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善知识,大家好!我是神话居士,我们继续介绍《虚云老和尚自述年谱》中的故事,上集讲到了雄鸡皈化,时间来到光绪三十年,也就是甲辰年,虚云师父65岁了。
这年春天,归化寺的契敏和尚以及诸位护法,恳请虚云老和尚出关讲法,于是虚云来到归化寺讲解了《圆觉经》和《四十二章经》。因为老和尚深契佛理又结合自身的修持体验,所以讲得通俗易懂,受到四众弟子的欢迎。令渴法已久的昆明信众,饱餐法露,福德增益,当时请求皈依者,达到三千多人,轰动了昆明城。
虚云老和尚在传授三皈五戒时说:各位善男信女:人生在世,无论士农工商,欲求不虚生浪死,作一有为人物,首要立志高尚。盖志高则趋向上,人格自高;志卑则趋向下,人格自卑。且死后神识升沉,亦由斯而判。欲知后世果,今生作者是,吾人立志,可不慎欤!
旷观古往今来之人物,至高至上者无如佛者。佛为大觉王,圣中之圣。首倡平等无我之旨,以解救一切众生痛苦为务,万德周圆,九界尊仰。然则立志,舍学佛,其谁与归?况众生皆有佛性,本与佛同,立志学佛,终当成佛。倘若不负己灵,必以佛为趋向。故皈依佛为吾人第一当决定之志愿。
但今末法,佛已过去,传佛心者惟法,奉佛传法者惟僧,故并称三宝。立志学佛,故必奉法奉僧,此三皈依所由设。皈者一心向往,依者顷刻不离,向往不离则我心即佛心,凡身即圣身,更何善不兴,何恶不去?增善灭恶,自然灾消福至,人人当以三皈为本也!然三皈属立志,有志当有行,行以念佛为最简便,而以持戒为根基。若口念弥陀,身行恶行,或心中散乱者,亦属徒然。
故初步学佛,当受持五戒,进一步当受持菩萨戒。五戒者:戒杀、戒盗、戒邪淫、戒妄语、戒饮酒。其义即儒家之五常。仁以戒杀为始,义以戒盗为始,礼以戒邪淫为始,信以戒妄语为始,智以戒酒为始,根本既固,自可日进有功矣。
菩萨者,精进求佛道,慈悲救众生,谓之菩萨。行持以四弘誓愿为目标,事事以损己利人为趋向,虽粉骨碎身,不退不悔。若一念生二乘心,或作损人利己念者,即为破戒。菩萨戒首重戒心,受持者不可不慎也!等等。
这年秋天,梦佛上人又把虚云老和尚请到筇竹寺宣讲《楞严经》,并且在该寺刊印了《楞严经》和《寒山诗》,最后请老和尚传戒,法事完毕后,老和尚在西南边陲的名声越来越大了。当时有云南大理的提督李福兴和张松林二人,他们亲自率领官绅来到昆明,邀请虚云老和尚去大理的三塔崇圣寺,讲解《法华经》。因为这次讲经是官府组织的,又事先又作了宣传,所以到会听法的人很多。除了云南都各府县,还有从四川、西藏等地赶来的信众,大家都法喜充满,求授皈依者多达数千人。
讲经完毕,李福兴提督想挽留老和尚住在崇圣寺。虚云师父说道:“多谢李大人的美意,贫僧不愿意住在城市,其实我早有一个愿望,就是在鸡足山挂单,但是山上的子孙庙却一直不允许。今天,在座的诸位护法如果能为贫僧在山上找一片土地,那是再好不过了。我想建立一个十方丛林,开单接待四方信众,以重振迦叶尊者的道场,挽救滇中之僧规,此乃老纳一大心愿!”
李提督等人看到虚老的心意如此坚决恳切,当场就答应了他的请求,并且命令宾川知县,立刻着手办理此事。宾川知县领命后,就去鸡足山的大觉禅寺找道成长老商量,他们二人一同到山中考察,最后寻觅到一处无人居住的破寺庙,名字叫做钵盂庵,也就是后来的祝圣寺。与其说是寺庙,不如说是破庙,因为里面只有几间快要倾倒的危房。在宾川知县和道成长老等人的多方努力下,山上子孙庙的人才勉强同意,把这个破庙给虚云老和尚居住。
老和尚在戒尘法师的陪同下,以及大理府宾川县各位官绅信众的支持下,开始重修钵盂庵。这里的房屋破败不堪,再加上子孙庙派人暗中放火捣乱等等,虽然遇到了各种艰难,老和尚却一直坚持下来。他并非完全借助官府的力量,而是要亲自接触山上的人,以身作则地去感化他们,逐步打消了他们的疑虑。一改以往鸡足山子孙庙的和尚,不接待挂单僧人,喝酒吃肉,不守戒律等等陋习,重新建立起僧团制度,吸引了四方信众,中兴了迦叶尊者的道场。
根据虚老的徒孙惟升法师文章中的记载,当时鸡足山上各寺所住人员,很多都是阿吒力宗的弟子。惟升法师是佛源老和尚的弟子,他后来担任鸡足山虚云寺的方丈,上下这二张照片中,一张是佛源老和尚侍奉虚云师父,一张是他接引惟升法师。
这个阿吒力宗是公元8世纪以后,在云南大理逐渐形成的一个地方宗派。阿吒力师的传承有法源和血源两种。法源传承就是拜师出家为僧,血源传承就是祖祖辈辈世代相传,遵守简单的戒律,他们都可以吃肉喝酒、娶妻生子。平时也穿俗家衣服,只有做法事的时候才穿袈裟,所以看起来与常人无异,当时在鸡足山盛行的阿吒力师多为血源传承一派。
鸡足山本来是禅宗初祖迦叶尊者的道场,历代高僧辈出,比如明朝的儒全禅师、本安禅师、苍雪禅师等等,清朝的大错和尚、担当和尚等等。为什么到了清朝后期,变为阿吒力的道场呢?这是因为在康乾年间国强民富,寺院的收人不断增多,加上历代祖师留下的丰富寺产,山上各寺所购置的田产越来越多,遍及宾川县、鹤庆县、洱源县等地。仅宾川一县就有和尚庄、福田庄、大觉庄、三宝庄、功德庄、洪福庄、大慧庄、莲花庄等等24个村庄,全是租种鸡足山寺院田地的佃户农庄。
收入提高本来是一件好事,可以更好地弘法利生,但由于鸡足山处于少数民族聚集区,路远难行语言难通等因素,外面的僧人能到此山朝礼的很少。也因为山上的人排外思想严重,鸡足山的僧众逐渐失去了良好修行,他们贪图享受荒废了戒定慧三学。甚至买通污吏贪官,与匪盗黑帮串通一气,生活腐化堕落。
鸡足山作为迦叶尊者的道场,绝不能让它一直衰败下去,只有正本清源才能振兴禅宗。虚云老和尚首先去拜访了大觉禅寺方丈道成长老,大觉禅寺就是今天的虚云禅寺,位于鸡足山的半山腰,溪水潺潺,环境清雅。道成长老热情招待了虚云老和尚,二人彻夜长谈,关于出家人的职责,应该持守的清规戒律,学经坐禅等等。道成长老十分敬重虚云师父的威望和才学,就决定全力支持他。
随后,戒尘法师也来到大觉禅寺讲经说法,大家都僧装整齐,每天上殿诵经参禅,大众和合,过着如法如律的丛林生活。鸡足山上其他寺庙的人,从来没有见过这种场面,出于好奇心经常有人前来参观。虚云老和尚总是不厌其烦耐心地教导他们,关于出家人应该有的仪轨,山上的人逐步消除了顾虑,纷纷加入进来。
老和尚的弘法变得越来越顺心,精神越来越愉快,在讲经传禅之余,虚云师父还曾经赋诗一首《大觉禅寺午间小憩》,如下:“薰风拂拂过山家,为入松阴路转斜,临水不闻鱼戏藻,到门犹见鸟衔花。定心有觉推支遁,法眼无偏羡永嘉,小坐竹亭尘顿息,何劳饮我赵州茶。”后来,虚云老和尚还在鸡足山成立了滇西佛学堂,社会各界人士来了很多,人山人海,鸡足山的气象变得焕然一新。当然资金都是来自出外募化,后面会有下南洋等故事。
在重修钵盂庵的时候,还有这么一个小故事,在寺庙山门外的右侧有一块巨石,按照风水来说: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宁可青龙高,不让白虎出头,因为寓意不吉祥。
虚云老和尚测量了一下这块石头,高九尺四寸,宽七尺六寸,石头的顶部是平的,重量很大。他就准备把巨石移到左方的青龙位,然后再在右边开挖放生池。于是就命人找来了几十名名工人,用力干了三天,巨石却仍然无动移动,工人们都有些灰心丧气,准备离开。虚云师父这时候想到,他发愿修钵盂庵的某天晚上,曾经在打坐禅定中见到了迦叶尊者,手捧佛的袈裟给他看。尊者说:“此金缕僧伽梨衣,乃佛传付于吾,今日,汝发大愿中兴此道场,弘法利生,甚善!特来与汝一看。汝既为正法而来,一切善举尽可成就!”尊者说完以后,虚云起身叩头,他就出定了。
这是迦叶尊者对虚云的最大加持和鼓励,虚云师父想到这里,让众人先别走。只见他坐在那块巨石上,开始跏趺坐,并且嘴里念诵起咒语,向伽蓝菩萨进行祷告。念诵完毕,老和尚亲自动手,率领十几名僧人和工人一起干活。这次不同以往,在虚云师父的统一步调指挥下,那块巨石竟然被慢慢撬动了。大家齐心合力,一点一点地移到了左边,最后在二十八丈远的地方安放。人们纷纷欢呼,当时这件事情引起了轰动,很多人都来鸡足山一看究竟,他们赞叹佛力不可思议。后来有好事者题写了“云移石”三个字,士大夫题咏的也很多,古人都喜欢以诗言志,虚云师父自己也写了一首诗,来纪念此事。如下:
“嵯峨怪石挺奇踪,苔藓犹存太古封。天未补完留待我,云看变化欲从龙。移山敢笑愚公拙,听法疑曾虎阜逢。自此八风吹不动,凌霄长伴两三松。”我们今天就聊到这里,感谢您的收看!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23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