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宾钟楼,俗称“钟鼓楼”,位于宜宾城区中山街中山广场的。由民国时期宜宾规模最大的民族工商业企业宝元通公司捐资修建,于民国二十七年八月(年8月)建成。钟楼高29.8米,结构严密、风格别致,是独具宜宾地方特色兼具西式风格的建筑物。曾有“云南鸡足山,离天三尺三;宜宾钟鼓楼,半截天里头”的民谣。钟楼的修建不仅结束了宜宾从清代以来的击鼓报时方法,更以其简洁、雄壮的造型成为宜宾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钟楼坐北朝南,砖石结构,平面呈方形,底层为条石垒砌,其上均用青砖,通高29.8米。底座边长10.4米,高0.9米;第一层边长5.8米,高6.5米,条石砌墙,南面设门;第二层至五层边长4.7米,层高4米,砖体墙身,南北开窗各四,外置护墙砖柱,南北各三、东西各四,形成竖线装饰。其内部装修为木梯道,共计11层。

民国二十六年(年)六月正式动工,民国二十七年(年)8月钟楼竣工,历时1年零两个月。根据资料记载,钟鼓楼总投资为法币六万元,共用泥木石工一万余个,使用水泥二百吨,碎石一百吨,石料二千四百余丈,条砖十五万块,木料价值八千余元法币,工程设计及监修人员为狄宫午,承建人有泥工梁佐臣,木工杨云松,石工李德三。

上世纪90年代有关部门对钟楼进行过维修,同时增加了亮化工程。在钟楼大门左下方有一块镌刻有钟楼简介的嵌入石碑,最下方是年3月宜宾市颁发的优秀历史建筑铭牌。

钟楼门前右下方是关于中山公园简介的石碑,楼前的中山广场已成为群众文化文艺演出和开展休闲娱乐活动的乐土。

钟鼓楼内部建筑结构与声学原理的统一,钟声通过木梯道形成的“天井”而形成共鸣,产生巨大的振波,向宜宾城四方传递,浑厚的钟声可远达十余里。

钟楼是按照当时国际标准钟楼模式,也就是欧洲建筑风格来设计的,为砖石结构,大量使用石条和砖木结构。

整个钟楼的设计风格很简洁、大气,正反两面由窗户和三根砖柱组成,左右两侧无窗由四根砖柱组成,很好的体现了欧式线条的艺术感。

钟楼作为全砖石结构的大型单体建筑,历经80载依然是宜宾的一座标志性建筑,具有较高的历史和建筑价值。钟楼至今依旧能用最洪亮的钟声,告诉这里每一个过往的人关于时光的记忆。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262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