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作为中国三大教派之中的佼佼者,其实并不是中国的本土文化。

根据记载,最早是在东汉时期,西域佛教国大月氏来拜访天朝时,将佛教文化带来了中原。这是中国第一次接触到佛教传统思想文化。

但是没有事情的发展能永远一帆风顺,佛教来到中国也是如此。

在传统佛教思想文化与本土文化融合发展时,它也曾经差点被别的文化取而代之,断了佛教传统思想文化的传承。

今天我们还能看到完整的佛教传承,这就要得益于一个高僧:虚云法师。

而他去世前,曾留下一个“戒”字,到现在也没人能看破这其中的含义。

01虚云大师传奇身世

在我国近代,有一位出生于清朝道光年间的高僧,活了岁才去世。他就是当今佛教四大高僧之一的虚云法师。

虚云法师有着“中国第一高僧”之称,以岁的高龄让人称奇的同时,他的佛学底蕴十分深厚,曾经凭借一己之力推动了中国传统佛教思想文化的发展。

大师的本名其实并不是虚云,虚云只是他在五十多岁时,历经世间种种因果,顿悟之后,自己给自己起的一个法号。

皈依佛门后,佛教弟子一般都会举行出家仪式,在仪式上,主持和尚就会给这些新弟子赐下法名。

自此以后,他们的俗家名字就会被抛弃,在外使用法名,这个举动在佛教象征着抛弃尘世的自己,完成全新的转变,割舍红尘中的一切过去。

而他本名萧演彻,字德清,出生于道光年间的福建省。

没有虚云之前,萧父曾经是福建的一个小官员,他当时的遗憾就是年近半百还没有一个孩子,因此虚云大师出生后,作为家里唯一的孩子,备受宠爱。

而虚云的出生颇具传奇色彩。

根据史书记载,因为年仅近半百还没有子嗣,萧父萧母心里十分着急。虚云母亲颜氏是佛教的忠实信徒,就和萧父一起去到了城外的观音庙求子。

来到观音寺,看见寺庙满目苍夷,破败不堪,建筑横梁都已经年久失修,于是他的父母就在此立下誓言,如果能得个孩子,就将寺庙重新翻修。

等到虚云大师的父母回家不久,就梦见一个有着长胡须、穿着青色衣袍的老头,老头顶上有着观音,脚下骑着白虎朝他们奔来。

两个人被吓醒,相互说了这个离奇的梦,之后不久,就传来虚云母亲有了身孕的消息,当然这些都是传言,没有经过确切的论证。

听过哪吒传奇的,都知道哪吒的母亲怀了他整整三年,最后生下了一个肉球,差点没把李靖吓个半死。

虽然没有让母亲饱受怀孕三年的折磨,但是虚云大生落地的时候,也跟哪吒一样是个肉球。

他的母亲也因此被吓身亡,家里都认为这是个怪胎,是不祥的预兆;准备将这个肉球拿出去丢弃;幸好此时,遇到一个过路的卖药老人。

老人取了把刀,轻快又灵巧的就将肉团子一刀给剖开,从里面取出了一个胖嘟嘟的小男孩,从此开始了虚云大师传奇的一生。

因为他的出生从怀孕都相当的具有神话色彩,周围人都说这个孩子是天上降下来的神仙,不然怎么可能在将要被遗弃时候,碰巧出现了一个老头来救了他,那个老头,也必然是天上的菩萨所化。

因为母亲早亡,虚云大师是由父亲的小妾王氏抚养长大的。

他的一生,传奇而又唏嘘,就像他诗句里面对自己的描述一样:一生见证过五个皇上、四个朝代的迭代更替,沧桑几度,受尽了各种磨难。

虽然出生就失去母亲,但是虚云大师的骨子里也继承了母亲的佛教信仰。从小,他就表现出了对于佛教各种教法经义的喜爱,出家的念头也日渐加深。

看着儿子一门心思想要去出家,这可急坏了虚云法师的父亲,年近半百才得了这么一个孩子,他要是出了家,自己家可就真后继无人了。

于是,萧父匆忙之下给虚云大师娶了两房貌美的太太。本以为娶了妻子后,虚云大师会收收心,将心思转到家庭上面来。

然而出乎众人意料,虽然跟两位太太同居两年,但是虚云大师自己却守身如玉,晚上妻子睡在床上,他就在地上打坐,从不跨越雷池一步。

清咸丰八年,虚云大师十九岁,瞒着家人开始离家远行,一路到了福州鼓山涌泉寺,礼常开老和尚为师父正式出家,因此其僧腊是一百零一年,第二年由鼓山妙莲和尚为他受戒具,所以他的戒腊是一百年。

时光荏苒,不知不觉虚云大师离家已经二十多年。此时的他依然是个小和尚,觉得自己在这里二十多年还没有成就道心,自觉愧疚之下,于是决定去五台山修佛,想要在此为父母积福报。

他从普陀法华庵起身,途径苏州、常州等地,同行的其他人都已经中途退走,只有他独自选择孤身前行,去礼拜香牛头融祖塔。

在这段期间,也发生了一件令他难忘的事。

在他途中渡黄河,路过光武陵时候,因为天色较晚,不能前行,虚云法师转头看去,四下一点人烟气息也没有,只有路边有着一个小摊贩摆的小茅棚,他上前查看,发现里面没有人居住,就在此停下了脚步,打算借宿一晚。

当天深夜,天空突降大雪,伴随而来的是一阵阵刺骨的寒气。虚云大师不得安睡,在茅棚内打坐整晚。等到第二天早上,他转眼一看,满目都是白茫茫的景色。

虚云大师目测大雪的厚度已经能够淹没脚脖子,抬头望去,前行的道路也掩埋在这忙忙的白雪之中。

满眼的白让他不知道前行的方向在哪里,索性就打算多留一会,等到雪化之后,能辨清楚前行的路再接着出发。

简易的茅棚没有任何的装饰和遮挡,但是虚云大师对这一切都欣然接受,他没有抱怨此时条件的艰苦,每日只是打坐念佛。

如果饿的实在不行,就停下来休息一会,等到饥饿感过去,又重新起来念佛。

外面的雪越来越大,空气也愈发寒冷,肚子更是饿的直抽搐,但是这些都没有阻止虚云大师念佛。

可是虚云大师的意志虽坚定,但风餐露宿,一路赶路的身体本就没有得到很好的修养,现在还伴随着风雪交加,寒风入骨,导致他身体越发虚弱。

等到第三天的时候,虚云大师就已经陷入了昏迷情形。他意识略微清醒时,大雪和寒风都已经停止了。

可是他的身体却开始病的很严重,明明周围都是白茫茫的大雪,但是他却觉得自己的身体十分暖和。

虚云大师尝试着让自己坐起来,奈何有心无力,虚弱的身体让他甚至连话都说不出来。

幸运的是,就在虚云大师奄奄一息时,这个小茅棚来了一个乞丐。

乞丐一进到茅棚,就发现里面有一个和尚躺在地上,整个人面色潮红,但是身体十分僵硬,上去试了试,已经出气多进气少。

乞丐知道这人大概率是被冻伤了,连忙收集了一些茅棚的茅草,点火给虚云大师熬了一碗小米粥。

暖暖的小米粥下肚,加之屋子里升起的火也给这片小天地带来了不少的温暖,虚云法师总算是缓了过来,没有冻死在这场大雪里面。

一番交谈过后,面前之人跟虚云大师说他名叫文吉,来自五台山,路径此地偶遇大师。

看虚云法师刚恢复一点又想继续赶路,文吉就劝说他外面还是天寒地冻的,不适合赶路,拜香就不要去了。

但是虚云法师十分坚持,他说自己早就立下誓愿,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需要花费的时间长短,他都一定要去拜。

等到了五台山,一位老和尚听说了此事,私下说,所谓的文吉其实就是文殊菩萨。

在他濒临死亡,奄奄一息之际,菩萨化身乞丐来拯救了他,既是来试探他的向佛之心,也是来帮他渡过这一劫。

02虚云法师的成就

那么,被称为“中国第一高僧”的虚云法师到底做了些什么,能让大家如此的顶礼膜拜?

作为中国禅宗巨匠,虚云法师最重要的贡献就是收住了中国佛教传统文化思想。

在佛教发展走入困境,遭遇其他新奇的佛教文化强烈冲击时,是虚云法师坚守本心,守着中国传统佛教文化并将之传承发扬了下去。

他广收徒弟,他的弟子以及再传弟子们在现在也十分具有影响力。可以说现在的年轻僧人大多都是虚云法师这一脉的,因此他在佛教之中的地位不言而喻。

与此同时,他也没有故步自封,继承传统佛教思想文化的同时,也顺应时代的发展潮流,吸取他人所长,不断与之融合。

除了坚守传统佛教思想文化并发扬光大,虚云法师做的另一个重大贡献就是将国内的各大寺庙重新修建。在他在世时,修复了包括昆明云栖寺等的大大小小的寺庙八十多座。

光绪十三年,虚云法师游历到云南,发现仅仅只有几座寺庙,并且寺庙的殿堂破旧荒败,里面的僧人也不像僧人,甚至连修行都不知道是什么。

痛心疾首的虚云法师,开始前往各地化缘求募,利用求募来的钱一点点重新修复了钵盂庵迎祥寺。

后来,朝廷又将迎祥寺加封为护国寺,使之扬名天下,虚云法师也被赐为“佛慈洪法大师”,深受当时佛教弟子们的敬仰。

之后十余年的时间,他又通过艰辛的努力,终于重兴了鸡足山道场,逐渐修复和修建了云栖寺、松隐寺等寺庙。

年,受到方声涛的邀请,虚云大师受到方声涛的邀请,成为了鼓山主持。鼓山是虚云法师当初剃度出家的地方。

为了缅怀,他重新发扬宗庙之风,恢复祖庭,总共在此道场新建了殿堂二百余间,雕塑大大小小的佛像近七百尊,使得禅宗法脉得以继续传承。

03临终留字

抗日战争期间,佛家被世人指责盛世出来赚香火,乱世山中躲祸灾,佛门弟子被认为是贪生怕死之徒,佛教地位岌岌可危。

但是佛门一向宣扬的就是出家人不杀生,弟子们参战就是坏了佛门的清规。一筹莫展时,虚云法师站了出来。

他说此杀生非彼杀生,国家危难之际,他们杀生是为了救生,佛门慈悲,假如他们对于百姓的苦难视若无睹,这才是坏了佛门戒律。

随后他积极宣扬号召佛教弟子跟随民众投身抗日,与此同时,也牵头各个寺庙出人成立医疗队,在抗日前线积极救助伤员。

在他的带领下,各个寺庙很快行动起来,组建了后勤,运输,救助等各种队伍,为国家的抗日尽自己的微薄之力。

虚云法师的这些行为举止,让百姓们深受感动并十分尊敬他,将他与弘一法师等称为四大高僧。

他的这一生为了佛教的振兴殚精竭虑,时刻自省,也总是能在佛教传统文化遭遇危机时候挺身而出,做出正确的抉择,就连蒋介石等都是他的信徒。

年,虚云法师圆寂在云居山茅棚,活了岁。在他临终前,弟子们都围绕在他身边听训,而他只留给众弟子一个“戒”字。

字虽然简单,但是到了现在也没人能真正领悟到虚云法师留下这个字到底是何用意。

是想要求弟子们时刻谨记佛门的清规戒律,还是想要告诉弟子们要学会每天反省自身,将不好的行为引以为戒?对此,我们不得而知。

但是我们可以从虚云法师身上学到他这种坚韧不拔,不忘初心的精神,将之贯彻在做事做人之中。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73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