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约天地间,凡物之美者,皆得天地之灵气,受日月之孕育,而能成为至善之物。拳术之道亦莫不然。

我于一九九零年修道。一九九一年至一九九三年于鸡足山修道参禅,在鸡足山结深缘。一九八四年七月初中升学高中考后,我们同学间邀约了一共十一人,自备炊具粮食蔬菜,于夜晚从宾川县城徒步出发,天明时到达鸡足山脚下,此行在山中连住五日。登金顶寺当天有大雾,于铜佛殿之上俗称鸡脖子的地方,往下一看,只见铺天盖地尽是云海,只有金顶寺这一片山崖巍然在云海之上,到了金顶寺楞严塔前,只见五色彩云化成的彩带如龙之盘塔,聚而不散缭绕着塔冉冉升天,这是我此生第一次见到的最神奇的佛光,也因此让我与鸡足山结下不解之缘,同时,我又是本土本乡居住于离鸡足山很近的宾川县城。尽管我入了道门,但年年都上鸡足山住一段时日,以了禅修之缘。我走老庄体系,修钟吕丹道,追随张三丰的内功丹道。同时兼炼站桩、走掌八卦掌。

我见过老辈人身上的修行状态。一九八四年第一次上鸡足山,在祝圣寺住了一个星期,我看到当时鸡足山的老方丈宽仁老和尚。眉毛胡子雪白,佛门里修行出一种宝相圆满之像,血气丰盈,既不显胖也不显瘦,举重若轻。他的禅杖是很重的,他拿起来就像拿一根筷子,轻若无物,习以为常。

倒撵猴

一门技艺,人们自发地学习也好,向往也好,都是契机促成。

我小时候绝不能预想到将来会走上习武之路,高中毕业之后都没想到过。很多东西都是突发性地触发。即使走上了修炼之路,出于对生命的探寻,对于道的信仰和修持,进入山林,亲近自然,体道法自然之妙而地去修行,也没有说是要打算学拳。

那时遇到了一个云游来的老和尚。他从昆明坐夜班车下来到宾川县城。宾川是我的家乡,佛教圣地鸡足山坐落于此。那时候朝鸡足山,春节期间人才会多一点,平常去的人很少。上鸡足山的车每天只有一班,交通不便。那天我早早出门到车站候车,刚好我去到的时候,那老和尚也到了。那时不到早上六点,那一天是一九九一年阳历十月三十日。我们等了两三个小时才等到车,一起上了山,在祝圣寺住下来。

学艺靠机缘,但有时候因缘际会到了,技艺往往也不可得,或难深入发展,因为有俗物牵绊或受周边环境限制。

在佛门里,某些僧人认为学武后容易起嗔怒之心,容易与人好勇斗狠,所以有的人干脆就不学武,而印证佛门禅修,弘扬佛法,利益众生。

老和尚来鸡足山传艺,尽管他的传承很好,如是的机缘也很难得,但在鸡足山,老和尚还是失意而去,不知云游何方。那时候,鸡足山上老辈僧人圆寂而去,炼武之风已经荡然不存了,通常僧人也不炼武。大家热衷参禅打坐,有真功夫的人来到山上,不得其时而去。

当时老和尚最看好的,一个是我,一个是现在五华庵的演诚大和尚。时下,演诚大和尚精进于佛门禅修,深入佛法经藏而弃武。我在修道参禅,老和尚好的东西,好的传承,我也继承。

我只随老和尚学了太极拳,老和尚稍微点说过通背拳和劈挂拳,这两个功夫,他身上都有。过去老的传承里面,有这么一句:学会劈挂鬼神愁。劈挂炼成鬼神惊。老和尚想把我带走,随他进一步学拳,延续他的传承,但我母亲不同意,认为我一走必然出家。老和尚对我说,先尽人事,等机缘成熟,有缘再续。老和尚一走,我也出门云游了。一九九五年云游回来,我打听到老和尚去过盈江建庙,寻访过去,他已经离开,之后音讯全无。

金鸡独立,背景为鸡足山全景。

过去中国人自己作学问,到了一定程度就出门游学,参访大德,检验自己的认知。云游的路线,取决于自己想接哪种传承。二零零零年前,我四处云游,参访道门仙家修真之地,多在山中灵虚妙境。华山三个月;青城山一年;终南山楼观台,每次都是三个月;最长的还是我师父那里,每次去都是一年。二零零零年,我入住长春洞道观,基本就不出门云游了。

长春洞殿宇的彩绘壁画

终南山楼观台为尹喜传承《道德经》之圣地,是以号称“天下第一福地”,道门仙家流传有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楼观台为老子传道地之故,自古仙家多出入其地,钟离权吕洞宾等八仙亦如是,并常常活动于终南山一带,是以楼观台亦号称“仙都”。

太白山为终南山主峰,山体庞大,千回百转,仙真万灵,灵应隐隐。其最高峰处名拔仙台,海拔在三千五百米之上,华山最高处南峰仅只有两千八百多米海拔。拔仙台相传是西周时姜子牙封神之地,奇幻莫测。

云游不是游览,是参学,在山林参访高明之士,或许遇道门修真前辈,或许遇禅门高僧,随机随缘。楼观台是尹喜结草楼观星望气所在,《道德经》从那里开始流传,是钟离权、吕洞宾主要活动地,王重阳在那受他们点化。王重阳在成道宫地穴活死人墓修炼,成就后去山东点化马丹阳,于马丹阳家中。马丹阳修炼印证后,全力支持王重阳传道,远来之人多达三千,其中成就了全真七子。全真七子是全真派开派门徒,在后世深有影响,并分传全真七真派。王重阳另外隐传了几个道友,他们并不彰显。

长春洞外苔痕遍,红远楼前月影移。一九九三年我离开鸡足山云游,去了一些道门传承之地,途经各地的公园,很多炼拳的地方我都去看了看,看大家的杨氏太极拳都是怎么个炼法。老和尚的杨氏太极拳手法独特,主要是圆柔,从一九九三年到现在,一路走下来,我都没有看到相似的。老和尚的太极拳那些精微的变化,游历之中,都看不到。

我在一九九一年习炼太极拳,最后成型,是在二零一一年。初学初练,不管是站桩、炼气、炼拳,要深入进入,直到得到它的神韵,感受到它的玄妙。时不时丢一丢,一段时间不练也没关系。我的角度在修道,不在拳术,拳练得不多,丢了一段时间再练,总有新的状态出来,有跳跃性的体验。离开鸡足山云游,偶尔才练练太极拳,断断续续。一九九五年开始,离开家乡云游参学,游历在外,云游归来,住于鸡足山。一九九九年,在洛阳接触了一个朋友的陈氏太极拳,吸收了他拳里好的部分。二零零零年后,常有外国学生来长春洞住下学拳,大多学上一个月,也只有在教他们的时候,我才把太极拳指导和示范。二零一一年正月初三,我突然而契入一种玄妙的状态,我所炼的太极拳,二十年后,终于初步定型了。

随意而行,似觉:有若无,实若虚。不知己之动,则不知有己也。

中国武术,离不开神和气。

气分两种,先天和后天。先天之气潜伏,后天之气人们容易开启、聚炼。道门修炼的先天气,有纯阳和纯阴之分,仙家修炼纯阳之气,以吕洞宾、张三丰为代表,他们传下纯阳气的修炼之法。炼气是调动它、控制它。炼气到了一定程度,人凭神气而触觉,气在身体里游动,警觉性、灵敏性、判断力增强,甚至不需要用眼睛看。对气的触摸,和心性有关。最容易把气练通透的方法是站桩,一次站一个半小时。不想怎么去用,炼拳的心思才能集中,根基才能打好。想用是起妄心,导致狂躁,与炼气需要的静背道而驰。老和尚跟我说:“太极十年不出门。”从新中国之后,人们去延续武术传统的越来越少,到八十年代以后就更少了。从太极拳简化之后,套路的传播,国家规范套路竞赛,人们认可的是表演性的武术。炼气注重时间的积累,人们不注重时间的积累,只是从表面去学习。中国武术,问题就在这儿。人们习武,从武林界的东西入手,往往需要几十年的磨练,才能把筋骨打开。但是按道门的特殊修炼方式,或许一个小时到两个小时,全身的筋骨就能练开。我通过练八卦掌把筋骨练开,特别是腰际到腿脚,还有肩肘。打开筋骨的声音噼噼啪啪,比炒花生米的声音还大。可能还与站桩、打坐有关,在练八卦掌的同一期间,我常常会炼站桩或打坐。

用气打开周身关节是道门的真正功法,如果有人练对了,每年将筋骨打通一百次,平常该站桩站桩,该练技法练技法,那一年之内出来的成效,不可思议。这种练法,需要合适的心性,一旦练不通,气就憋在胸腔,贻害无穷。这种功法,在道门里就三言两语,是中层的功法。

在过去,功夫秘传。张三丰传下的功夫取名长拳,取江水连绵不断、滔滔不绝之意,后人用太极两字来表述它的玄妙。杨氏太极拳和张三丰祖师传下的功夫一脉相承,注重圆柔,贵乎神气。

紫燕抛翦

兵者,不祥之器,不得已而为之。功夫越高的人,越不出手。一山更比一山高,山外有山,修炼到越高,对这话就越有体会。以武修徳,而不是以武犯禁败德。按拳谱练未必就出不来真东西,首先书要选对,然后是悟性。八十年代末的拳谱,对形意拳、五行拳的表述,很到位,跟着书上练,能出成果。照着书上站桩,一站就能入门。但是有师承,才有比较,单从书里去悟,去感受得到的东西,没有参照。在功夫界里,人们对炼气的认知和感受,差异很大。中国传统武术的根基在炼气上。所谓气生神,人们认识不到气,自然就不认识神。气是拳的灵魂。气练通透,许多功夫都殊途同归,气练得不足,各家各派的差异性就出来了。在搏击的技巧上,各派有差异和特点。炼气,一个是站桩,一个是炼拳。小孩在十四五岁之前,身体没长全,气不足,善于模仿在外的动作,练不了气。十五六岁的小孩,心纯不乱,练混元气是很好的,站桩不多久就能站出来。修行也好,功夫也好,需要的不是聪明,无知无识反而难得。师父怎么说,他便怎么做,只要传承是对的,一做就进去了。多思多想,比较之心、疑惑之心太重,通常练不进去。师父指导徒弟,不会说太多,全靠徒弟通过练去感受。徒弟没有感受到,说多了没用,徒弟感受到了,便指导下一步。功夫是实实在在练出来的,人们往往练出来了,也说不出。

拳打千遍,身法自然,手法自然。气练圆满,会透至梢节,手足和头都是人体梢节。八卦掌注重混元气,滚劲、钻劲、争劲、裹劲要混而为一。

太极拳以圆柔而行拳,神气内敛而不外露,用之则发。

形意拳,三体式桩是根本,五行拳是其灵魂,金木水火土五行配心肝脾肺肾五脏,五行拳劈钻崩炮横以炼五脏之气而养气。

闭门推月老子庄子之道,修道人有修道的实践与体悟,得其根,如吕洞宾、王重阳、张三丰、陈抟、白玉蟾之仙流,得天地人之真。

执政者、艺术者(琴棋书画)、文学者、匠人者、从商者、医家、星象风水者、占卜预测者及诸多平民百姓,人生百态,众生各有所悟,各从其用,各有所得,得到道的枝叶。

更有甚者,望文生义,断章取义,曲解、错解老子庄子之道。

亦如中国佛门禅宗之禅,效法菩提达摩、六祖惠能实修实证者,得禅之本味,可印证佛祖之心印,可证虚空妙有。而众生处处言禅,无所不用,而导致失禅之本真。

古之文人名士,多与道佛有缘。庄子、屈原、李白(青莲居士)开仙流之风范;白居易(香山居士)苏轼(东坡居士)崇佛;李清照(易安居士)崇道,等等。他们深契道禅之妙,随心所欲,抒写天地万物之真之灵,为后世留下不朽之篇章。

祖师爷讲经说法,开示门人,没有留下经典。祖师爷讲述时,随心畅言,就当下的对接启发听讲人。佛祖传法时没有经。《论语》出自孔子弟子之手。《道德经》由尹喜留传,只是老子修行的冰山一角,是老子对尹喜的点化。经典传播时,不断被丰富、添加。比如,出土文物里有不同版本的《道德经》。

一九九六年,我参学于青城山天师洞。正月初,遇一云游僧至,僧者言说,他获得过一本老版本的《道德经》,与流于市面的版本比较,字句出入大,章节错乱。他一气呵成就读进去了,得到了老子的奥妙,进入修炼。他的家乡,佛教兴盛,他走的是道门修炼,却入了佛门。后来他用道门的修炼成果去解答佛门的疑惑。

内无所思,外无所视;伸缩往来,皆无朕兆。

不管是《道德经》、《金刚金》、《心经》,人们不可以望文生义,逐字逐句地解。它们自身是一个整体,人们拘泥它们的字句而断章取义,这不足取。

经里的东西是行出来的,行出来了,经可以作为印证。所有的经产生于祖师爷行之后,我们行不够,当然不能通祖师本意。不修炼,哪怕讲得头头是道,也全是妄语。像学校对学生灌输知识,但知识的真相,学校并不知道。进化论当初在达尔文那,只是一种假设,有证据证明它成立,也有证据证明它不成立。进化论的支持者发展它,让它变成了主流科学。,不利于它的证据绝口不提,它表面上是成立了,但这不是真相。

老子对于对于天地、自然、万物的认知,是老子行的结果,在老子那,文字不足以表述这些获得。《道德经》来自老子对尹喜的开示而从尹喜流传。孔子曾问道于老子,深有感触,赞老子其犹龙乎,深不可识。老子不著书,孔子也不著书。《六祖坛经》是对六祖惠能开示有缘之人而契禅妙这一过程的转述。修炼要舍弃理念化、知识化的经典,人们从观念到观念、艺术到艺术、理性到理性去解读一切,把经典似乎读明白了,似乎明心见性了,到怎么去修炼却不得而知,不知道怎么调身体,不知道怎么修心。在古老的传承里,首先是修身体带来的悟证,从内到外通达,感受到天地万物。人们对天地万物没有感受,却勉强自己去讲明白。科学发展到现在,科学也讲不明白。

无极者,一气浑然者也。

在继承这桩事上,很多东西都走了样,武术也一样。越接近实质的东西,越简单到没有花样。一个传承是否走样,可以用它来判断。现在人们练武术讲究优美大方好看,注重表演性。货真价实的拳看起来,往往很别扭,单招单招很简单,只讲实用,不图好看。渐渐的,不好看的拳被冷落,被表演性的武术取代。

自唐朝禅风之大盛,禅与道相斥相融,能通达于禅道者无出王重阳真人其右。大唐李世民崇老子,祭祀老子为祖先,于终南山楼观台前建大唐宗圣宫,号称天下第一福地,皇家祭祖、皇室习道修道之地。楼观台是老子《道德经》传承圣地,仙家出没之地,素有仙都之称。至武皇之时,已是六祖惠能弘法之时,道、佛大兴,武皇崇佛而使佛法大兴。斯后,道与禅并行而相斥相融,多有交会融通。至王重阳真人通达道儒释三家之学,印证道佛之修证,倡导三教合一以免门派之争,天道惟一,天下悉归,本无二致,殊途同归。

我们看待各门各派,要抛开差异之心、比较之心。祖师爷的传承,我们接受了哪些,这才是关键。佛门也好,道门也好,人们还没有修成正果,却把它们比来比去。每个教派几千年几百年传下来,都有好的方面,继承它们才是我们该做的事。天下大同,万法同宗,所有的信仰,都是同源,不一样的只是人们的表述方式、契入角度、传播途径和区域教化的方式。这些分别都不是根本,人们越去比较,冲突越大、分别越大、矛盾越大。

当我们真正修炼,就能知道老子、庄子和佛祖留下的究竟是什么,如果只停留在望文生义地解读他们的著作,那离他们是越来越远。

惟其不知天时地利,故心中不能得天地之灵秀也。

悟者,解其心结,心性无碍,而致明心见性。观菩提达摩来中土弘法,面壁九年而启中国禅宗。六祖惠能明心见性而入山修真,自度之后入世行普渡悟者,悟而后继之以实修实证之功。后人多求悟而不求实修实证之功,是以禅道衰微。

道、佛以明心见性为修道之基。儒曰穷理尽性以至于命,充盈灵慧之气于生命体中是为修行。古典诗书画琴注重意象。以会意通神为本,如此诵持《金刚经》、《六祖坛经》、《心经》,自可明心见性,读孟子当明其浩然正气沛乎天地之间,阅庄子《庖丁解牛》明乎神乎其神,看《庄周蝶梦》明乎天地与我为一。万物与我共生,天地万物有灵,灵自互通。体悟《道德经》则明乎道法自然,归根复命,长生久视之道。

首篇

肖遥道长讲述

摄影/撰文韩阔梁朝辉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9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