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唐朝时期,云南古城大理,是大唐一个地方政权南诏国的都城。到了宋朝时期,整个南诏国被大理国所取代。相传,当时都城大理基方七里,为屋间,佛尊,3阁、7楼、9殿、百厦之规模。所以,古城大理被誉为“佛都”之名。
崇圣寺,作为一所皇家寺院和佛教信仰中心,创建于唐朝开元年间。另外,中国大多数的佛家寺庙,当我们进入寺庙山门所见到的第一尊神象,基本上都是弥勒菩萨像。可是,在大理崇圣寺,这里却供奉着一个身材高大、怒目圆睁的大黑天神。
相传,当年大黑天神曾经奉天庭玉帝之命,带着瘟药下凡,准备去毁掉大理洱海。但是,他最终动了恻隐之心,决定牺牲自己拯救下方众生生命,于是,便把瘟药全喝到自己肚子里,结果黑天神立刻全身变黑,毒发身亡。所以,洱海周边白族人民,从此把他尊为大黑天神。
黑天神,在佛教史上的地位,虽不显赫,但其在大理却非常兴盛,洱海流域的民众通常供大黑天神为本主。在洱海周边座本主庙里,奉养大黑天神的就多达座。因此大黑天神,在佛教密宗阿叱力教流行一时的洱海流域以及其它白族聚居地,受到广泛的崇拜。
在古印度有一段时期,曾经风行一时的一个宗派,叫“阿叱力”。当时,阿叱力教在很短的时间内,就风靡多个东亚地区。阿叱力,其实是从印度佛教体系当中,衍生出来的一支佛教门派。由于,当时大理国与印度距离比较近,两地之间的经贸、宗教、文化等领域,往来比较频繁。
因此,阿叱力教也随之流入云南大理等西南地区。因此,阿叱力教其实更早于佛教来到云南大理地区。此后,阿叱力教信仰与大理白族的本主祖先信仰,紧密地融合了在一起。所以,阿叱力教在整个云南范围,被广为传播。不过,这也为后来的佛教的传播打下了基础。
不过。因为南诏国至大理国的诸皇帝,在信奉、传播和推广阿叱力教的过程中,起到关键的作用。他们礼佛、供佛的事迹,就被描绘在阿叱力教的图谱之上,并广为流传。云南独有的这一种阿叱力教,本身脱胎自佛教文化,更准确地讲,是来自印度。
“阿叱力”这个词,来自梵文的Acchaya。他原本的意思为老师。类似于我们中国佛教中所讲的“阿阇黎”这个词。当然,“阿阇黎”,在汉语中指的也是老师。比如说:有一些出家人,他们特别有学识,有很深的解行能力。这时,他们会被授予阿阇黎的职位,意思就是你有资格当一名老师了。
如今,在南传佛教的国度里,比如说:泰国的一些大德高僧,会被人尊称为阿姜。因为阿姜这个词,其实也是来自梵文Acchaya。在今天不同的传承里,都会出现Acchaya的这个词的不同翻译。同理,阿叱力教这个词,其实也是来自于这样一个传承。
只不过,阿叱力教,是混合了多个民间信仰的密宗传承。它与白族本主信仰相融以后,它的整个教派形式发生了一个巨大的根本改变,它完全脱离了传统佛教僧团必须要遵守的一些清规戒律。所以,阿叱力教的教徒就不需要遵守佛教的一些清律。
比如说:他可以在家修行、可以娶妻、生子,又可以喝酒、吃肉等等,甚至可以把阿叱力的位置,传给下一代。他们平常也工作生活,当老百姓有需要的时候,他们就披上法衣,进入法师的角色,来为一些需要解决困惑的信众,施法、施咒等等。
相传当年,中国大德高僧虚云大师,曾到鸡足山看到整个云南佛教,竟被一个佛教分支阿叱力教所取代,大师感到非常失望。他认为阿叱力教的教义,严重背离了佛教教义的根本初衷,对一些清规戒律视而不见,简直就是一群乌合之众,把佛教搞得乱七八糟。
正因如此,阿叱力教派中有佛、有法,但没有僧,也就是没有出家人。这不仅令小编想到日本佛教的现状,因为日本的出家人,也是一样可以过普通人的在家生活。另外,我们再看南诏王朝中,一些皇帝中途退位成为法皇,这在日本史上也同样有这种现象。
阿叱力教作为一种宗教流派,虽然已成历史。但作为宗教信仰的一种方式,其仍然存在于白族人的生活里面,并且是与其它宗教相融一体,被白族世世代代流传下来。白族对本主的崇拜,就是全族信仰。另外,白族各寨村都建有本主庙,而本主就是本境福主的意思。
在白族人的思想里,认定本主对社会的作用,就是社村的一个保护神,是掌控本地区民众的生死、祸福之神。其实,这种形式的白族本主庙,就相当于我们汉族的宗祠庙,就像汉族中的婚丧、嫁娶,都会到宗祠庙里来祭拜一番,白族也同样如此。
本主信仰与白族社会的历史、政治、风俗传统等相互交错,并深深地烙印在白族人的思想意识里面,形成一种独树一帜,多姿多彩的本主文化。本主庙,是白族地区祖先崇拜的一个道场。另外,在本主庙的基础上,也吸收了印度的阿叱力佛教。
一般认为,本主信仰源于原始社会社神的崇拜和农耕祭祀。本主信仰,在南诏年代就曾经形成。接下来,又经历数百年的兴衰发展,供奉的本主数量,也在不断地增加。使整个白族与汉族结合地区的文化内容,越发丰富多彩,这才形成如今的本土崇拜格局。
事实上,我们会发现世界各大宗教在流传的过程中,都会出现一些让许多正信教徒觉得背离传统的东西,但这也许恰恰就是宗教的一个本质,因为宗教总是为人类消除一些困惑而存在。而每一个地方的人,都有不同的困惑,包括种类、层次都有所不同。
所以,同一个宗教遇到了不同的世界,因应不同的人群,也就会产生相应的变化。而这一点,在佛教里面是特别的明显。比如说:跟基督教或伊斯兰教相比,佛教在发展的历程中,常常会出现一些所谓的背离传统,这是因为佛教本身就有这样的思想理论。
再比如:佛教本身始终讲究教法的方便之门,必要时可做一些相应的转化,也就是说:同样的佛法,因应不同的地域,因应不同人的根气或者因应不同时期的需要,佛教文化就可以有不同的演变。
但是,小编也一直困惑的问题,就是这种的演变或这样的方便,它的尺度该有多大呢?大到什么样的程度,我们可以说,这已经不是佛教了。或者小到什么样的程度?我们可以说,这还在佛教的范围呢?因此,小编认为这才是我们面临的一个真正的难题。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23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