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上公雕像资料图

资料图

在三门峡这块土地上,道家鼻祖老子曾在函谷关著下《道德经》,这确实可查于诸经史典籍,而早期为《道德经》作注的河上公,其事迹却多见于神话传说,偶尔在史书上出现又语焉不详,使人有点迷茫。

在三门峡天鹅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高高耸立着的迎祥阁就是为纪念河上公而修建的。河上公其人,据年编印的《三门峡市概况》记载:汉时,虢山顶曾建迎祥观,河上公居其上,注释经文,著书立说。唐宋诸代诗人骚客,多游于此,作诗纪念河上公。山上有明代万历年间石碑一块,上刻“汉文帝访河上公驻跸处”。现在建的迎祥阁,可能就本于此说。考诸民国《陕县志》,“丛载”卷里有:迎祥观,县西南三里鸡足山上(虢山又名鸡足山)。而对河上公,《老氏圣纪图》记载:河上公授汉文帝道德二经旨奥,帝斋戒受之。古文献《唐会要》中对河上公的举止以及其老子注本也有所记录。

那么,河上公到底何许人也?又是在哪里注释的《道德经》呢?

一种说法,河上公由黄老学者河上丈人演变而来。河上丈人生于战国时代,其传承体系亦出自齐地黄老学者。据《史记·乐毅列传》:“乐臣公学黄帝﹑老子,其本师号曰河上丈人,不知其所出。河上丈人教安期生,安期生教毛翕公,毛翕公教乐瑕公,乐瑕公教乐臣公,乐臣公教盖公。盖公教于齐高密﹑胶西,为曹相国师。”以上梳理传承系统,自河上丈人凡六传至汉初曹参老师高密﹑胶西。乐臣公是乐毅的孙子华成君家族成员,长于研究黄帝、老子的学说,在齐国也很有名气。

另一种说法,汉文帝好黄老之言,东汉方士遂敷衍出河上公传道于汉文帝的一段传说,后经两晋人葛洪整理而成为《神仙传》卷三中的《河上公》内容。据清四库本《神仙传·河上公》:“河上公者,莫知其姓名也。汉孝文帝时结草为庵于河之滨,常读老子《道德经》。时文帝好老子之道,诏命诸王公大臣、州牧、在朝卿士,皆令诵之,不通老子经者,不得升朝。帝于经中有疑义,人莫能通,侍郎裴楷奏云,陕州河上有人诵《老子》,即遣诏使赍所疑义问之。”如此,陕州河畔河上公结草为庵研究《老子》,就成了后世河上公在陕州之说的主要来源。但是,陕州系北魏以后建制,晚于汉文帝时多年,清四库本《神仙传·河上公》有了明显的误差。宋人李昉编辑的《太平广记》中《河上公》也出自《神仙传》,无陕州之句,并有其他文字差异。今本《神仙传》多同后者。

河上公注释的老子《道德经》代有传承,但《神仙传》中把河上公归入神仙之类,写他的一些内容就显得荒诞不经,如文帝驾临河上公的河边茅屋,亲自向他请教时,河上公腾空数丈,稳悬空中,上不着天下不着地的举止等。到了唐代,朝中对经籍注本进行甄别选定时,有人对河上公甚至他的著述提出了非议。据《唐会要》记载,唐开元七年,左庶子刘子元上奏:“今俗所行《老子》,是河上公注。其序云:河上公者,汉文帝时人,结草庵于河曲,乃以为号,所注《老子》,授文帝,因冲空上天。此乃不经之鄙言,流俗之虚语。按《汉书·艺文志》,注老子者三家,河上所释,无闻焉尔。岂非注者欲神其事,故假造其说耶?……岂如王弼所着,义旨为优!必黜河上公,升王辅嗣。”按照刘子元的意思,《汉书·艺文志》所载注老子者三家(据查,分别为《老子邻氏经传》《老子傅氏经说》《老子徐氏经说》),并没有河上公注一家。为了抬高名声,河上公老子注本序言制造了一段神话。因其腾空的神话荒诞不经,建议废弃河上公老子注,推崇王弼注本。对此,也有人持不同意见,指出了河上公注本的存在价值和理由。国子祭酒司马贞说:“汉史实无其人,然其注以养神为宗,以无为为体。其辞近,其理宏,小足以修身絜诚,大可以宁人安国。且河上公虽曰注书,即文立教,皆旨词明近用,斯可谓知言矣……至若近人立征,修身宏道,则河上为得。今望请王河二注,令学者俱行。”争议的结果是,皇上下诏,使王弼、河上公两注本同时行世使用。

出自《史记》和来源于《神仙传》的河上公不同。若说史书的可信度高于神话,《史记》叙述源流又甚为详尽,当从太史公说。然而,同列二十四史的《隋书》载:老子《道德经》二卷,汉文帝时河上公注;又载,梁有战国时河上丈人注《老子》经二卷,书已失传。但都没有说明河上具体位置。这就是说,两河上公各一人,两《老子注》各一书。战国时河上公书在隋已亡,今所传者实汉河上公书。《老子注》二卷,旧本题汉河上公撰。

综上所述,剔除神话荒诞部分,河上公真有其人,他为《道德经》所作的研究注释也确有此书,现在还在流传,网上也能买到。《老子河上公注》是现存成书较早的、影响较大的《道德经》注本,其特点在于它的注文简洁清晰,意境空灵。重在解释《老子》意旨,每每以极简单的语言阐说《老子》义理。说理透彻,平铺直述,在诸多道家典籍中是另外一种风格。至于河上公是否在陕州河畔结草为庵研究《老子》,既然神话传说已流传了如许岁月,那就依着神话传说吧。

来源三门峡日报

编辑周章龙

编审王宁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2650.html