稍微说一下这段时间的课程安排:明天讲《孝经》,之后两天讲《大乘经庄严论》,周六讲《胜道宝鬘论》。下周一、二讲《维摩诘经》,周三、周四没有课,周五讲《大乘经庄严论》最后一堂课。《维摩诘经》下周讲完以后,接下来要到八月六号再开讲。可能其他的课程(以前未讲完的)零零散散地会安排,具体时间到时再通知。

我感觉大家听课的意乐还是很不错,《维摩诘经》的听众一直也很稳定。学院的人应该比较稳重,当然,可能也有些人从来都不听课,我的课不听不要紧,但如果其他法师的课也不听,只是无所事事地呆着,肯定有其他意图。希望各个区的管家了解一下,若有这种人,年底要进行统计。

如果遇到可疑之人,可以稍微询问一下。要是住在这里,却连一堂课都不听,那就有点说不过去了。现在这里的房子这么紧张,即使暂住也是不允许的。原来夏天的时候,会有在这里暂住一、两个月的情况,但现在是不容许的。这样的人,要么是做生意的,要么是从事不可告人的秘密工作的,除此之外,我想不出有其他原因。所以,大家有必要观察一下学院的常住人员。

《维摩诘经》再讲两节课之后,会暂停一段时间。为什么要提前交待一下呢?因为很多听众在夏天的时候可能另有安排。现在有些人特别喜欢到处“跑”,这样,大家就可以提前买机票、订宾馆,甚至寻找旅游景点。所以,明确地跟大家讲一下,还是有必要的。

《大乘经庄严论》还有三堂课,十三号是最后一堂课,到时我们作一个简单的会供。圆满了四年的闻法课程,真的很让人开心!如果你们以前一直没听过《大乘经庄严论》,现在想听最后两、三堂课,也可以参加。可能你们听很多堂课的因缘、福报、意乐等条件不具足,那么,如果有时间,听闻最后两、三堂课也可以。以后弥勒佛出世时,你们就可以说:“我在很多万年之前(众笑),虽然没有完整听闻《大乘经庄严论》,但也听过几堂课。”佛经中也经常有这样的公案:某人在某个时代,只是听了一堂课,结上了一点微不足道的法缘,后来却因此而得到了诸佛菩萨和善知识的提点,从而获得了解脱。

这次《大乘经庄严论》即将圆满,我非常欢喜!也感谢所有的发心人员。对于不太擅长理论学习的人来说,《大乘经庄严论》还是比较枯燥的。但我们大家一起发心之后,好多人都即将听闻圆满,故我对听众也很满意。

对《维摩诘经》的听众,我也较为满意。现在讲了十几堂课,以后要讲多少堂课,暂时还无法确定,但应该不会很多。我今天也问了一下“同步翻译”的听课情况,闻法人数始终非常稳定。总体来看,大家的闻法意乐还是很鼓舞人心的。

第二件事情,有些藏族年轻人,包括一些老师(他们只懂汉语、不懂藏语),也在现场或网络上听课,希望你们好好地学习经论,了解藏传佛教的教义。这么多不同民族、肤色的人都在学习,如果自己本身是藏族,却不懂藏传的文化和佛教,那确实相当可惜。所以,我特别希望藏族的老师和学生能多多学习。

有些学生刚刚毕业,还没有找到工作上班,就可以利用这段时间充实自己,听一些宗教和传统文化的课,我觉得很有必要。现在很多人只愿意学习能赚钱的技术和智慧,除此之外没有任何理想,这就是见识短浅的表现。

你们不仅可以听汉语课,如果懂藏语,还可以去听学院慈诚罗珠堪布的课。他最近开讲《大圆满前行引导文》,几天前刚开始,才讲了几堂课。他打算每年讲几个月,用一、两年的时间传讲完毕。我也劝喇荣这边发心部门的藏族人去听,并且请他们部门的负责人开许,到时候调整一下工作,好让他们圆满传承。很多部门后来都已经同意了,很感谢他们的配合态度。虽然我有权力强制执行,但如果你们能主动接受建议,我还是比较欣慰的。

希望大家能随学前辈大德们修行时的苦行精神,如理如法地圆满传承。

第三件事情,有些密法班的道友,会遇到一些同传承的上师,得到特殊的大圆满灌顶,这样闻思修行密法,是特别圆满的。但我并不是说其他传承的灌顶不如法,而是因为大家对自己的传承上师都比较熟悉,而且本传上师的有些传承和相关灌顶,也是法王如意宝直接传授下来的,其他传承上师的要求则可能会与我们不同。尤其城市里的有些学员,在修完加行后,每年都有一部分人进入密法班继续闻思修,但目前缺少具相善知识的圆满灌顶。只有得到真实的灌顶,才可以如理如法地修行密法。

到时,学院这边会就具体事宜进一步与大家沟通。我想,无论是开法会还是传授显宗的法,都要如理如法。人身确实难得,为了修行而行持一些苦行,是很有必要的。为了佛法,以前的高僧大德会去印度、藏地或其他地方求法,比如,当年阿底峡尊者去印度尼西亚求菩提心和密宗的法。对于这样的苦行,我们不一定有这种能力和堪忍心,但至少也应为了听受正法而付出努力。

对于各个发心部门,为了大家能够真正地听法、修行,有时也应把本部门的相关规定作一些调整,给大家提供方便。这也是各个部门以后要尽力配合的事情。

还有,喇荣这边的道友,待会儿下课以后,我还有其他事情要给大家交代一下。所以,念完《普贤行愿品》后,请大家稍微安住。就像我们这里经常说的:“接下来是我们‘遍地开花’的讲座,二十分钟以后我们共同回向,阿弥陀佛!”(众笑)

现在开始给大家念《维摩诘经》的藏文传承。藏文的传承非常重要,希望大家在听受时,不要认为“反正我也听不懂,还要花费几个小时,迟到一下也没关系”。其实,就世界范围来讲,藏文传承确实是非常稀有、难得的。西方国家的很多真正的修行人,包括一些教授和科学家们,都特别喜欢各位大德们的灌顶和传承。为了圆满某个法的传承和教授,他们竭尽全力,有时甚至要做三到四年的工作安排和调整。包括如今的汉地,也对传承和灌顶逐渐重视起来。其实,这样的珍重之心是很重要的,但也不能太偏堕,只是听传承,却对法义一点都不思维,这也不是合理的学习方法。

接下来给大家念传承。

(上师念传承)

这段的藏文版和汉文版有点不同。

(继续念传承)

现在讲的是《维摩诘经》的第三品“弟子品”。

维摩诘居士虽然身为在家居士,但他的境界却卓尔不凡,远远超出了佛教的声闻乘,以及大乘显宗的个别乘,甚至可以说与密宗或禅宗的境界无二无别。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应该能看得出来,有智慧的人也应该体会察觉得到。

我也希望听《维摩诘经》的所有人,不要听完一个小时的课后,就将法本束之高阁,而最好是在下课之后,再看一些讲义,不管是英语、汉语或是藏语的版本,都可以作为参考。如果有一些其他的讲义,包括僧肇大师、窥基大师的注释,以及唐译和吴支谦的译本,也应加以对照,这才是值得赞赏的学习态度。

学院这边的学习状态还是不错的。虽然现在学院和寺庙的事情确实很繁杂,从早上到下午都在开会,忙得连备课都很仓促,只能稍微浏览一下,但为了备好课,我还是很努力。备课过程中,除了翻阅藏文和汉文的版本,有不懂的地方,还要让他们查阅一些外语版本是怎么译的,多渠道解决某些疑问。

当天下课后,有的班级会及时辅导,第二天也要补充辅导,大家一起共同探讨,学得比较细致。这样学习的结果,会给每个人留下一个深刻的印象。这部经终有一天要讲完,那时候大家就会知道,《维摩诘经》说的是什么。甚至有些人通过学习如此有价值的经典,真的对大乘空性不二法门生起了不可退转的定解。我们很需要这样的学习态度,而不要流于表面形式。

如今处在信息发达的时代,每个人都很忙,而且越来越忙,忙到连吃饭、睡觉的时间都没有,甚至上厕所都很匆忙……有些人真的是这样自顾不暇。不管是东方还是西方,人们都忙得不可开交。能如此忙中偷闲,空出时间来认真学习,也是对自己负责任的态度。

我们也看到,大家对所传的法很重视。的确,能对自己所听闻的法高度重视,是非常重要的。仅仅听一堂课或看一本书而学到一点知识并不重要,最重要的是,要在每天的学习过程中,让自己的想法与年前的佛经论典中的甚深智慧相应。这是目前世界上无数有智慧的人都在共同探讨的一个课题。对于在座的人来说,有机缘听闻这样的佛法,是意义非凡、价值不可估量的。如果仅仅流于表面听闻,或简单地浏览一本书,并没有通过深入思考去体会甚深义理,那是没有意义的。

那天我也讲了,听闻的时候,态度非常重要。如果没有特殊情况,应当尽量圆满听闻这一、两个小时的课程。这样对你个人来说,既得到传承,又受到加持,同时也接受了佛法的甚深义理。因为佛法的精深奥义,即使有智慧的人难以轻易明白,而没有智慧的人,如果还内心散乱、行为放逸,那肯定无法理解个中甚深法义。

本来我今天准备了迦叶的故事和须菩提的故事,但可能讲不完,不知道会怎么样。我刚才念的传承,是迦叶的故事。

昨天的课已经讲了,释迦牟尼佛问他最得意的两个弟子,就是智慧第一的舍利弗和神通第一的目犍连,让他们去看望那个老居士,但老居士很厉害的……(听众供养上师一瓶鲜花)哦,你们又拿花了?(上师欣赏花,众笑)这个很香的,但我们不能耽著这种香味,不然等会儿维摩诘居士会告诫我们不要分别。(众笑)

下面接着昨天的讲,佛陀让智慧第一的舍利弗和神通第一的目犍连去看老居士,但他们都不肯去。究其原因,一个是讲经的时候,受到了维摩诘居士的批评,所以不敢去;另一个是在禅修的时候,也受到了维摩诘居士的训诫,还是不敢去。接下来,佛陀又分别让持戒或头陀第一的迦叶尊者,还有解空第一的须菩提去探病。

头陀第一的迦叶尊者,其实也是神通和智慧第一。从别解脱戒的角度来说,他的戒律非常清净。大迦叶尊者是十二头陀行的代表与典范,他一直坐在树下,夜不倒单……类似于这样的苦行一共有十二种,另外还有穿粪扫衣、吃十分粗陋的食物等等。

须菩提主要是解空第一。大乘的很多经典,包括《金刚经》等般若经典里,都有佛与须菩提的对话。他是大乘行者的代表,是很有成就的一位出家人,在空性方面造诣颇深。但他们俩也受到了维摩诘居士的训诫,也算是得到了维摩诘居士的窍诀。

现在有些人说:“上师给了我一个窍诀。”意思就是又挨了批评(众笑)。“您是不是又要给我讲窍诀?”我们的一些发心人员常说,“您不要生气啊,您若给我讲窍诀也可以,我一直等着的。”这里的“窍诀”,就是批评的意思。维摩诘居士给前面的两位尊者讲了“窍诀”,后面的也会给“窍诀”。

迦叶尊者和须菩提尊者有不同之处。迦叶尊者在行为上如理如法,就如现在南传佛教的出家人,在威仪上尤其知足少欲、清净苦行。须菩提是解空第一,从他和文殊菩萨,以及与佛的对话中,能知道他不是特别执著。须菩提经常到一些富贵人家去化缘,他的大多数施主都是大老板、富二代,还有大长者们。而大迦叶尊者却与之相反,为了悲悯穷困之人,与他们结上善缘,使之种下解脱的种子,他经常去一些贫穷的施主家化缘。

以前我们讲过,宁玛巴的见解,以龙猛菩萨的空性见为主,行为则以静命论师的别解脱戒为主。类似地,须菩提和大迦叶尊者,一个是大乘空性见方面的代表人物,一个是声闻乘清净行为方面的领军人物。

下面我们先讲大迦叶尊者。佛陀涅槃后,大迦叶尊者一直在鸡足山入定,到了弥勒佛出世的时候,弥勒佛面对着他的遗体,告诉所有首批眷属:“这是释迦牟尼佛时代的迦叶尊者,入灭尽定至今,所穿的仍是当时佛陀赐予的法衣,肉身至今未坏。现在他将出定,为大家转法轮。”后来,大迦叶尊者就开始转法轮。以前也讲过这个故事吧!

佛陀圆寂前交付法脉的七大传承者之一,就是迦叶尊者。佛陀即将圆寂时,把法脉传给迦叶尊者,迦叶尊者又传给阿难尊者,就这样一脉相承,一直传到今天。在《藏密佛教史》前面讲传承的时候,也是按照显宗的七大传承者之一的观点宣讲的。

佛告大迦叶:“汝行诣维摩诘问疾。”迦叶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诣彼问疾。所以者何?忆念我昔,于贫里而行乞。时维摩诘来谓我言:‘唯,大迦叶!有慈悲心而不能普舍豪富,从贫乞。’”

当时,佛陀问迦叶尊者:“我将来的传承者啊,你代表我去维摩诘居士那里问候一下病情,应该没有问题吧?”然而,迦叶尊者也同样诚惶诚恐地白佛言:“世尊啊,我也是一样啊,不敢到维摩诘居士那里去。我想起很早以前,有一次,我到贫穷的村里去乞食,这时维摩诘居士走过来,以尊敬的口吻对我说:“大迦叶,你好(上师笑,众笑)!Hi,迦叶啊(上师笑,众笑),你对贫穷的人具足慈悲心,但这种慈悲心并不能普遍于一切众生,内心仍有一些偏堕。”藏文当中也是这样的,因为他对贫穷者慈悲有加,却对富贵者躲躲闪闪。

现在有些修行比较好的人,也是这样对富贵者避而远之,可能认为会对自己的修行等各方面产生障碍吧!有些修行人,自己生活本已非常艰难了,一听说有富贵的人或领导要来,便退避三舍,这与迦叶尊者很相似。也许很多人会想:“这位上师非常好,不爱钱。”但从大乘行者的境界来说,这是一种取舍,慈悲心并没有遍及所有,是有偏堕性的。因为看不惯或舍弃富贵者,从来不去富贵人家,经常去贫穷人家乞讨,这不是很好。现在藏传、汉传以及南传佛教中也有很多这样的情况。

据说,律宗的有些寺院要求,穿着不能有一点光泽,衣服要在水中反复熬煮脱色,使衣料颜色变得晦涩暗淡。若穿着稍有光泽的僧衣,主持便会不悦地指责:“你怎么穿着像富贵人一样的衣服……”个别寺院主持也有这样的要求:所有人在穿着上都要朴素;饮食也要清淡,菜肴放很少的盐和调味品;说话也必须柔声细语……但心里境界是否与外相一致,有时也不好说(上师笑,众笑),身体、语言、心三者应该保持一致。维摩诘居士可能对这样的行人也不一定特别满意。

“‘迦叶!住平等法,应次行乞食;’”

维摩诘居士说:“你这样有失妥当,贫穷和富贵应该平等对待,住平等法,以次第行乞。迦叶,你不应该太执著,而应该安住在贫富、贵贱、好坏、明暗平等无别中,因为它们在本体中无别,都是一样的。因此,应该次第乞食,不管遇到富贵者还是贫穷者,应无分别地乞食。”

有的人修行比较好,凡事都不过于在意,尤其没有自私自利的心念,内心宽松无碍,任何情况都不会斤斤计较。有的人喜欢追求完美,但如果太过执著完美,反而有失偏颇,容易陷入不自在、不平等、不合理的极端。尽管这里的教诫对象是迦叶尊者,但其实也是希望后学者们在修学过程中不要执著外相。针对修行,这部经典有很多甚深窍诀。或许对于自己的行为,我们自认为如理如法,但即使从显宗高层次的要求衡量时,也是堕于执著之边了。

所以,维摩诘居士对迦叶尊者说,你应该不分贫富贵贱次第乞食。诸法平等,本来也包含了一切众生无有差别的意思。正如《菩萨善戒经》中所言:“于诸众生,其心平等。无有贵贱,尊卑之异。”意即所有众生的心完全是平等的,空性和光明无二无别,世人所看重的贫贱、高低、尊卑也毫无差异。

其实,世间的贫富也是可以转换的。今年一贫如洗,明年也许就家财万贯。俗话怎么说的,“三年河东,三年河西”,是吧?哦对,“三十年河东,四十年河西”,也许现在可以改成“三年”了(众笑)。因为古时候黄河大概几十年改道一次,河东的人家会变到河西来,贫富状况可能三十年有一次大变化。现在这种说法有些过时了,可能三天都不用就能改变,所以我刚才说的也没有错(众笑)。现在不要说三天,有些人一夜暴富,三个小时足矣。前段时间有人买彩票,一下子就盆满钵满,高兴得不得了:“啊!我怎么办啊,我升天了!”(众笑)当然,虽然只要三个小时就可以变成富人,但也可能只要三个小时又变成穷人,以前所有人都对你毕恭毕敬……所以,贫穷和富贵,是会相互转换的。我们不能认定,贫穷,就会一直贫穷,这也是一种执著。

大多数人喜欢看表面现象,尤其在中国。假如我们出家人整天穿得破破烂烂的,别人就会说“这是好和尚,修行一定很不错!”如果穿得稍微好一点,就会被人指指点点。但实际上,如果内心有证悟,外在怎么样都无所谓;如果内心没有证悟,即使穿得再破、再烂,内心的我执一点都未减损,也不一定是好修行人。

这一段讲了应该不分贫富,次第乞食。

“‘为不食故,应行乞食;’”

“不食”以及后面的“坏和合”、“不受”,在一些讲义里解释为涅槃。“不食”,是指获得涅槃境界时,不需要依靠食物来维持生活。为了获得涅槃的缘故,应该依靠食物来滋养色身,然后获得涅槃而不食。

维摩诘居士对迦叶尊者说:“你化缘乞食的时候,不要想着,为了滋养肉身,今天要吃得好一点。你应该为了获得涅槃,而依靠这个假合的身体修行。显现上在为生存乞食,实际上是为了获得不住涅槃的果位而乞食,应该这样作意。”维摩诘居士的教言是非常有意义的。

“‘为坏和合相故,应取揣食;’”

同样,为了毁坏和合相的缘故,应取揣食。此处的“和合”,即指五蕴假合的身体。我们把血肉、筋骨、皮肤、经络等等的组合执著为身体,修行就是为了破除我执,以此缘故而取“揣食”。

“揣食”又叫做“段食”,我们人类用餐,分成早、中、晚三段而食。其他众生与人类吃饭的方式不同,比如牛羊等旁生是有空就一直吃(众笑)。你们可能以前没有放过牛,我原来一直在思考这件事,我想:它们一整天都在吃,难道不会撑吗?我们最多吃三顿就可以了,有些道友吃饭很慢,有些则比较快,吃得快的人五、六分钟便吃完了。

此外,“揣食”也有解释为印度人那样用手抓着吃,像藏族人吃糌粑一样。还有一种解释是,为了获得涅槃而取用食物。

这也是维摩诘居士的一个教言。

“‘为不受故,应受彼食。’”

不是为了能取所取、能受所受,即不是为了从施主那里获取食物,而应以三轮体空的境界接受供养。此处讲到了人类基本的赖以生存的因缘,《礼记》中记载孔子曾说过:“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意为人类生存的基础便是饮食、男女以及生死。现在许多影视作品的选材,大都离不开这几件“大事”。除了讲一些吃喝,就是感情纠葛。生死大义很多人不敢提及,故这方面涉及较少。人类生活中所关心的,以这三件事为主。因此,当时维摩诘居士也从饮食方面对迦叶尊者进行了教诫,提醒他应当如何取受。

我们以后吃饭时,应当思维这是为了修行、利益众生而滋养自己的身体。一味效仿苦行者整天不吃不喝,是不可取的。当然,若自己真正有一些境界,则另当别论。应当如《中观四百论》中所讲的一样,虽然要像怨敌一样看待自己的身体,但是为了能够修行,也不得不保护、爱惜它,这个见解十分重要。不能偏堕某一方,既不能像苦行者那样整天折磨身体,也不能对身体太执著。要了知身体是五蕴的假合,应破除这个假象。

对于身体,我看得还是比较淡。如果是为了传法,能活长一点也是可以的,除此之外怎样都行。生病的时候虽然打针很疼,但并没有对它的执著。反正身体是个假象,就算死也无所谓。这也许是麦彭仁波切所讲的无愧者的行为吧?

不过,如果我们通过学习大乘佛法,透彻洞察到身体的本质,则对它怎么也耽著不起来。就像我有个品行很差的朋友,我想耽著他也没有办法,因为已经知道这个人的底细,身体也是如此,它里里外外的组成,能够维持的时间,我们都心中有数。所以,摄取饮食是为了坏和合相而接受,而不是为受而接受。

“‘以空聚想,入于聚落,’”

进入城市村落的时候,不要特别耽著。从它的本体或无常的角度观察,就是无常、空性、无我的。唐译版一方面讲到“以空聚想,入于聚落”,另一方面也讲到“为欲成熟男女大小,入诸城邑趣佛家想”,藏文也是这样翻译的。意思是说,我们所见所触的男女,也是无常和空性的本体。去到一些城市或者村落时,应该有一种空聚想,不要特别执著。

有些修行人在寂静山里修行了很长时间之后,去到一些小城市就非常欢喜。还有一些道友在这里开完法会,到马尔康或者炉霍洗个澡:“哇,原来我们的家乡那么舒服啊,哎呦,我在藏地某个地方好苦哦,以后再也不去了。”这就不但没有空聚想,反而将城市执著为美好。

我想,迦叶尊者去到城市时,肯定有空性的境界。有些道友在寂静山里长久修行后,境界确实不错。但有些又过于偏执,去到城市里谁都不想见,一直安住在自己的境界里老实念咒,让人看了觉得怪怪的(众笑)。虽然你内在有苦空无我的境界,但既然已经从山里来到城市,表面上还是要随顺一下。从山里出来之后,应该衣服洗干净一点,说话正常一点。你的心可以安住在第四禅定中,但显现上稍微随和一点,也是比较重要的。

今年咱们这边的道友们还可以,穿着都比较不错,可以说,今年是我唯一比较满意的一年(众笑)。当然这可能是因为讲考班坐在前面,大家都比较年轻,而且在大众面前讲考,多少都会重视一下仪表。如果迦叶尊者出现在众人面前,他应该也会这样入乡随俗的。

下面讲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识。

“‘所见色与盲等;’”

对待眼根所见到的色法,不要去执著“这是好看的”,“这是难看的”……就像盲人对色法不会有辨别、完全平等一样,对待色法要一视同仁。

“‘所闻声与响等;’”

对待耳根所听到的声音,要像对待空谷声一样。因为空谷声不会给人带来快乐、仇恨、愤怒等情绪感受,它只是一种现象或影像而已,所以不要在意自己听到的声音。

“‘所嗅香与风等;’”

这里的“香”不是妙香的意思,而是指所有气味。对待鼻根所嗅到的气味,好闻的也好,难闻的也罢,都要像风一样看待。风不会带走任何东西,而且很快就消失,不会一直存在。

其实这些内容,在大圆满的修法当中都有,在你的六根识面前显现所有好的不好的,全部让你体验品尝。

比如,以前法王如意宝给我们灌顶时,会在收音机里放一段十分悦耳的音乐,再放一个特别刺耳的声音,让我们观察:“我刚才听到的怎么样?”接着,让我们身上接触特别粗糙的毛布,再接触像天衣一般柔软的绸缎,然后进行观察。然后,闻一下玫瑰花的味道,再捡起一个垃圾,轮番交替而闻。(众笑)

我们认为这是非常好的一种观察方式,能让你观察到,真正的本体其实完全是平等的。

现在东西方的一些禅修,只是稍微有点接近大乘空性,就让许多人觉得很了不起——“哇!这个特别殊胜!有禅修啊?我们要去!”七天的活动,每个人要交好几万元,他们也舍得一掷千金。其实,这些窍诀在大乘佛法当中都有,而且不用交钱,免费传授,所以,根本没必要不惜重金去学习。不管是大乘佛法还是密法当中都有很多这样的教授,自己看书,然后稍微安住一下就可以。

总之,眼耳鼻舌身意获得的六境,全部是依靠分别念而来,最后得到的却是仇恨、痛苦、快乐、欢喜等五味杂陈的感受。

“‘所食味不分别;’”

对待舌根所品尝到的味道,不管是美味还是不好的味道,都不要用分别念去分别:“这是很好吃的”,这是很难吃的”……

有些禅修活动,会让大家品尝所有的味道,辣的、咸的、甜的东西,全都放在嘴里慢慢咀嚼品尝,再思维最后到底吃到了什么。本来,西方人是比较挑剔的,但如果一步步地、反反复复地进行几次、十几次禅修训练(上师询问:“我是不是讲得太快了?”),他们也许就能体会到:平时我们认为有好吃的、好看的、好听的、柔滑的东西,但其实都是依靠分别念而得到的判断。

当然,大圆满的直指心性不需要以其他途径、拐弯抹角地慢慢告诉你,而是会直接给你讲,学过密法的人应该知道。实际上,这也是殊途同归,虽然路径不同,但最终认识本性的时候基本上是相同的。

“‘受诸触如智证;’”

对待因身体接触而感受到的一切,也应以证悟空性的智慧所摄持。因为身体所接触的东西,不管是柔软的、粗糙的,还是轻的、重的,又或者是舒适的、不适的,所有这些在分别念前暂时这样存在,但实际上并非如此。例如那些纹身的人,他们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好像不管身上怎么被刺、割都不痛的样子,这与我们的观念还是密不可分,对吧?

这是“受”。

“‘知诸法如幻相,’”

心识所感知的诸法本体,完全是如梦、如幻、如阳焰……没有任何实相。意识所得到的所有法,在显现中也是“如幻如梦”。

“‘无自性无他性,’”

我们观察到,在胜义中诸法“无自性”,就是无有自性产生;“无他性”,就是无有他性产生;既无有自性也无有他性,也就肯定没有共生;同时,也肯定没有无因生。(上师念藏文偈颂)龙猛菩萨的《中观根本慧论》云:“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不无因,是故知无生。”这是第一品当中最重要的一个偈颂。

总之,一切诸法不是自生的、不是他生的、不是共生的,也不是无因生的,以此成立诸法是无生的。

“‘本自不然,今则无灭。’”

我们都应知道,若以中观的方式来观察,诸法其实了不可得,所以其自本体不存在燃(上师强调:就是火字旁那个“燃烧”的“燃”)。如果自生、他生、共生和无因生全都不成立,就不可能燃起来。“燃”是比喻像火一样。有些注释说,火因为有燃烧,故也会熄灭。诸法没有这四种生,所以不可能像火一样燃或产生。既然没有生,就不会有灭,因为灭是建立在生的前提下的。

《中观根本慧论》第十品“观燃可燃品”,专门讲述了对燃和可燃的观察,即对火与木柴的观察。名言中可以依靠火来燃烧木柴,但若以智慧来观察,燃和可燃(火和木柴),只是假立而已。同理,通过六根识与六境的观察,一切万法都应该是得不到的。

其实这与密法的许多法义相当类似。你们当中有些人可能是不愿意修加行的,也无法得到真实灌顶的,却仍然想修密法的、较为懒惰的“大成就者”(众笑),相信这部《维摩诘经》对你们还是正中下怀的。其实密法所讲的内容也就大抵如此,所以你们得不到密法也没关系了。如果没有信心,基本上仅此而已吧!

不过,在西方,常常不用灌顶,也不用修加行,有些上师、教授就会直接给大众传密法。但实事求是地讲,我觉得这样做并不如法!去年我在一个学校里也直言不讳——我们最好不要改革,这种改革的权力连传承上师们都没有!这些法都是来自于传承上师们的,我们的老师不可能缺乏这种智慧。所以,后来者如果要学习和弘扬佛法,最好如理如法,应随学智悲光尊者和全知无垢光尊者,他们是怎样修加行,怎样求得灌顶,怎样为弟子传法的?

总之,我们以后最好尊重密法的传承。值得一提的是,许多汉地佛教信徒就相当不错,他们现在一步一步踏踏实实地次第闻思修,除了有些人可能因为世间工作繁忙等各方面原因半途而废之外,大数人的确一直在坚持,这一点不得不承认。

藏地很多寺院里非常严格的上师们,对于传承的态度也是十分严谨的,这非常值得肯定。所谓的开放,并非无头无尾。所谓的自由,也不是随心所欲。如果真的可以为所欲为,那疯狂者就是最自由的,或者说,世间当中的一些轻诳者是最自由的,但实际上,他们的语言不一定会受到这个世界的尊重吧!

讲到什么……嗯,今天还是要讲这个啊……看来还可以。

“‘迦叶!若能不舍八邪,入八解脱,以邪相入正法;’”

维摩诘居士继续说:“迦叶尊者,若能不舍八邪,入八解脱,以邪相入正法,这是很好的。”八正道的反面就是八邪,包括邪见、邪思惟、邪语、邪业、邪命、邪方便、邪念、邪定等八种邪。此处讲以邪相来入正法,声闻乘认为应当舍弃这八种邪,入于八解脱或八正道(八解脱和八正道,这两者有时是一起的,有时是分开的),即一定要断除邪见后才能入正见,断除邪命后才能入正命等等,但按照大乘的特殊思想,正在入邪见的当下,就是正见。以“邪相”而入,这是非常独到的见解。

因为在本体上,邪见和正见毫无差别。《守护国界主陀罗尼经》中就讲到善和不善都是同等的:“世及出世法,此二亦平等,善及不善法,与涅槃平等。”世间法和出世间法,就像《中论》中所讲的一样,没有丝毫差别。从表面上看,十不善业和十善业不可能是同等的,但在究竟的涅槃中,世间法和出世间法,善和不善,则完全是同等的。

所以,大乘佛法的教义确实超胜于我们平时所讲的人天佛教的内容。作为佛教徒,应当懂得一些甚深道理,否则,如果总是宣讲浅显通俗的人天佛教,甚至讲一些现在世间人的平庸之语,也许我们就并未融入到佛教的智慧之中。

此处为何要这样讲呢?因为按照声闻乘的见解,对于八正道根本不会如此宣说,而是认为邪见就是邪见,不可能带着邪见当下成佛、当下成就。

“‘以一食施一切,供养诸佛,及众贤圣,然后可食。’”

秉持前面所讲的平等心去乞食,然后食用施主的食物,其实是布施了一切可怜的众生,同时也供养了十方三世诸佛以及一地到十地的贤圣菩萨,这才方能叫做真正的乞食、真正的食物。如果没有这种“平等心”……此处最为关键的一个词,就是平等心。

其实,在这一品中,维摩诘居士对迦叶尊者所讲的窍诀主要就是平等心,大家务必牢记!轮回和涅槃要平等,凡夫和圣人要平等,所有的清净和不清净也要平等,一切万法在本体上都是平等的,如同我们大圆满中所讲的“等性自解脱”。我们在前两年的密法课中,已经讲过《法性自解脱》、《心性自解脱》和《等性自解脱》。95年,法王如意宝在新加坡大众佛学会,也讲过《等性自解脱》。这里主要讲“平等心”,如果再讲得深入一点,就会讲到“等性自解脱”的道理。

“‘如是食者,非有烦恼,非离烦恼;’”

这样以平等心来乞食、食用食物,就“非有烦恼”——并非像小乘或世间人所认为的那样,本来有烦恼,再去断除烦恼;“非离烦恼”——也并非像声缘二乘所认为的要远离烦恼,即将贪嗔痴全部断除,才能获得最究竟的果位。因为这二者都是边——世间人认为烦恼存在,其实烦恼的本体了不可得;而小乘行者认为烦恼应该断除,从而耽著空边,这也是不合理的。

那大乘的究竟思想是什么呢?其实,在真正的本体上,既不是有烦恼,也不是没有烦恼,也不是这二者兼具,也不是这二者以外,胜义中远离一切戏论,世俗中是如梦如幻,这才是最究竟的见解。

“‘非入定意,非起定意;’”

不是入定意,也不是起定意。食用食物时,不是依靠入定的方式来食用,也不是以起定的方式来食用。一般世间人吃饭,全都是在起定的状态中;而声闻缘觉,则是安住在一种禅定的境界当中,但这两者都各执一边。

“‘非住世间,非住涅槃。’”

既不像世间人那样每天都住于世间,也不像声闻缘觉那样住于寂灭的涅槃当中,这两者都是不合理的。

“‘其有施者,无大福,无小福;’”

以这样的平等心摄持时,布施的施主也不会有大福和小福的区分。因为,如果受供养者完全通达平等性,则布施者或施主也不会因为他今天供养了大的东西而有大福报,供养了小的东西而有小福报。藏文版本中还有“无有中福,无有特福”,是这句话的一个延伸。

“‘不为益,不为损。’”

因为拥有平等心,所以不会有增益。益,指本来没有,却凭空增加,例如,本来我是不存在的,却认为我存在,这就是所谓的“益”,亦即“增益”。

损,即损减,指将本来有的东西认定为不存在。比如,本来一个人持有清净的戒律,却诽谤他没有清净的戒律,这就是损减。作为布施者,在受施者以平等见解摄持之后,所谓的大福、小福、中福、特福,还有增、损等等,都绝对不会存在了。

“‘是为正入佛道,不依声闻。’”

为了正入佛道,不会依靠声闻,藏文当中还提到缘觉。

“‘迦叶!若如是食,为不空食人之施也。’”

迦叶!如果你真正有了平等心,就不会空耗施主给你的食物。如果你没有什么见解,就算你持有清净的戒律,也不一定堪为应供。

施主的信财还是比较严厉的,汉地经常说:“信食难消。”信众供养的食物难以消化。当然,若你有一种平等空性见解,则无论享用多少信食也没关系。相反,如果你既没有见解,行为也不如法,就会如颂云:“施主一粒米,大如须弥山,今生不了道,披毛戴角还。”佛门中的食物也不简单,哪怕是一粒米,也像须弥山那么沉重。如果我们今生没有好好了道、修行,并如理懂得一些空性境界,可能来世要以动物的身体来偿还,这是相当可怕的!

所以,维摩诘居士就对迦叶说,如果你拥有平等无二的见解,就不会空耗施主的食物,这才是大乘真正的华严乞食。

“时我,世尊!闻说是语,得未曾有,即于一切菩萨,深起敬心。”

世尊,当我听到这番教诫时,感到十分稀有。从那时开始,我对一切菩萨生起了极为甚深的信心和恭敬心。

之前可能因为迦叶尊者是声闻乘,对密法还未生起信心。后来真正从见解上明白了,信心便油然而起。

迦叶尊者本来就已经很了不起了,但当他听闻了维摩诘居士宣讲的一堂不算深奥的课之后,就对这位生病的老居士产生了极大的信心。

“复作是念:‘斯有家名,辩才智慧乃能如是!’”

他当时这样想:“这个在家居士了不起啊,这个老头子……”嗡班匝儿萨埵吽!不能这么说(上师笑,众笑)!那天谁说的,是个“老病人”……“他的辩才智慧乃能如是!”有智慧的人听一堂课就会明白了!

迦叶尊者还是非常厉害,一听闻上面的话语就无比赞叹,换作我们,也许听了也会没什么感觉:“这个……怎么……他讲得一般吧!”有可能,会不会这样说(上师笑)?虽然是号称“苦行第一”的迦叶尊者,面对在家身份的维摩诘居士,也会认为这个人很了不起,智慧和辩才果真了得,完全被他的这堂训诫折服了。

这种情况也时有发生,听了不同人的授课之后,就会对讲者态度迥异。在听一些讲座时,如果有一个人讲得异常精彩,下来之后就会有很多人找他签名。我也有这种感觉,参加研讨会时,如果有的人讲得极其平淡乏味,下来之后就不想理他;如果有的人讲得精彩纷呈,心里则会暗暗佩服:“这个人真的很厉害!”以后对他的印象都相当不错。

“‘其谁闻此不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维摩诘居士的讲法那么殊胜,任何人听闻之后,都不会不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我从是来,不复劝人以声闻辟支佛行。”

从那时开始,我再也没有劝人修学声闻和缘觉乘,而是极力赞叹大乘佛法。《大宝积经》云:“声闻如星宿,菩萨如满月。愍念众生故,示现涅槃道。”《大宝积经》讲了很多大乘和小乘之间的差别,比如,声闻缘觉如夜空的群星无法遣除黑暗,而菩萨则如满月般能完全遣除黑暗。菩萨因为悲悯众生的缘故,经常示现涅槃道。“涅槃”不一定只是“圆寂”的意思,还有诸如证悟、成就、智慧等很多含义。菩萨为了利益众生,示现各种出世间的道。所以,尽管迦叶尊者自己本身是声闻乘的,但从此以后,他再也不弘扬小乘佛法,而是着重弘扬大乘佛法。

“是故不任诣彼问疾。”

因为以上种种缘故,迦叶尊者也不敢去维摩诘居士那里探病。

挺好的,这个法很有意思!我想,也许不少人学了《维摩诘经》之后,对大乘中观思想会有新的认识和觉悟吧!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12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