地独具特色的凤羽文化。
明清时期凤羽文化的形成与中国认同的逐渐强化
一多民族文化交融孕育了凤羽文化
凤羽文化是凤羽当地的区域文化,是在儒家文化的共享性的引导下,当地各民族文化不断彼此分享各自文化并且整合的结果,是一个区域性的文化整体,从儒家文化中继承了超越民族性的共享性,是当地兼容并包的特色文化,是各民族文化智慧的结晶。凤羽文化至今仍影响着当地人的生活,凤羽人对凤羽文化的认同感仍然强烈足见其影响深远。
1、白族本主文化根基:以本主庙为例
凤羽本主信仰是白族所特有的、起源于古代凤羽白人先民的信仰,是白人原始信仰与其他信仰文化相结合的文化形式。关于凤羽白族本主文化已有一些研究成果,其中凤羽本主的性质及其传说的叙述基本上大同小异。
凤羽的本主信仰,是在凤羽白人土著的信仰文化的基础上,融会了后来迁入的民族的带来的儒、道、佛等其他文化而形成的文化信仰,凤羽的本主信仰更具有儒家文化的色彩。
凤羽文化的根基之所以为白族本主文化,这是因为凤羽土巡检尹氏为白族名家,为了确立土司在当地的威严与地位,所以需要分享自己的白族文化来对其地位进行帮衬,而代表着中央权威的儒家文化的核心地位仍然不可动摇,二者的相互调适的过程体现了中央和凤羽土司找到了张力的平衡点,同时也在此过程中形成了带有儒学色彩的多民族文化交融的凤羽文化。
2多元文化交融场所:以三教宫为例
自元明时期以来,中原儒家文化、佛教的禅宗、道教的全真派开始大规模涌入云南地区,这为佛、儒、道的融合提供了先决条件。首先是佛教的传入。明代佛教文化传入云南,来自中原的僧侣前往云南进行宗教事务,其中类似于鸡足山这样的地方成为了当地进行佛教宗教事务的场所。道教文化则有类似于刘渊然一样的道士在云南各地进行宗教活动。
从凤羽的行省云南的整体来看,它的文化本身就是处在佛、儒、道文化碰撞的环境中,云南开放包容的环境使得佛、儒、在云南相处融洽。
三教之所以能够有相通之处并且互相交融,是因为它们各自都具有极强的包容性和开放性,正好在凤羽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良好社会环境中共享各自的文化,只有这样,才能催生出三教同源的思想,进而形成凤羽文化,产生出三教宫这样见证着凤羽多民族文化交融的地方。
二从凤羽文化认同到中国认同
于凤羽地区来说,当地人强调自己是凤羽人,强调凤羽人与外地人不同,“对内”和“对外”用不同的话语体系,“内外有别”是凤羽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可见当地人对凤羽文化的强烈的认同感。后来地方士绅成为凤羽的新兴阶层,代表了中央来加强地方对中央的统治,使得当地人在儒家思想的浸润下,认同也逐渐由对凤羽的文化认同升华为对中国的认同。
1凤羽文化:地方性多民族文化
尽管凤羽在明初之前就不乏有白族先民的活动轨迹,但这之前的凤羽并不因为其浓厚的文化氛围而被引人注目,明初以后乃至于今天,凤羽因为辈出书香门第、崇尚读书、热衷学习的社会风气而被誉为一块风水宝地,如今凤羽的凤羽一中依然能见到当地人把近代以来的学者等有文学成就地人表彰在展板上,让学子们把他们作为榜样。
惹人瞩目的,还有凤羽一中外墙上题写的凤羽明清时期的多名进士和举人,这都是凤羽一中的校长费尽心血收集多方资料和访谈的成果。
诚然,凤羽之所以是这样的一块儒家文化氛围浓厚的人杰地灵的地方,可以说凤羽人的嗜好已经变成了读书,可见凤羽文化对凤羽人涵养的作用是十分明显的。
2、各民族凤羽文化认同的产生
在元末的社会动荡中,凤羽地方的土著几乎全部迁离至黑惠江以西的地方,明初社会秩序恢复后,空降的外乡土司、新的中原移民、各族流民和人口较少的凤羽土著“土民”,共同构建了凤羽的地方特色文化。
洪武年间开始的屯田政策,使得大量汉族涌入凤羽地区,同时带来了使用汉字及汉语的使用习惯,儒家文化开始在凤羽勃兴并成为正统,士绅阶层开始展露,同时影响了凤羽“土民”日常使用白语,书面文书使用汉字。
共同的文字使用让这种文字所承载的儒家文化得以在凤羽地区被很快地普遍接受,“土民”开始学习汉文化接受佛、儒、道并学习写汉字;白族的语言信仰和习俗也因文字而互通产生了良好地民族互动。
多民族文化交融与中国认同的关系
凤羽地区的多民族文化之所以能够整合成凤羽文化“一体”,凤羽人之所以对凤羽文化有认同感,这都是历史的潮流所趋,也是当地各族民众的心理自觉,凤羽文化是凤羽留下来的宝贵遗产。
如同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一般,印证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的进程,凤羽文化认同对增强当地村落共同体认同感有所帮助,同理中华文化对增强中华民族认同感有着深刻的推波助澜的作用。
一凤羽各民族中国认同的内容
深受儒家文化超越民族的共享性的影响,为了使凤羽文化也具有超越民族的共享性,以供身处凤羽村落共同体的各族成员方便习得,凤羽人用各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整合成凤羽文化,自发地趋同传统民族文化与儒家文化价值观相合的部分,最后从中获得了中国认同。
1“大一统”:各民族“天下一家”的政治观念
“大一统”思想形成过程既有国家机器的强制干预,又有民众自然而然地受其感召向其靠拢的行为,通过民族心理、民族情感、民族传统及风俗习惯等途径来逐步达到交流并融合,进而趋同、共识,再进而约束、规范。
明清时期,凤羽人就积极、主动靠拢中央王朝,主动学习正统的儒家文化,参与到国家政治、科举致仕,在地方士绅、精英知识分子的带领与影响下,实现了从地方文化认同向中国认同的转变。
从国家和民族“大一统”的视角看,凤羽本主庙里“同沾德泽”、“护国佑民”的牌匾有着重要的价值,是凤羽作为“天下”中的一部分与中央王朝重要政治关系佐证,体现了对中央王朝绝对的认同。
2、“孝悌常昭”:各民族“忠孝节义”的社会风气
儒家文化对凤羽传统社会观的影响,最为深远的应是儒家文化中的“忠孝节义”的思想,尤其是“忠孝”。明清之前凤羽人本身就对“孝”比较重视,明清时期在儒家文化的影响之下更甚。
儒家文化中常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凤羽社会中则流传着“见老要尊敬,见小要亲近”的民间谚语。这证明了儒家文化中孝悌的传统道德观,已经融入到凤羽社会中。凤羽的本主庙中,供奉的本主中祖先,也有三代之内的亲人,这些都足以可见儒家文化“事父母能竭其力”的濡化。
儒家文化中的这些关于“礼”的思想文化与凤羽文化交融表现在:凤羽人通过祭祀,希望凤羽本主担负着“惠国佑民”的责任,帮凤羽人挡掉灾祸与大患,凤羽人则到本主庙中祈求本主能赐予自己福报,如婚姻幸福美满、孩子学业有成等等,如果实现了则会去本主庙中还愿。
二多民族文化交融促成中国认同
多民族文化交融促成了凤羽民众的中华文化认同,而中华文化认同是中国认同的核心,那么多民族文化交融促进了中国认同的形成与继续强化。凤羽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凤羽文化又是连接凤羽人和中华文化认同的桥梁,而凤羽人随着参与“天下”事务的与日俱增产生了中国认同。
1凤羽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区域文化的层面来看,所谓凤羽文化就是在儒家文化的引导和影响下,凤羽地区各民族文化交融的结果,继承了儒家文化的超越民族具体性的共享性的特征,当地人可以通过从凤羽文化这一共享的文化中学习和继承其中的内容和精神,而学习这一文化的人可以不论任何民族身份,凤羽文化超越了民族性。
凤羽文化的研究思路不能拘泥于“地方文化中心主义”,只放在云南这一行政区域之中研究远远不够,要把凤羽文化放在整个中华文化历史发展进程中进行考量。凤羽文化不只是中华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且因为凤羽在中国多民族地区中属于典型和代表,所以用凤羽文化的研究来推导中华文化并不为过。
2多民族文化交融是产生中华文化认同的先决条件
从理论上看,中华民族离开中华文化是不能存在的,而中华民族认同总是通过中华文化的文化要素表达出来,这些文化要素就是多民族文化交融,也就是说,中华民族认同是以中华文化为基础的。
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在认同过程中最佳的文化标识,成为了认同的表达,成为了历史集体记忆的表达,因此中华文化成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载体。中华文化是中国认同的土壤,中华文化认同是中国认同的基础,中华文化是历史上各民族传统文化汇集而成的结晶。
因此,多民族文化交融与中国认同的逻辑关系是严密的,多民族文化交融、中华文化认同和中国认同是可以联系在一起进行论述的,甚至在某些语言场合可以视为一体。
凤羽文化正是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吐故纳新,根基是凤羽本主文化但融合了其他民族的文化,虽然深受儒家文化的浸润但是没有照搬教条,而是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儒学。凤羽地区的儒学文化较为发。
凤羽人宁愿读书也不愿意去干有悖于纲常伦理之事,这是因为明清时期凤羽的封建社会已经划入了“天下”秩序的范围内,因为儒家文化的共享性和强大的文化凝聚力,迁入凤羽的各族人民开始学习汉字,为了不成为“夷狄”而主动靠拢中原文化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12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